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5198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包括与车身集成为一体的电池包壳体、以及中通道和座椅安装横梁。其中,电池包壳体具有环形的边框以及边框内侧的前地板面板,从而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中通道和座椅安装横梁均位于前地板面板上方的下凹空间内,且中通道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边框的前端及后端相连,座椅安装横梁的两个安装支梁分别与边框及中通道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电池包壳体设置有环形的边框,并在边框内设置前地板面板、中通道和座椅安装横梁,在车身长度和宽度方向上起到对边框的结构加强效果,有利于电池包壳体结构抗碰撞性能的改善。性能的改善。性能的改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身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另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一般设于车辆中部的底部,位于前地板下方。电池包一般会配设底托盘,用于承载电池包内的模组等部件,并通过底托盘将电池包整体固装于车辆的底部框架上。
[0003]车身的中部结构,尤其是电池包附近的框架结构,不仅要承载电池包的重量,并对电池包起到保护作用;而且是车辆的重要支撑结构,需要承载车身主体的主要重量,而且还需要具有抗碰撞强度,以降低来自车辆侧部碰撞的风险。
[0004]现有的车身中部框架结构,设置比较复杂,包括门槛梁、前地板、电池包壳体、门槛加强梁、座椅横梁等。装配工艺繁复,不利于整车装配效率的提升。而且,现有的电池包壳体,为了降低电池包的整体重量,需要严格控制壳体的厚度,导致电池包壳体的防护强度不足,隔热效果差,不利于电池包内部的工况温度控制。
[0005]而且,由于车身中部下方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身集成为一体的电池包壳体,以及中通道(2)和座椅安装横梁;所述电池包壳体具有被设置成环形的边框(1),以及连接在所述边框(1)内侧的前地板面板(15),所述边框(1)和所述前地板面板(15)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所述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位于所述前地板面板(15)下方,且所述前地板面板(15)低于所述边框(1)的顶部设置,而在所述电池包壳体的顶部形成由所述边框(1)和所述前地板面板(15)限定出的下凹空间(150);所述中通道(2)和所述座椅安装横梁均位于所述下凹空间(150)内,且所述中通道(2)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中通道(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1)的前端及后端相连,所述座椅安装横梁具有分设在所述中通道(2)两侧的两个安装支梁(170),各所述安装支梁(17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1)及所述中通道(2)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所述中通道(2)和所述座椅安装横梁中的至少一个采用铝型材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内腔中设有若干隔板(100),所述内腔被所述隔板(100)分隔为多个分腔体(101),且各所述分腔体(101)中均填充有聚氨酯发泡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的前端与后端的顶部均设有凹槽(13),所述中通道(2)的两端分别固连在与之对应的所述凹槽(13)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2)内设有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任陈强贺志杰张涛武文波陈曦李云达张庚安文博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