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激光熔覆的合金管材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9404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熔覆的合金管材成型方法,步骤如下:在施加交变磁场的条件下,采用激光熔化合金粉末逐层沉积形成内管体;再在管坯外表面采用激光熔覆形成涂层,内管体及涂层形成内、外材质不同的管坯;将管坯置于深冷介质中深冷处理,然后置于常温乙醇中超声处理,重复循环深冷处理及超声处理,再置于氢氮混合气氛下梯度升温、回火保温。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激光沉积形成管坯的过程中施加交变磁场,提高凝固组织细化效果,再将成型的管坯通过深冷处理引入较高的残余应力,再通过超声处理调控应力分布,在深冷处理和超声处理的循环过程中均衡应力,最后在梯度升温过程中回火去应力,提升管材服役性能,尤其适用于制造小口径薄壁高温合金管。高温合金管。高温合金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激光熔覆的合金管材成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激光熔覆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激光熔覆的合金管材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合金管材的传统生产方法有挤压、轧制、锻造和铸造等,其中锻造和铸造只能提供荒管,需要进一步成型加工以获得成品管材。现有管材按照成型方式主要分为焊管与无缝管,焊管在焊缝处组织恶化,和母材有明显差异,易产生裂纹;无缝管主要是通过对管坯的多次挤压、拉拔,使其产生塑性变形,成为管状产品。虽然无缝管的性能优于焊管,但无缝管的成型过程流程较长且材料存在变形不均匀的情况,严重影响管材的组织性能和尺寸精度。许多服役于极端严苛环境中的高性能管材,需要具有超强承载、极端耐热、耐蚀和高可靠性等特性,尤其对于规格小、精度高的合金管材,其材料、结构、工艺和性能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制造难度更大。
[0003]激光增材制造(又称为激光熔化沉积)是一种由下到上逐层累加最终得到成品的制造方法,在三维建模软件中建立模型并以其为基础,按照指定的路径逐层堆叠,最终生成与三维模型相同的产品。相比于传统制造方法,其没有传统加工的限制,可以制造各种复杂的物品;对于原材料利用高,绿色环保,不会产生太多资源的浪费;生产设备体积较小,不会占用太大空间;能生产的产品规格范围广,小到微纳米元器件大到10m以上的航空结构件均可通过此方法生产。凭借其灵活性及便利性,在各个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0004]基于激光技术实现高熔点难加工金属、合金及金属基复合材料构件的直接成型,虽然得到了广泛研究,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无法解决:合金材料的熔化与凝固过程,在温度剧烈变化时,产生的应力不能完全释放掉,最终导致应力不均,局部区域强度不够,不能达到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激光熔覆的合金管材成型方法,采用激光熔化合金粉末逐层沉积形成内外材质不同的管坯,并将成形的管坯经循环深冷处理及保温回火处理,达到调控应力分布、去应力的目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基于激光熔覆的合金管材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在施加交变磁场的条件下,采用激光熔化合金粉末逐层沉积形成内管体;再在管坯外表面采用激光熔覆形成涂层,所述内管体及涂层形成内、外材质不同的管坯;将管坯置于深冷介质中深冷处理1.5~2.5h,然后置于常温乙醇中超声处理10~20min,重复循环深冷处理及超声处理3~5次后,再置于真空加热炉内,通入氢氮混合气,并开始梯度升温,最终于压力为1~2MPa、温度为500~600℃的环境下保温1.5~3h,停止加热,待温度降至60℃以下,停止通气,取出;
[0009]其中,内管体所用合金粉末的成分配比为:Cr:6.4~10.8%,W:4.8~6.8%,Mo:4.0~6.5%,Co:3.5~4.0%,Ti:2.5~3.0%,Al:1.6~2.5%,Zr:0.05~0.1%,C:0.03~0.10%,B:0.01~0.05%,余量为Ni;
[0010]形成内管体时,激光熔覆设备的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800~1000W,光斑直径0.4~0.8mm,熔覆速率为0.6~1m/min,送粉速率为5~12g/min,激光熔覆的单层厚度控制在0.2~0.8mm之间,保护气体为氩气、氩气流量15~30L/min,所述交变磁场的强度为0.05~0.15T;
[0011]涂层所用合金粉末的成分配比为:C:0.8~1.5%,Cr:3.4~6.6%,Mo:4.2~5.9%,Si:0.5~0.7%,Co:0.8~1.4%,W:5~7.53%,V:1.4~3.2%,Mn:0.15~0.4%,余量为Fe;
