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燕山大学专利>正文

适应于梁端自复位节点的可移动自复位楼盖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2848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应于梁端自复位节点的可移动自复位楼盖结构体系,包括框架柱、框架短梁、框架长梁,所述框架短梁与框架柱刚接,与框架长梁半刚接;在框架长梁的端部焊接长梁加劲肋;框架短梁与框架长梁的两侧分别设有分阶段耗能器;分阶段耗能器包括两个短限位槽,短限位槽焊接在框架短梁的腹板上,每个短限位槽对一个长限位槽,长限位槽固定在长梁加劲肋上,每个短限位槽与其相对应的长限位槽的槽内插入多个大X形耗能钢片和多个小X形耗能钢片。楼板在大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可发生有限位移的同时允许梁板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以适应长短梁间的半刚节点转动,同时楼板也被设计在地震作用下参与耗能与复位,进而减少建筑物震后的修护工作。修护工作。修护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应于梁端自复位节点的可移动自复位楼盖结构体系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结构的减震耗能
,涉及一种适应于梁端自复位节点的可移动自复位楼盖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0002]二十一世纪初美日学者提出“可恢复功能城市”即后来的韧性城市概念,之后成为抗震设计领域的全新方向,其相较于传统抗震设计理念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震中要最大程度的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而且要在震后实现结构的自恢复的同时便于修复,降低结构的震后修复成本。
[0003]为满足韧性城市所要求的建筑功能,即减少结构残余变形的同时又能保证结构原有性能几乎不受影响,使结构震后稍加修复甚至无需修复又可正常使用,自复位抗震结构的研究方向成为热点,多层框架结构中框架梁端设计成耗能自复位节点成为专家关注的重点,涌现出大批形式多样的自复位梁柱节点。
[0004]在许多自复位梁柱节点的研究中发现,地震作用下由于楼板与梁固接在一起,自复位梁柱节点难以发生转动,使得其难以发挥理论上的耗能与复位功能,此称为自复位梁柱节点的楼板效应。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于梁端自复位节点的可移动自复位楼盖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柱(1)、框架短梁(3)、框架长梁(4),所述框架短梁(3)的一端与框架柱(1)固接,框架短梁(3)的另一端与框架长梁(4)半固接;所述框架短梁(3)与框架长梁(4)采用工字钢,在框架长梁(4)靠近框架短梁(3)的端部焊接长梁加劲肋(83);框架短梁(3)与框架长梁(4)的两侧分别设有分阶段耗能器(8);所述框架短梁(3)与框架长梁(4)通过锚固螺栓(81)、锚固盖板(82)连接二者的上下翼缘,锚固盖板(82)上开有跑道形长圆孔;所述分阶段耗能器(8)包括两个短限位槽(84),两个短限位槽(84)焊接在框架短梁(3)的腹板上,每个短限位槽(84)对一个长限位槽(85),所述长限位槽(85)固定在长梁加劲肋(83)上,每个短限位槽(84)与其相对应的长限位槽(85)的槽内插入多个大X形耗能钢片(87)和多个小X形耗能钢片(88),为结构体系提供耗能能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于梁端自复位节点的可移动自复位楼盖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柱(1)采用方钢管,框架柱(1)的四个侧面均连接框架短梁(3),在框架长梁(4)的腹板处焊接锚固板(7);在框架柱(1)上与框架短梁(3)的连接处开孔,预应力筋(6)穿过该孔,预应力筋(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设置框架长梁(4)上的锚固板(7)固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于梁端自复位节点的可移动自复位楼盖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短梁(3)与框架长梁(4)通过腹板连接盖板(8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明关京王嵩乔孟祥雨王子鹏张宇飞牛宇豪
申请(专利权)人:燕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