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模式的收纳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580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模式的收纳盒,包括壳体、充电线、功能电路板和卷绕装置;充电线、功能电路板和卷绕装置均设置于壳体内;卷绕装置包括旋转轴和承载部,承载部包括充电线走道;充电线包括充电线本体和充电线内端;功能电路板包括接线部;充电线本体设置于承载部远离功能电路板的一侧且围绕旋转轴设置,充电线内端通过充电线走道与接线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充电线内端接口通过卷绕装置中的充电线走道与接线部电连接,可以在充电线伸出壳体或收回壳体时,保证充电线内端跟随卷绕装置旋转时顺畅,避免出现充电线内端跟随卷绕装置旋转时存在的打结的情况。跟随卷绕装置旋转时存在的打结的情况。跟随卷绕装置旋转时存在的打结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模式的收纳盒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双模式的收纳盒。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手机等电子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而这些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然面临着需要充电的问题。
[0003]目前大多数电子产品采用是进行有线充电或者无线充电的两种充电方式,为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两种充电模式的充电器,但该类型的充电器在进行无线充电模式和有线充电模式转换时,充电线的收纳过程中存在缠绕和打结的问题,是目前需要克服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模式的收纳盒,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线在伸出壳体或收回壳体时存在的打结的情况。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模式的收纳盒(10),包括壳体(100)、充电线(200)、功能电路板(300)和卷绕装置(400);
[0006]所述充电线(200)、所述功能电路板(300)和所述卷绕装置(400)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
[0007]所述卷绕装置(400)包括旋转轴(410)和承载部(420),所述承载部(420) 包括充电线走道(421);所述充电线(200)包括充电线本体(210)和充电线内端(220);所述功能电路板(300)包括接线部(310);
[0008]所述充电线本体(210)设置于所述承载部(420)远离所述功能电路板(300) 的一侧且围绕所述旋转轴(410)设置,所述充电线内端(220)通过所述充电线走道(421)与所述接线部(310)电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充电线本体(210)包括正极线(210A)和负极线(210B),所述充电线内端(220)包括正极端(220A)和负极端(220B);所述正极线(210A) 与所述正极端(220A)电连接,所述负极线(210B)与所述负极端(220B)电连接;
[0010]所述接线部(310)包括正极焊盘(310A)和负极焊盘(310B);所述正极端(220A)与所述正极焊盘(310A)电连接,所述负极端(220B)与所述负极焊盘(310B)电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收纳盒(10)还包括连接板(500),所述连接板(500)位于所述功能电路板(300)远离所述卷绕装置(400)的一侧;
[0012]所述连接板(500)与所述功能电路板(300)弹性抵触连接。
[0013]可选的,所述功能电路板(300)靠近所述连接板(500)的一侧设置有弹片(320),所述弹片(320)包括正极弹片(320A)和负极弹片(320B),所述正极弹片(320A)与所述正极焊盘(310A)电连接,所述负极弹片(320B)与所述负极焊盘(310B)电连接;
[0014]所述连接板(500)靠近所述功能电路板(300)的一侧设置有导电环(510),所述导
电环(510)包括正极导电环(510A)和负极导电环(510B),所述正极导电环(510A)和所述负极导电环(510B)沿所述导电环(510)的径向方向依次设置;所述连接板(500)背离所述功能电路板(300)的一侧设置有正极连接点(520A)和负极连接点(520B);
[0015]所述正极导电环(510A)与所述正极弹片(320A)弹性连接,所述负极导电环(510B)与所述负极弹片(320B)弹性连接;
[0016]所述正极连接点(520A)与所述正极导电环(510A)电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点(520B)与所述负极导电环(510B)电连接。
[0017]可选的,所述接线部(310)设置于所述功能电路板(300)的边缘。
[0018]可选的,所述收纳盒(10)还环形卷簧;
[0019]所述卷绕装置(400)靠近所述功能电路板(300)一侧还包括卷簧收纳区 (430),所述环形卷簧围绕所述旋转轴(410)设置于卷簧收纳区(430)。
[0020]可选的,所述收纳盒(10)还包括支架(700),所述支架(700)位于所述卷绕装置(400)与所述功能电路板(300)之间;
