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红外检测的智能交通控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控制
,具体为一种基于红外检测的智能交通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智能交通控制系统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车辆控制的服务系统,其依靠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交换,经过算法优化处理后辅助交通系统实现疏导控制,避免路口出现拥堵或者其他交通事故,其中红外检测技术凭借成像显示这一特点,成为智能交通控制系统收集信息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
[0003]现有的智能交通控制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0004]1、专利文件CN207082222U公开了智能交通控制装置,“包括上位机、主控微处理器、线圈检测控制器、若干对双路地感线圈、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电源模块、通信模块,所述主控微处理器通过通信模块与所述上位机通信,所述线圈检测控制器连接车道上的若干对双路地感线圈,并将接收到的TTL电平信号通过通信模块输出给主控微处理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信号传输给所述主控微处理器,所述主控微处理器还连接有时钟模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红外检测的智能交通控制装置,包括钢管支柱(1)和红外模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支柱(1)的表面套接有圆环(9),所述圆环(9)的表面焊接有连接框架(2),且连接框架(2)位于钢管支柱(1)的一侧;所述连接框架(2)的正面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交通提示灯板(6),所述交通提示灯板(6)相互远离的表面均安装有红外模块(4),所述红外模块(4)包括有红外热成像仪(401)、轴架(402)和伺服电机(403),所述轴架(402)的内部安装有横轴,所述横轴的表面安装有红外热成像仪(401),所述轴架(402)的正面安装有伺服电机(403),且伺服电机(403)的输出端与横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红外热成像仪(401)与伺服电机(403)电性连接;所述连接框架(2)的底部安装有保护盒(7),所述保护盒(7)的内部安装有前后布置的LED灯板(5),且LED灯板(5)与红外热成像仪(401)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检测的智能交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盒(7)的底部安装有向内凸起的折边框(10),且LED灯板(5)位于折边框(10)的前方,所述折边框(10)的内部安装有检测系统(8),所述检测系统(8)包括有红外摄像镜头(801)、电动伸缩杆(802)和计时器(803),所述折边框(10)的内部安装有电动伸缩杆(802),所述电动伸缩杆(802)的尾端连接有红外摄像镜头(801),且红外摄像镜头(801)向下倾斜布置,所述红外摄像镜头(801)的顶部安装有计时器(803),且计时器(803)、红外摄像镜头(801)均与LED灯板(5)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检测的智能交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提示灯板(6)相互靠近的表面安装有等距布置的LED提示灯(603)和激光灯(604),其中激光灯(604)和LED提示灯(603)为同心圆设计,所述激光灯(604)位于LED提示灯(603)的内侧,所述交通提示灯板(6)相互远离的表面均安装有光敏感应器(602),且光敏感应器(602)与激光灯(604)电性连接,所述交通提示灯板(6)相互靠近的表面安装有等距布置的挡雨罩(601),且挡雨罩(601)的内壁安装有支架,所述挡雨罩(601)的内部通过支架安装有凹透镜(605),且凹透镜(605)与激光灯(604)处于同一水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检测的智能交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支柱(1)的表面底端贯穿安装有充气口(101),所述钢管支柱(1)的内部为中空设计,所述钢管支柱(1)的内部安装有内支撑柱(103),所述充气口(101)的尾端贯穿延伸至内支撑柱(103)的内部,所述内支撑柱(103)的表面环绕安装有等距布置的缓冲弹簧(102),且缓冲弹簧(102)的长度小于内支撑柱(103)与钢管支柱(1)内表面之间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检测的智能交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架(2)的两侧表面均贯穿安装有散热盒(3),且散热盒(3)的内部安装有风扇(301),所述散热盒(3)的底壁设有通气口(302),所述散热盒(3)的一侧表面延伸进保护盒(7)的内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检测的智能交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盒(7)的截面为梯形,所述保护盒(7)的内部设有夹层,所述夹层的内部填充有隔温棉(701),两组所述L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正真,习聪玲,周宬,郑宇翔,叶宝林,朱耀东,王斌,吕勇,高慧敏,黄茂新,韩秉廷,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