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5065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包括:连接于地下连续墙上的多道混凝土支撑结构和多道钢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混凝土支撑结构的腰梁为永久性结构,所述钢支撑结构位于地下连续墙的中部靠下位置,所述钢支撑结构包括钢腰梁和架设于所述钢腰梁下方的钢支撑,所述钢腰梁和所述钢支撑均为临时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混凝土支撑结构与钢支撑结构结合使用,形成立体的支撑体系,能够保证支撑的稳定性;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两种支撑结构的优点,结构简单,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另外,支撑结构按临时结构与永久结构相结合进行设计,能够减少回筑阶段拆撑换撑的高风险工况。拆撑换撑的高风险工况。拆撑换撑的高风险工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围护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地,涉及一种基坑围护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基坑工程是地下建筑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撑措施。基坑支撑系统作为基坑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选用、安设,以减少基坑的变形,增加稳定性。基坑支撑系统对于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开挖深度较深或周围环境复杂基坑工程,内支撑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或钢支撑。
[0003]经过检索发现:
[0004]授权公告号为CN215053080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支撑与钢支撑混合的基坑支撑结构,基坑侧边设置有水泥土搅拌桩和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坑内侧设置有三层内支撑,在竖向截面上,上部第一层内支撑中为钢筋混凝土支撑,中部第二层内支撑为双层型钢支撑,下部第三层内支撑为单层钢支撑;三层内支撑设置有立柱。本技术集成了钢支撑和钢筋混凝土支撑的优点,与单独的钢筋混凝土支撑相比,钢支撑具有可回收、重复利用、安装方便等优点,更好地控制基坑的变形。钢筋混凝土支撑,刚度高,抗压性能好,具有大的承载力,形状灵活,两种内支撑结构结合使用,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施工安全快捷。
[0005]但是该技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仅采用三层支撑结构,对于地形复杂场地的基坑施工,难以保证支撑的稳定性,支撑拆除时基坑安全性也可能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围护支撑结构。
[0007]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包括:连接于地下连续墙上的多道混凝土支撑结构和多道钢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混凝土支撑结构的腰梁为永久性结构,所述钢支撑结构位于地下连续墙的中部靠下位置,所述钢支撑结构包括钢腰梁和架设于所述钢腰梁下方的钢支撑,所述钢腰梁和所述钢支撑均为临时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支撑结构的数量设置为七道,所述钢支撑结构的数量设置为两道,其中,沿地下连续墙的高度方向从上到下,第六道支撑结构和第八道支撑结构为所述钢支撑结构,第一道支撑结构的冠梁设于地下连续墙的顶端,所述冠梁和所述腰梁的下方均架设有混凝土支撑。
[0010]进一步地,沿地下连续墙的高度方向从上到下,第二道支撑结构至第四道支撑结构的腰梁均作为主体结构框梁,第五道支撑结构、第七道支撑结构和第九道支撑结构的腰梁均作为内衬墙。
[0011]进一步地,所述钢腰梁和所述钢支撑在工作井内部回筑阶段被拆除。
[0012]进一步地,沿地下连续墙的高度方向从上到下,所述第一道支撑结构至第五道支撑结构的混凝土支撑均采用C35补偿收缩混凝土形成,第七道支撑结构和第九道支撑结构的混凝土支撑均采用C40补偿收缩混凝土形成。
[0013]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支撑设置为向上呈抛物线起拱,起拱高度为跨度的1/1000~3/1000;所述混凝土支撑为临时结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钢支撑采用Q235钢材形成;所述钢支撑的端部具有支托部件和连接部件,所述支托部件和连接部件均构造为能防止因碰撞而移动脱落。
[0015]进一步地,所述冠梁采用C35混凝土形成;所述腰梁采用抗渗等级P12的C40防水混凝土形成。
[0016]进一步地,所述腰梁的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为:迎土侧50mm,背土侧45mm;所述冠梁的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为30mm。