[0021]所述卷绕装置(400)还包括连接柱(440);
[0022]所述支架(700)包括支架开口(710)和支架凸起(720),所述支架开口 (710)与所述接线部(310)对应,所述支架凸起(720)与所述连接柱(440) 对应连接,所述充电线内端(220)通过所述支架开口(710)与所述接线部(310) 电连接。
[0023]可选的,所述收纳盒(10)还包括铁氧体(800),所述铁氧体(800)设置于所述充电线(200)与所述卷绕装置(400)之间;
[0024]所述铁氧体(8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铁氧体开口(810)和第二铁氧体开口(820),所述第一铁氧体开口(810)与所述旋转轴(410)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铁氧体开口(820)与所述充电线走道(421)对应设置;所述充电线内端(220)通过所述第二铁氧体开口(820)与所述接线部(310)电连接。
[0025]可选的,所述收纳盒(10)还包括芯轴(900);
[0026]所述旋转轴(410)围绕所述芯轴(900)设置,所述旋转轴(410)以所述芯轴(900)为中心旋转。
[0027]可选的,所述壳体(100)包括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
[0028]所述芯轴(900)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20)中。
[00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模式的收纳盒,该收纳盒包括壳体、充电线、功能电路板和卷绕装置;充电线、功能电路板和卷绕装置均设置于壳体内;卷绕装置包括旋转轴和承载部,承载部包括充电线走道;充电线包括充电线本体和充电线内端;功能电路板包括接线部;充电线本体设置于承载部远离功能电路板的一侧且围绕旋转轴设置,充电线内端通过充电线走道与接线部电连接。其中,充电线可以伸出壳体也可以收纳于壳体,充电线内端接口通过卷绕装置中的充电线走道与接线部电连接,可以在充电线伸出壳体或收回壳体时,保证充电线内端跟随卷绕装置旋转时顺畅,避免出现充电线内端跟随卷绕装置旋转时存在的打结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描述实施例中
所需要用到的附图做一简单介绍。显然,所介绍的附图只是本技术所要描述的一部分实施例的附图,而不是全部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模式的收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线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线和卷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线和卷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模式的收纳盒(1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充电线(200)、功能电路板(300)和卷绕装置(400);所述充电线(200)、所述功能电路板(300)和所述卷绕装置(400)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卷绕装置(400)包括旋转轴(410)和承载部(420),所述承载部(420)包括充电线走道(421);所述充电线(200)包括充电线本体(210)和充电线内端(220);所述功能电路板(300)包括接线部(310);所述充电线本体(210)设置于所述承载部(420)远离所述功能电路板(300)的一侧且围绕所述旋转轴(410)设置,所述充电线内端(220)通过所述充电线走道(421)与所述接线部(310)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本体(210)包括正极线(210A)和负极线(210B),所述充电线内端(220)包括正极端(220A)和负极端(220B);所述正极线(210A)与所述正极端(220A)电连接,所述负极线(210B)与所述负极端(220B)电连接;所述接线部(310)包括正极焊盘(310A)和负极焊盘(310B);所述正极端(220A)与所述正极焊盘(310A)电连接,所述负极端(220B)与所述负极焊盘(310B)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盒(10)还包括连接板(500),所述连接板(500)位于所述功能电路板(300)远离所述卷绕装置(400)的一侧;所述连接板(500)与所述功能电路板(300)弹性抵触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电路板(300)靠近所述连接板(500)的一侧设置有弹片(320),所述弹片(320)包括正极弹片(320A)和负极弹片(320B),所述正极弹片(320A)与所述正极焊盘(310A)电连接,所述负极弹片(320B)与所述负极焊盘(310B)电连接;所述连接板(500)靠近所述功能电路板(300)的一侧设置有导电环(510),所述导电环(510)包括正极导电环(510A)和负极导电环(510B),所述正极导电环(510A)和所述负极导电环(510B)沿所述导电环(510)的径向方向依次设置;所述连接板(500)背离所述功能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超江文刚顾元强姚兆珏
申请(专利权)人:博硕科技江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