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8583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动开关,涉及微动开关领域,该微动开关包括:壳体、接线端子、共线端子、连接件和按钮,接线端子数量为两个,其一端设置于壳体内,另一端为接线端;共线端子完全位于壳体内部,并与其中一接线端子连接;连接件与共线端电性连接,该连接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接线端子之间,并与一接线端子常闭设置、与另一接线常开设置;按钮活动设置于壳体,用于控制连接件与接线端子电性接触或分离。该微动开关可以减小横向尺寸,缩小微动开关的安装空间,便于产品的安装及终端产品的设计布局,或在相同安装空间下可以增大微动开关的内部空间,加快散热,避免烧结;并且能够减少微动开关零件使用,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动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微动开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动开关。

技术介绍

[0002]微动开关通俗地讲就是用微小的外力,使开关内部静触片和动触点接通或断开的开关,因为外部机械力和动作行程小,而得名微动开关或灵敏开关。微动开关的分类有很多种方式,根据用途,微动开关可分类为常开、常闭和转换式三类;施加外力前,静触片与动触片接通,则为常闭微动开关;反之为常开微动开关,常开、常闭微动开关有两个端子;转换式开关可控制两路,动触片动作前后都会接通其中一路,并且只能控制其中一路的导通,其具有三个端子,转换式开关可以替代常开或常闭开关,通常应用于负载不能同时导通的场景。
[0003]现有转换式微动开关的COM端和按钮通常设置于壳体的相对端,NC端和NO端位于壳体侧面,如公开号为CN201112202Y的中国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动开关,其在形成常开和常闭微动开关时COM端都是位于按钮的相对端,并将COM端和NC端或NO端作为两个接线端子。
[0004]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时,发现现有微动开关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现有微动开关在形成常开和常闭微动开关时COM端向外伸出并与按钮相对设置,使得微动开关横向尺寸加大,安装时占用较大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动开关,至少解决现有微动开关横向尺寸大的问题,能够减小微动开关对安装空间的要求,简化结构。
[0008](二)技术方案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微动开关,包括:
[0011]壳体;
[0012]接线端子,数量为两个,其一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另一端为接线端;
[0013]共线端子,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其中一接线端子连接;
[0014]连接件,与所述共线端电性连接,该连接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接线端子之间,并与一接线端子常闭设置、与另一接线常开设置;及
[0015]按钮,其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用于控制所述连接件与接线端子电性接触或分离。
[0016]在进一步设置的方案中,所述连接件为簧片,该簧片一端用于与所述接线端子电性接触和分离,另一端连接一弹簧,中部连接所述共线端子;所述弹簧用于驱动簧片与一接线端子常闭接触,所述按钮按压弹簧使簧片与该接线端子电性分离并另一接线端子电性接触。
[0017]在进一步设置的方案中,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共线端子
与第一端子连接,所述连接件与第一端子常闭设置并与第二端子常开设置。
[0018]在进一步设置的方案中,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共线端子与第二端子连接,所述连接件与第一端子常闭设置并与第二端子常开设置。
[0019]在进一步设置的方案中,所述接线端子间平行设置且位于壳体同侧。
[0020]在进一步设置的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设有卡置所述共线端子的卡槽,该卡槽设有供所述接线端子和共线端子布设的导向通道。
[0021]在进一步设置的方案中,所述共线端子活动设置于导向通道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共线端子与一接线端子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位置,共线端子与两个接线端子电性分离。
[0022](三)有益效果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微动开关,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4]该微动开关将共线端子与其中一个接线端子连接,两个接线端子向外接线,连接件与共线端子连接并与其中一个接线端子常闭连接,并通过按钮控制连接件与接线端子电性接触或分离,从而形成常闭或常开的微动开关结构,由于共线端子不再作为向外接线的端子,其可以完全设置在壳体内部,从而减少微动开关的横向尺寸和体积,缩小微动开关的安装空间,更便于产品的安装及终端产品的设计布局,或在相同安装空间下可以增大微动开关的内部空间,加快散热,避免烧结;并且共线端子与其中一个接线端子可一体成型,能够减少微动开关本身的零件使用,进而节约装配成本及减少设备投入。
[0025]在进一步设置的方案中,本技术的微动开关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6](1)该微动开关可以在现有微动开关壳体结构上进行安装,直接在现有壳体的卡槽上开设导向通道即可,共线端子与接线端子经过导向通道连接,如此降低开模难度和生产成本。
[0027](2)共线端子活动设置于壳体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共线端子与一接线端子电性连接,形成常开或常闭的微动开关结构,在所述第二位置,共线端子与两个接线端子电性分离,形成转换式微动开关结构,使用人员可根据需要控制共线端子活动调整微动开关结构,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实施例1中微动开关的主视图;
[0029]图2为实施例1中微动开关内部立体图;
[0030]图3为实施例1中微动开关为常开微动开关时的示意图;
[0031]图4为实施例1中微动开关为常闭微动开关时的示意图;
[0032]图5为实施例2中常开微动开关的示意图;
[0033]图6为实施例2中常开微动开关切换为转换式微动开关后的示意图;
[0034]图7为实施例2中常闭微动开关的示意图;
[0035]图8为实施例2中常闭微动开关切换为转换式微动开关后的示意图;
[0036]图9为实施例2中接线端子的立体图。
[0037]附图标记:壳体1、接线端子2、共线端子3、连接件4、按钮5、卡槽11、导向通道12、接线端20、接线孔21、触头结构22、插孔23、簧片40、弹簧41、滑槽42、按压端50、第一端子201、
第二端子202。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9]实施例1:参阅图1和图2,图1为实施例1中微动开关的主视图,图2为实施例1中微动开关内部立体图。
[0040]一种微动开关,包括:壳体1、接线端子2、共线端子3、连接件4和按钮5。
[0041]壳体1用于装设其他零部件,其可以是塑料、陶瓷或其他绝缘材质的壳体1。
[0042]接线端子2,数量为两个,其一端设置于壳体1内,另一端为接线端20。
[0043]上述接线端子2是导电材质并通过接线端20向外接线,形成该微动开关工作的电路环境;接线端子2根据需要可以是外露于壳体1,也可以是设置于壳体1的凹槽内,其根据需要可以开设接线孔21或与连接件4接触的触头结构22;鉴于该微动开关减小横向尺寸的目的,接线端子2的布设方位避免设置于按钮5的相对端,优选与现有微动开关的接线端子2一样设置在壳体1侧面;为了进一步减小微动开关体积,接线端子2优选平行设置且位于壳体1同侧。
[0044]共线端子3完全位于壳体1内部,并与其中一接线端子2连接。
[0045]该共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接线端子,数量为两个,其一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另一端为接线端;共线端子,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其中一接线端子连接;连接件,与所述共线端电性连接,该连接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接线端子之间,并与一接线端子常闭设置、与另一接线常开设置;及按钮,其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用于控制所述连接件与接线端子电性接触或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簧片,该簧片一端用于与所述接线端子电性接触和分离,另一端连接一弹簧,中部连接所述共线端子;所述弹簧用于驱动簧片与一接线端子常闭接触,所述按钮按压弹簧使簧片与该接线端子电性分离并另一接线端子电性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锦松林旭汉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金思维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