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907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涉及水稻种植领域。该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包括造田平整、造坡开壑、培肥建棚、育苗移栽、灌溉防害、除草养护和收割七个步骤。该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能够在雨季起到排涝的作用,减轻过量水分对旱稻生长造成的伤害,降低旱稻涝死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将雨水排至水稻田内,积蓄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分,降低水稻培育过程中灌溉的成本,同时水稻田也能补充旱稻田中旱稻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改善外部地理气候环境对水旱混合稻生长造成的限制,拓宽了水旱混合稻培育的范围和场景。拓宽了水旱混合稻培育的范围和场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
,具体为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稻和旱稻分别生长于水田和旱田内,生长过程中的条件也具有较大区别,水旱混合水稻能够生长于部分气候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但由于水稻和旱稻习性的差异,生长培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掌握调节水分、温度等条件,例如公开号为CN201910390438.8的专利,需要定期管理灌溉,影响培育效率,增大培育人员的劳动负担,雨季时还易出现内涝,造成水稻死亡,实用性较差,不利于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提升水旱混合水稻产量,减轻培育人员劳动负担,提升培育效率,无需高强度管理灌溉水稻。
[0004](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造田平整:选取优质水稻田,于水稻田两侧垒土,单侧垒土面积与水稻田面积相等,土壤PH值为6.3

6.9,垒土厚度为30

50公分,垒土区即为旱稻田,对旱稻田进行平整处理,将上层土块弄碎,表层土粒呈粉状;造坡开壑:于旱稻田靠近水稻田的一侧处设置斜坡,再于旱稻田表面开设与水稻田垂直分布的条形沟壑,沟壑宽度为5

10公分,沟壑间距为2.5

3米;培肥建棚:于水稻田和旱稻田施加秸秆粉末,施加量均为15公斤/亩,再于旱稻田依次施加底肥和水稻专用肥,底肥施加量均为10公斤/亩,底肥和水稻专用肥的比例为4:1,于水稻田上方设置保温大棚;育苗移栽:于水稻田内播种水稻和旱稻种子,待种子生长至相应程度的秧苗,将旱稻秧苗分别移栽至两侧旱稻田内,拆去水稻田上大棚;灌溉防害:降雨时旱稻田上斜坡和沟壑将雨水导向水稻田,干旱天气时,利用输水工具向水稻田和旱稻田内输送相应量的灌溉用水,向稻田喷洒农药,以防治病虫害;除草养护:于水稻田和旱稻田处饲养鹅、鸭,于水稻和旱稻生长中期向旱稻田沟壑处灌溉肥料与水的混合物,混合物灌溉剂量为1200

1300L/亩;收割:分别于水稻和旱稻成熟期对二者进行收割,并分别对二者进行过称,计算二者收成。
[0005]优选的:所述育苗移栽步骤中,播种水稻和旱稻种子前需对两种种子暴晒2