[0017]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支承所述支撑结构的立柱,所述立柱呈竖立状设于基坑中,所述立柱的底部嵌于立柱桩中,所述立柱桩设于所述基坑底部以下土体中,所述立柱桩同时作为抗拔桩。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至少之一的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的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对于下方存在红黏土的基坑,采用混凝土支撑结构与钢支撑结构结合使用,形成立体的支撑体系,能够保证支撑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保障红黏土区域的稳定;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两种支撑结构的优点,结构简单,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另外,支撑结构按临时结构与永久结构相结合进行设计,能够减少回筑阶段拆撑换撑的高风险工况。
附图说明
[00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坑围护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1为冠梁,12为第二腰梁,13为第三腰梁,14为第四腰梁,15为第五腰梁,16为第六腰梁,17为第七腰梁,18为第八腰梁,19为第九腰梁,2为地下连续墙,31为第一混凝土支撑,32为第二混凝土支撑,33为第三混凝土支撑,34为第四混凝土支撑,35为第五混凝土支撑,36为第一钢支撑,37为第六混凝土支撑,38为第二钢支撑,39为第七混凝土支撑,4为立柱,5为立柱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4]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包括:连接于地下连续墙上的多道混凝土支撑结构和多道钢支撑结构,其中,混凝土支撑结构的腰梁为永久性结构,钢支撑结构位于地下连续墙的中部靠下位置,钢支撑结构包括钢腰梁和架设于钢腰梁
下方的钢支撑,钢腰梁和钢支撑均为临时结构。
[0025]本实施例中的基坑围护支撑结构,采用混凝土支撑结构与钢支撑结构结合使用,形成立体的支撑体系,能够保证支撑的稳定性;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两种支撑结构的优点,结构简单,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另外,支撑结构按临时结构与永久结构相结合进行设计,能够减少回筑阶段拆撑换撑的高风险工况。
[0026]混凝土支撑的间距在5m左右,钢支撑的间距在3m左右,支撑结构的总数量为间隔约4m一道。其中,钢支撑用于侧压力系数较少的地层,在中下部使用,一般根据支护结构计算确定。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例如在周边地形起伏较大,地面标高28.6~39.5m的场地,对于开挖基坑长27m,宽30m,深36m,如图1所示,混凝土支撑结构的数量设置为七道,钢支撑结构的数量设置为两道;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包括连接于地下连续墙2上的七道混凝土支撑结构和两道钢支撑结构,其中,沿地下连续墙2的高度方向从上到下,第六道支撑结构和第八道支撑结构为钢支撑结构,第一道支撑结构为混凝土支撑结构,第一道支撑结构的冠梁11设于地下连续墙2的顶端,冠梁11和各腰梁的下方均架设有混凝土支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混凝土支撑即指的钢筋混凝土支撑。七道混凝土支撑分别为第一混凝土支撑31、第二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于地下连续墙上的多道混凝土支撑结构和多道钢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混凝土支撑结构的腰梁为永久性结构,所述钢支撑结构位于地下连续墙的中部靠下位置,所述钢支撑结构包括钢腰梁和架设于所述钢腰梁下方的钢支撑,所述钢腰梁和所述钢支撑均为临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支撑结构的数量设置为七道,所述钢支撑结构的数量设置为两道,其中,沿地下连续墙的高度方向从上到下,第六道支撑结构和第八道支撑结构为所述钢支撑结构,第一道支撑结构的冠梁设于地下连续墙的顶端,所述冠梁和所述腰梁的下方均架设有混凝土支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沿地下连续墙的高度方向从上到下,第二道支撑结构至第四道支撑结构的腰梁均作为主体结构框梁,第五道支撑结构、第七道支撑结构和第九道支撑结构的腰梁均作为内衬墙。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腰梁和所述钢支撑在工作井内部回筑阶段被拆除。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围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沿地下连续墙的高度方向从上到下,所述第一道支撑结构至第五道支撑结构的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庆龙刘继国舒恒杨林松史世波李金郭锐张军刘夏临宋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