[0012]形成涂层时,激光熔覆设备的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800~1000W,光斑直径0.2~0.4mm,内管体表面熔覆线速度为0.3~0.5m/min、每转轴向进给量为50~120μm,送粉速率为3~6g/min,保护气体为氩气、氩气流量10~20L/min;
[0013]所述梯度升温的过程为:首先于15~30min内升温至140~160℃,并保温10~20min;然后于25~40min内升温至340~360℃,并保温20~30min;最后于20~40min内升温至500~600℃。
[0014]本专利技术选择激光增材的方式制造管材,自动化程度高、加工流程短、产品一致性良好。合金管材的内管体采用镍基合金,其中含较多固溶强化相形成元素(Cr、W、Mo、Co)、少量沉淀强化相形成元素(Al、Ti)和微量晶界强化相形成元素(Zr、B),通过固溶强化保证了合金的抗氧化温度,并有良好的塑性和机加工性等,协同适量的沉淀强化和晶界强化,具有良好的高温蠕变强度、抗疲劳性能、抗氧化性能和抗腐蚀能力,可用于工作温度较高且承受应力的管件,尤其适用于小口径薄壁高温合金管;内管体外增加铁基合金作为涂层,不仅可以与作为内管体的镍基合金结合较高,而且可以提高管材的表面硬度和致密度,获得高的强度、耐磨性和耐冲蚀性。
[0015]由于内管体的合金组分中存在高导磁成分,在合金熔化沉积过程中,施加交变磁场,可以影响溶体的流动,进而控制流场和温度场,抑制组织粗大,改善偏析、防止裂纹,减免产品内部中心截面气孔的产生,在提高熔覆速度的基础上,仍可明显提高产品的凝固组织细化效果。激光沉积形成管坯后,管坯内部有较多应力,先通过深冷处理在管材内部引入较高的残余应力,再通过超声调控应力分布,在深冷处理和超声处理的循环过程中均衡应力,在此过程中,部分残余应力被抵消,最后在梯度升温过程中回火去应力,可有效地降低或消除管材内部的残存应力,从而提升管材服役性能。
[0016]为了改善管坯内侧壁的光滑度,保证管材的同轴度,在激光熔覆设备的工作台中心处设置可伸出的芯模,所述芯模呈圆柱形,且芯模的外径与待成型的合金管材内径相匹配,芯模的轴向中心线垂直于工作台表面,所述芯模随着内管体沉积厚度逐层伸出。所述芯模采用抗冷热冲击的氮化硅制成,同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芯模与待成型的合金管材之间为间隙配合,当合金管材凝固收缩后与芯模为过渡配合;芯模的外表面沉积有碳纳米层,所述碳纳米层采用真空溅射成膜,碳纳米层的厚度为5~15μm,不仅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而且起润滑和保护的作用,保证合金管材可以从芯模上脱下。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实施例1中形成内管体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磁体组件的俯视图;
[0019]图3为实施例1中形成涂层的示意图;
[0020]图4为实施例2中形成内管体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进一步的说明,但所述实施例旨在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激光熔覆的合金管材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施加交变磁场的条件下,采用激光熔化合金粉末逐层沉积形成内管体;再在管坯外表面采用激光熔覆形成涂层,所述内管体及涂层形成内、外材质不同的管坯;将管坯置于深冷介质中深冷处理1.5~2.5h,然后置于常温乙醇中超声处理10~20min,重复循环深冷处理及超声处理3~5次后,再置于真空加热炉内,通入氢氮混合气,并开始梯度升温,最终于压力为1~2MPa、温度为500~600℃的环境下保温1.5~3h,停止加热,待温度降至60℃以下,停止通气,取出;其中,内管体所用合金粉末的成分配比为:Cr:6.4~10.8%,W:4.8~6.8%,Mo:4.0~6.5%,Co:3.5~4.0%,Ti:2.5~3.0%,Al:1.6~2.5%,Zr:0.05~0.1%,C:0.03~0.10%,B:0.01~0.05%,余量为Ni;形成内管体时,激光熔覆设备的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800~1000W,光斑直径0.4~0.8mm,熔覆速率为0.6~1m/min,送粉速率为5~12g/min,激光熔覆的单层厚度控制在0.2~0.8mm之间,保护气体为氩气、氩气流量15~30L/min,所述交变磁场的强度为0.05~0.15T;涂层所用合金粉末的成分配比为:C:0.8~1.5%,Cr:3.4~6.6%,Mo:4.2~5.9%,Si:0.5~0.7%,Co:0.8~1.4%,W:5~7.53%,V:1.4~3.2%,Mn:0.15~0.4%,余量为Fe;形成涂层时,激光熔覆设备的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800~1000W,光斑直径0.2~0.4mm,内管体表面熔覆线速度为0.3~0.5m/min、每转轴向进给量为50~120μm,送粉速率为3~6g/min,保护气体为氩气、氩气流量10~20L/min;所述梯度升温的过程为:首先于15~30min内升温至140~160℃,并保温10~20mi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学元范斌王淼辉杜博睿李宏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新材料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