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池育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41613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育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池育秧方法,利用本育秧方法中设置育苗池、通风换气和注水的步骤,通过注水即可满足秧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配合薄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浇水后部分水分被土地吸收,可以减少水的流失,从而减少了注水的次数,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多次打开棚膜通风换气再关上,可减少浇水作业和棚膜开闭作业的次数,节省了劳动力,且可获得与常规育苗同等的秧苗素质。通过种子消毒、按常规进行,再使用此育秧方法,池育秧注水后不用再施用药剂防治苗期病害,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用药防病成本的投入,既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防病劳动力的投入,而且也保护了环境。护了环境。护了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池育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育秧
,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池育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旱育秧技术是不建立水层,以浇为主、不缺不浇、浇了则透。通过通风控制棚内温度和湿度。在秧苗1叶1心期之前一般不浇水,如果秧苗缺水则进行补水,育苗期间需要多次浇水。秧苗1叶1心期需用防治立枯病的药剂喷雾喷洒,以预防立枯病的发生。在1叶1心期到2叶1心期,如果缺水则要一次性浇透,水稻秧苗在2叶1心期第二次需用防治立枯病的药剂喷雾喷洒,以预防立枯病的发生。在2叶1心期以后要加强水分管理,防止干旱;在2叶1 心到3叶1心期间,前期若管理不当,则此时容易发生青枯病。
[0003]以上,现有技术中的水稻旱育秧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0004]1、水稻旱育秧秧田期容易发生立枯病和青枯病,所以至少要用两次药剂进行预防病害的发生,如果一旦发生病害,还要增加用药的次数。使用药剂预防、治疗病害不单增加成本,使用的农药还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增加劳动力投入。
[0005]2、水稻旱育秧秧苗特别是在2叶期之后,容易干旱,随着浇水的次数的增多,增加了劳动力的投入,随之秧盘中育苗所需的营养物质也会流失。
[0006]3、通风开关棚的作业次数频繁,费时、费力。
[0007]水田生产亟需一种可获得与旱育苗同等秧苗素质、其浇水和通风作业环节可以节省劳动力的、对秧苗立枯病发生具有抑制效果,能大幅度减少青枯病、立枯病等苗期病害发生的育苗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
[0008]在所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稻池育秧方法,无需防治病害药剂的使用,减少浇水次数和通风开关棚的次数,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池育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选择育苗场所
[0012]选择地面平整的大棚;
[0013]S2.设置育苗池
[0014]所述大棚内的地面搭建深10cm的育苗池,所述育苗池内设置有将育苗池分割成多块区域的育苗池框,所述育苗池内铺设有限制根系外延的薄膜,所述育苗池框内部设有排水结构,所述育苗池框外部设有排水沟;
[0015]S3.播种
[0016]所述薄膜上表面放置有多个与育苗池框具有5cm间距的育苗秧盘,所述育苗秧盘
上方铺设有2cm深的育苗土,育苗土使用壮秧剂混合配置,所述育苗土铺设完毕后向育苗秧盘浇水,浇透即可,育苗秧盘表面不能有明水,所述育苗池内的育苗土上播种常规消毒后的种子,播种后上方覆 0.5

0.8cm厚的无农药残留的碎土,所述覆土上方铺设有保温所用的保温膜;
[0017]S4.通风换气
[0018]所述80%的种子发芽出苗时,去除保温膜,并在大棚侧面和两头打开通风口,进行充分通风,控制棚内温度;
[0019]S5.注水
[0020]所述秧苗至1叶1心期时开始向育苗池内注水,在1叶1心期和2叶期之间注水的高度为水面高于覆土1cm,所述2叶期之后,注水的水面高度为秧苗株高二分之一即可;
[0021]S6.放水搬运秧苗
[0022]在插秧前3

4天,将排水结构打开,将育苗池内的水排至排水沟内排出,插秧时将秧苗搬运至所需地点。
[0023]优选的,所述育苗场所无法保证整体均匀平整的情况时,使用育苗池框将育苗场所分段设置,育苗床面平整度标准:达到10米长度,床面高低差小于0.3厘米,水深高低差小于1.7厘米以内的育苗池。
[0024]优选的,所述薄膜包括且不限于地膜和结实、韧性好的塑料膜,达到注水不流失即可。
[0025]优选的,所述育苗土包括旱田土、本田土和有机土。
[0026]优选的,所述保温膜包括无纺布或地膜。
[0027]优选的,所述外界温度低于10℃时,步骤S4不执行操作。
[0028]优选的,所述育苗池框包括且不限于由木方、木板、红砖或水泥板组成。
[00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30]1、利用本育秧方法中设置育苗池、通风换气和注水的步骤,只需要在一处注水即可满足对所有秧苗浇水的目的,配合薄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浇水后部分水被土地吸收,可以减少水的流失,从而减少了注水的次数,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多次打开棚膜通风换气再关上,可减少浇水作业和棚膜开闭作业的次数,节省了劳动力,且可获得与常规育苗同等的秧苗素质;
[0031]2、通过种子消毒、按常规进行,再使用此育秧方法,池育秧注水后不用再施用药剂预防和防治苗期病害,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用药剂预防和防治病害成本的投入,既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防病劳动力的投入,而且也保护了环境。
[0032]3、本育秧技术与旱育秧相比,插秧时更容易分苗,植伤率降低,会加速秧苗返青、缩短返青时间,会更快的进入有效分蘖期。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6]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37]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示例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0038]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003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水稻池育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0]S1.选择育苗场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池育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育苗场所选择地面平整的大棚;S2.设置育苗池所述大棚内的地面搭建深10cm的育苗池,所述育苗池内设置有将育苗池分割成多块区域的育苗池框,所述育苗池内铺设有限制基质(水土、肥料养分、杀菌剂等)流失、根系外延的薄膜,所述育苗池框内部设有注水结构,所述育苗池框外部设有排水沟;S3.播种所述薄膜上表面放置有多个与育苗池框具有5cm间距的育苗秧盘,所述育苗秧盘上铺放有2cm深的育苗土,育苗土与壮秧剂混合配置,所述育苗土铺设完毕后向育苗秧盘浇水,浇透即可,育苗秧盘表面不能有明水,所述育苗池内的育苗土上播种常规消毒后的种子,播种后上方覆0.5

0.8cm厚的无农药残留的碎土,所述覆土上方铺设有保温所用的保温膜;S4.通风换气所述80%的种子发芽出苗时,去除保温膜,并在大棚侧面和两头打开通风口,进行充分通风,控制棚内温度;S5.注水所述秧苗至1叶1心期时开始向育苗池内注水,在1叶1心期和2叶期之间注水的高度为水面高于覆土1cm,所述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树春张贵红李连文刘淑娟张光远赵志超马丹丹卢小婷蔡翠翠赵同芝孙红竹刘秀峰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秋慧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张树春张贵红李连文刘淑娟张光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