接电模组及线端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9871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电模组及线端连接器,包括第一接电管体,第二接电管体,绝缘体,接电端子,及固定元件,第一接电管体内设有第一包覆腔;第二接电管体连接于第一接电管体,第二接电管体设有第二包覆腔;绝缘设于第一包覆腔内、并延伸至第二包覆腔;接电端子置于绝缘体内;绝缘体开设有固定槽,固定元件安装在固定槽并将接电端子固定在绝缘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接电端子接电稳定性差的稳定,接电端子设置固定元件进行固定,在连接器插接使用时稳定可靠,接触稳定。接触稳定。接触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电模组及线端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接电模组及线端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连接器是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其作用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你总会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
[0003]其中,车载连接器在使用中,由于车辆行驶过程中会出现抖动等现象,导致连接器插接出现断触现象,该问题是连接器内部结构接触稳定性差的原因,进而可针对连接器内部接触结构做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解决了现有接电端子接电稳定性差的稳定,接电端子设置固定元件进行固定,在连接器插接使用时稳定可靠,接触稳定的接电模组及线端连接器。
[0005]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电模组,包括第一接电管体,第二接电管体,绝缘体,接电端子,及固定元件,所述第一接电管体内设有第一包覆腔;所述第二接电管体连接于第一接电管体,所述第二接电管体设有第二包覆腔;所述绝缘设于第一包覆腔内、并延伸至第二包覆腔;所述接电端子置于绝缘体内;所述绝缘体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元件安装在固定槽并将接电端子固定在绝缘体内。
[0006]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接电管体包括插接套筒、缩颈部、及连接部,所述插接套筒内设有插接腔,所述绝缘体和接电端子延伸至插接腔,所述插接套筒朝内径凸起有若干个接触凸点。
[000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插接套筒环向设有至少一个接触槽,所述接触槽上冲压形成有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朝插接套筒的内径冲压形成,所述接触弹片朝内凸起有接触边。
[0008]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连接部冲压形成有多个固定卡扣,所述第二接电管体对应固定卡扣开设有多个固定卡槽。
[0009]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连接部开设有折弯卡位,所述第二接电管体包括横向连接端及垂直连接端,所述横向连接端与连接部连接,所述绝缘体设有折弯部,所述垂直连接端包覆于绝缘体,所述折弯部设有限位卡槽,所述垂直连接端对应限位卡槽设有限位卡扣。
[0010]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固定槽两侧设有压紧卡槽,所述固定元件两侧设有压紧卡扣,所述压紧卡扣卡入至压紧卡槽、使得所述固定元件将接电端子固定在绝缘
体内。
[0011]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接电端子包括插接端、及折弯连接于插接端的接线端,所述插接端设有插孔、设于插孔的插接导向端口、及开设在插接端并连通至插孔的张力槽,所述接线端设有线夹。
[0012]一种线端连接器,包括所述的接电模组。
[0013]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外壳,及固定塞,所述外壳开设有至少一个的安置腔,所述接电模组置于安置腔内,所述外壳设有插头、及弯折腔,所述安置腔贯通所述插头;所述外壳一侧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连通至安置腔,所述固定塞插入至定位槽、并将接电模组固定在安置腔内,所述安置腔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固定塞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第一接电管体置于限位槽。
[0014]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定位槽的两侧设有定位卡槽,所述固定塞对应定位卡槽设有定位卡扣,所述固定塞设有用于将第一接电管体固定的固定位。
[0015]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外壳设有插接卡扣,所述插接卡扣连接有锁止件,所述外壳设有锁定滑槽,所述锁止件可活动于锁定滑槽。
[0016]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插接卡扣朝向锁止件延伸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设有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锁止件包括可滑动与锁定滑槽的滑动部、设于滑动部的扣合部,所述扣合部延伸至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滑动部在锁定滑槽上滑动时,扣合部可活动于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之间。
[001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滑动部朝向按压部延伸有按压盖,所述按压盖设有防滑槽。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相比现有的连接器接电结构,本专利技术满足射频信号转输的功能外,满足车载设备GPS导航系统、远程控制、车载通讯、车载电视、音响设备、天线卫星收音机,车载互联网接入,远程车辆诊断及蓝牙的需求等功能。采用两个接电管体配合将绝缘体包覆固定,解决了现有接电端子接电稳定性差的稳定,接电端子设置固定元件进行固定,在连接器插接使用时稳定可靠,接触稳定。具体是,设置了第一接电管体,第二接电管体,绝缘体,接电端子,及固定元件,所述第一接电管体内设有第一包覆腔;所述第二接电管体连接于第一接电管体,所述第二接电管体设有第二包覆腔;所述绝缘设于第一包覆腔内、并延伸至第二包覆腔;所述接电端子置于绝缘体内;所述绝缘体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元件安装在固定槽并将接电端子固定在绝缘体内。通过固定槽配合固定元件进行将接电端子固定,进而保证结构在绝缘体内的稳定性,整体结构可靠,稳定性好。
[0020]相比现有的连接器,采用上述的接电模组,在使用中接电稳定,解决了现有连接器接电稳定性差,容易出现断触的问题。具体是,设置了外壳,及固定塞,所述外壳开设有至少一个的安置腔,所述接电模组置于安置腔内,所述外壳设有插头、及弯折腔,所述安置腔贯通所述插头;所述外壳一侧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连通至安置腔,所述固定塞插入至定位槽、并将接电模组固定在安置腔内,所述安置腔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固定塞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第一接电管体置于限位槽。通过插头用于连接器插接,而安置腔配合接电模组进行固定,同时设置定位槽配合固定塞将接电模组固定在安置腔内,在连接器插接过程中稳定性更佳,还具有限位槽进行端口插接限位。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线端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线端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线端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中线端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3中线端连接器的锁止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图3中线端连接器的锁止件的开锁状态示意图;
[0027]图7为图3中线端连接器的锁止件的锁定状态示意图;
[0028]图8为本专利技术接电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图8中接电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为图8中接电模组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图8中接电模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12为图11中A

A的剖视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接电模组10、第一接电管体1、插接套筒11、插接腔111、接触凸点112、接触弹片113、接触边113a、缩颈部12、连接部13、固定卡扣131、折弯卡位132、第二接电管体2、横向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电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电管体,所述第一接电管体内设有第一包覆腔;第二接电管体,所述第二接电管体连接于第一接电管体,所述第二接电管体设有第二包覆腔;绝缘体,所述绝缘设于第一包覆腔内、并延伸至第二包覆腔;接电端子,所述接电端子置于绝缘体内;固定元件,所述绝缘体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元件安装在固定槽并将接电端子固定在绝缘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电管体包括插接套筒、缩颈部、及连接部,所述插接套筒内设有插接腔,所述绝缘体和接电端子延伸至插接腔,所述插接套筒朝内径凸起有若干个接触凸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套筒环向设有至少一个接触槽,所述接触槽上冲压形成有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朝插接套筒的内径冲压形成,所述接触弹片朝内凸起有接触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冲压形成有多个固定卡扣,所述第二接电管体对应固定卡扣开设有多个固定卡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开设有折弯卡位,所述第二接电管体包括横向连接端及垂直连接端,所述横向连接端与连接部连接,所述绝缘体设有折弯部,所述垂直连接端包覆于绝缘体,所述折弯部设有限位卡槽,所述垂直连接端对应限位卡槽设有限位卡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两侧设有压紧卡槽,所述固定元件两侧设有压紧卡扣,所述压紧卡扣卡入至压紧卡槽、使得所述固定元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芳林晓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信翰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