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5439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为“L”形状,“L”竖杆上半部分为扁平实心的手持部,下半部分为扁平中空的操作部,“L”横杆部分为扁圆形中空的导向部;所述操作部的“L”横杆方向一侧设置有圆形的注射孔;所述操作部的“L”横杆方向反侧设置有长方形的海绵口;所述手持部下端设置有活动盖板,滑落后可封闭海绵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中的注射孔可实现注射生理盐水,以水分割措施实现硬脑膜和颅骨的分离;海绵口可以置入帮助分离和止血的止血海绵条,进一步扩大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腔隙,两者的共同作用基本可以杜绝开颅过程中的致命威胁。可以杜绝开颅过程中的致命威胁。可以杜绝开颅过程中的致命威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提升,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接受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患者逐年提升。65岁以上老年患者开颅手术必然是一种趋势,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的颅骨内板和硬脑膜粘连逐渐趋于紧密,甚至融合为一体。在开颅手术过程中,首选是要把颅骨取下来一块,然后剪开脑组织的坚韧“外包装”硬脑膜才能进入脑内切除病变或肿瘤组织。在取下某块颅骨过程中,不论颅骨钻孔或是铣刀切割颅骨,都希望颅骨内板和脑组织“外包装”硬脑膜能够顺利分离,这样才会在硬脑膜不破损、脑组织不发生意外损害的前提下,顺利取下暴露脑病变需要“揭开”的颅骨。
[0003]针对老年患者硬脑膜和颅骨粘连融合的情况,运用目前的传统开颅器械进行开颅手术过程往往不是很顺利,容易造成硬膜意外破损以及脑组织损伤,尤其是在大静脉窦附近的开颅过程中,硬膜意外破损造成的大静脉窦出血更是危及生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开颅手术中能够顺利分离颅骨和硬脑膜,不带来额外的硬脑膜损害和脑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所述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为“L”形状,“L”竖杆上半部分为扁平实心的手持部,下半部分为扁平中空的操作部,“L”横杆部分为扁圆形中空的导向部;所述操作部的“L”横杆方向一侧设置有圆形的注射孔,用于注水冲开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间隙;所述操作部的“L”横杆方向反侧设置有长方形的海绵口,可以置入膨胀海绵性质的软性的条状凝血海绵,进一步扩大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腔隙;所述手持部下端设置有活动盖板,滑落后可封闭海绵口,使注射的生理盐水从导向部冲出。
[0006]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手持部端部为非锐性椭圆形,长度为8~12cm,便于手持且避免发生意外损伤。
[0007]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操作部长度为2~4cm,与导向部为一体化垂直连接,实现相连通的中空通道。
[0008]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向部长度为2~4cm。
[0009]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封堵件,所述手持部下端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活动盖板由卡环和盖板组成,所述卡环安装在安装槽上,并可在安装槽上下活动,活动范围为1~2cm,当卡环自然垂落时,盖板正好处于海绵口位置。
[0010]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注射孔直径为3mm,可容纳注射器针筒前端插入,注射生理盐水。
[0011]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为钛合金材
质,便于消毒杀菌处理。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具有以下的增益效果:
[0013]本技术所述的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中的注射孔可实现注射生理盐水,以水分割措施实现硬脑膜和颅骨的分离;海绵口可以置入帮助分离和止血的止血海绵条,进一步扩大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腔隙,两者的共同作用基本可以杜绝开颅过程中的致命威胁。同时,在关颅时,同样可以通过注射孔将促进颅骨和硬脑膜粘连的胶状物注射在颅骨和硬膜之间,帮助缝合后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紧密贴合,以防老年患者经常出现的硬膜渗血,避免造成的硬膜外血肿或硬膜外出血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剥离子侧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剥离子“L”横杆方向正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剥离子“L”横杆反方向正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剥离子结构示意图。
[0015]其中:1

手持部;11

安装槽;2

操作部;21

注射孔;22

海绵口;3

导向部;41

卡环;42

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7]如附图1

4所示,一种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材质为钛合金,外形呈“L”形状,“L”竖杆上半部分为扁平实心的手持部1,长度为8cm;下半部分为扁平中空的操作部2,长度为2cm;“L”横杆部分为扁圆形中空的导向部3,长度为2cm,与操作部2为一体化垂直连接,实现相连通的中空通道;操作部2的“L”横杆方向一侧设置有圆形的注射孔21,直径为3mm;操作部的“L”横杆方向反侧设置有长方形的海绵口22;手持部1下端设置有安装槽11,活动盖板安装在安装槽11上,由卡环41和盖板42组成,卡环41安装在安装槽11上,并可在安装槽11上下活动,活动范围为1cm,当卡环41自然垂落时,盖板42正好处于海绵口22位置,对其进行密封。
[0018]在进行开颅手术时,先将盖板42落下封闭海绵口22,使用注射器通过注射孔21将生理盐水注射到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间隙,然后将盖板42打开,通过海绵口22置入膨胀海绵性质的软性的条状凝血海绵,进一步扩大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腔隙,然后置入铣刀安全的切开颅骨。如果碰到硬脑膜意外的撕裂,生理盐水以及条状凝血海绵不至于造成脑组织的损伤,还可以进一步起到保护脑组织作用。如果硬膜外血管出血,海绵本身也起到止血的作用,降低失血的发生率和失血量,从多种途径保证了老年患者开颅的安全性。
[0019]在关颅的时候,同样可以置入该剥离子,将促进颅骨和硬脑膜粘连的胶状物通过注射口21注射在颅骨和硬膜之间,帮助缝合后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紧密贴合,以防老年患者经常出现的硬膜渗血造成的硬膜外血肿或硬膜外出血。
[002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为“L”形状,“L”竖杆上半部分为扁平实心的手持部,下半部分为扁平中空的操作部,“L”横杆部分为扁圆形中空的导向部;所述操作部的“L”横杆方向一侧设置有圆形的注射孔;所述操作部的“L”横杆方向反侧设置有长方形的海绵口;所述手持部下端设置有活动盖板,滑落后可封闭海绵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端部为非锐性椭圆形,长度为8~12c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性开颅辅助用剥离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长度为2~4cm,与导向部为一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建军杨军吴超杨辰龙韩芸峰马千权孙贺冉王英杰李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