3天。
[0006]优选的:所述造坡开壑步骤中,旱稻田斜坡坡度为15

45
°

[0007]优选的:所述育苗移栽步骤中,水稻田内秧苗株距控制为18

24公分,旱稻田内秧
苗株距控制为15

20公分。
[0008]优选的:所述灌溉防害步骤中,灌溉时间选定为午夜,灌溉间隔为7

9天,每次灌溉时,水稻田灌溉总量为14

16t/亩,旱稻田灌溉总量为7

8t/亩。
[0009]优选的:所述除草养护步骤中,于水稻田和旱稻田内放养的鹅和鸭数量为20

25只/亩。
[0010]优选的:所述除草养护步骤中,于水稻田和旱稻田内放养鹅和鸭时,需于灌溉防害过程中喷洒农药时期的前后15天以外进行。
[0011]优选的:所述除草养护步骤中,肥料与水的混合物比例为1:1,肥料为尿素和氯化铵。
[0012](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于水稻田两侧垒土作为旱稻田,同时于旱稻田处设置斜坡,加之于旱稻田表面开设与水稻田垂直分布的条形沟壑,能够在雨季起到排涝的作用,减轻过量水分对旱稻生长造成的伤害,降低旱稻涝死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将雨水排至水稻田内,积蓄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分,降低水稻培育过程中灌溉的成本,同时水稻田也能补充旱稻田中旱稻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改善外部地理气候环境对水旱混合稻生长造成的限制,拓宽了水旱混合稻培育的范围和场景,培育种植方法简单,科学高效,管理轻松,利于推广和使用。
[0013]2、该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于水稻田上方设置保温大棚,同时于水稻田内培育水稻和旱稻秧苗,水稻秧苗无需进行移栽,旱稻秧苗的移栽作用也较为轻松便捷,极大地提升了水旱混合稻种植整体的效率,缩短劳作时间和劳动负担,方法科学方便,利于推广,同时于水稻田和旱稻田施加秸秆粉末,并于旱稻田依次施加底肥和水稻专用肥,加之向旱稻田沟壑处灌溉肥料与水的混合物,为水稻和旱稻的生长提供充足营养成分,为水旱混合稻的产量提供保障,同时利用家禽对稻田内生长的病虫和杂草进行清理,一方面为稻田的健康提供保障,降低虫、草害威胁,进一步提升和保障水旱混合稻质量,另一方面为家禽提供饲料,降低饲养成本,达到互补效果,实用性高。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实施例一: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造田平整:选取优质水稻田,于水稻田两侧垒土,单侧垒土面积与水稻田面积相等,土壤PH值为6.3,垒土厚度为30公分,垒土区即为旱稻田,对旱稻田进行平整处理,将上层土块弄碎,表层土粒呈粉状;造坡开壑:于旱稻田靠近水稻田的一侧处设置斜坡,旱稻田斜坡坡度为15
°
,再于
旱稻田表面开设与水稻田垂直分布的条形沟壑,沟壑宽度为5公分,沟壑间距为2.5米;培肥建棚:于水稻田和旱稻田施加秸秆粉末,施加量均为15公斤/亩,再于旱稻田依次施加底肥和水稻专用肥,底肥施加量均为10公斤/亩,底肥和水稻专用肥的比例为4:1,于水稻田上方设置保温大棚;育苗移栽:于水稻田内播种水稻和旱稻种子,播种水稻和旱稻种子前需对两种种子暴晒2天,待种子生长至相应程度的秧苗,将旱稻秧苗分别移栽至两侧旱稻田内,水稻田内秧苗株距控制为18公分,旱稻田内秧苗株距控制为15公分,拆去水稻田上大棚;灌溉防害:降雨时旱稻田上斜坡和沟壑将雨水导向水稻田,干旱天气时,利用输水工具向水稻田和旱稻田内输送相应量的灌溉用水,灌溉时间选定为午夜,灌溉间隔为7天,每次灌溉时,水稻田灌溉总量为14t/亩,旱稻田灌溉总量为7t/亩,向稻田喷洒农药,以防治病虫害;除草养护:于喷洒农药时期的前后15天以外向水稻田和旱稻田处投放饲养鹅、鸭,鹅和鸭数量为20只/亩,于水稻和旱稻生长中期向旱稻田沟壑处灌溉肥料与水的混合物,肥料与水的混合物比例为1:1,肥料为尿素和氯化铵,混合物灌溉剂量为1200L/亩;收割:分别于水稻和旱稻成熟期对二者进行收割,并分别对二者进行过称,计算二者收成。
[0016]实施例二: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造田平整:选取优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造田平整:选取优质水稻田,于水稻田两侧垒土,单侧垒土面积与水稻田面积相等,土壤PH值为6.3

6.9,垒土厚度为30

50公分,垒土区即为旱稻田,对旱稻田进行平整处理,将上层土块弄碎,表层土粒呈粉状;造坡开壑:于旱稻田靠近水稻田的一侧处设置斜坡,再于旱稻田表面开设与水稻田垂直分布的条形沟壑,沟壑宽度为5

10公分,沟壑间距为2.5

3米;培肥建棚:于水稻田和旱稻田施加秸秆粉末,施加量均为15公斤/亩,再于旱稻田依次施加底肥和水稻专用肥,底肥施加量均为10公斤/亩,底肥和水稻专用肥的比例为4:1,于水稻田上方设置保温大棚;育苗移栽:于水稻田内播种水稻和旱稻种子,待种子生长至相应程度的秧苗,将旱稻秧苗分别移栽至两侧旱稻田内,拆去水稻田上大棚;灌溉防害:降雨时旱稻田上斜坡和沟壑将雨水导向水稻田,干旱天气时,利用输水工具向水稻田和旱稻田内输送相应量的灌溉用水,向稻田喷洒农药,以防治病虫害;除草养护:于水稻田和旱稻田处饲养鹅、鸭,于水稻和旱稻生长中期向旱稻田沟壑处灌溉肥料与水的混合物,混合物灌溉剂量为1200

1300L/亩;收割:分别于水稻和旱稻成熟期对二者进行收割,并分别对二者进行过称,计算二者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式水旱混合水稻种植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子航唐春义唐萍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雷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