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织复位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2632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织复位支撑装置,包括顺次密闭连接的导管一、伞状机构一、导管二、伸缩囊管、导管三和伞状机构二;导管一、导管二和导管三均为内部中空的连通管道且三者的内部与伞状机构一和伞状机构二的主体管道之间也相互贯通,在导管一上远离伞状机构一的一端环周等角度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气管、丝管一和丝管二,在丝管一和丝管二的开口端分别设有旋钮一和旋钮二,在导管一的开口端设有主旋钮;伞状机构一和伞状机构二的扩展开口方向相对。该装置的主要支撑部件为纯机械结构,机械强度可以得到保证,相比于气囊结构而言,不用过多考虑装置的气密性问题,因而可以更为安全、准确地针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治疗,避免肠穿孔的可能。肠穿孔的可能。肠穿孔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织复位支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组织复位支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肠套叠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肠套叠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肠道急症,肠套叠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特性,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
[0003]目前针对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其中,非手术治疗因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是应用最为广泛且优先选用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主要指灌肠复位术,通常分为空气灌肠术及水压灌肠术两大类。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过程中,仅采用一般的中低压难以完全复位,而过度或不当复位又容易造成病情加重和肠穿孔。
[0004]中国专利CN 113908410 A公开一种用于治疗肠套叠的肠道球囊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和球囊组件;球囊组件包括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在使用时,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放置到肠套叠患处,通过进气口、通气通道进行注气,进而对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进行注气,球囊体积逐渐扩大,从而分别固定设置在肠套叠部分的两侧,然后将伸缩组件进行拉伸,使得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之间的距离增大,带动肠道进行移动,从而实现肠套叠的复位;该种复位方式能较为有效的降低因压力过大而造成的肠穿孔的风险,能够有效提升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
[0005]但是,该方案中公开的肠套叠治疗装置在使用时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的,具体来说,由于该装置主要依靠球囊的膨胀实现对肠壁的复位前支撑工作,球囊是其主要工作元件,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球囊应用于医疗器械中时,其气密性问题难以避免,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气的情况,会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且为了适应不同大小肠道的使用要求,球囊需在气压作用下膨胀至不同的直径,膨胀体积控制不好存在球囊炸裂的风险,影响使用安全,会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为了保证球囊的使用安全性,对球囊的制备材料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新型材料的开发利用无疑会增加装置的制备成本,这将不利于装置的推广。
[0006]因此,如能设计一种无需过多考虑气密性问题,能主要依靠机械原理控制即可实现肠套叠复位的装置无疑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组织复位支撑装置,该装置的机械化程度高,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提升,且可以适应于肠道大小不同的患者使用,也能适用于不同的肠套叠部位,可以很好的适应肠道形状,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因而治疗过程中对肠道的损伤也最大程度地降低。
[0008]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组织复位支撑装置,包括顺次密闭连接的导管一、伞状机构一、导管二、伸缩囊管、导管三和伞状机构二;导管一、导管二和导管三均为内部中
空的连通管道且这个管道的内部与伞状机构一和伞状机构二的主体管道之间也相互贯通,在导管一上远离伞状机构一的一端环周等角度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气管、丝管一和丝管二,在丝管一和丝管二的开口端分别设有旋钮一和旋钮二,在导管一的开口端设有主旋钮;伞状机构一和伞状机构二的扩展开口方向相对。
[0009]进一步地,伞状机构一包括导丝管一、顶部连接块一、滑块一和弹簧一;导丝管一是伞状机构一的主体管道,导丝管一的两端分别通过其端部的突出块一和突出块二与导管一和导管二密封相接,导丝管一内部中空且其两端与导管一和导管二的内部相贯通;顶部连接块一固定套设在导丝管一上靠近导管一的一端,在顶部连接块一的外周面上环周均布有数个顶撑伞骨一,顶撑伞骨一与顶部连接块一活动相接,顶撑伞骨一在顶部连接块一的轴向上进行转动;滑块一活动套设在导丝管一上靠近导管二的一侧,在滑块一的外周面上环周活动连接有数个支撑伞骨一,支撑伞骨一与每根顶撑伞骨一对应设置且支撑伞骨一的外侧端与顶撑伞骨一活动连接,支撑伞骨一在滑块一的轴向上进行转动;弹簧一环套在导丝管一上且其两端分别与滑块一和突出块二相连接;在导丝管一上且位于滑块一和顶部连接块一之间环周均布有数个导丝孔一,数根导丝线一设在导丝管一内部,每根导丝线一的一端从相应的导丝孔一中穿出后与滑块一面向顶部连接块一的侧面固定相接、另一端穿过导丝管一、导管一和丝管一后与旋钮一相连,导丝线一缠绕在旋钮一上,旋钮一转动改变导丝线一在旋钮一上的缠绕长度。
[0010]进一步地,伞状机构二包括导丝管二、顶部连接块二、滑块二和弹簧二,导丝管二是伞状机构二的主体管道,导丝管二的一端通过其端部的突出块三与导管三密封相接,导丝管二内部中空且与导管三的内部相贯通;顶部连接块二固定套设在导丝管二上远离导管三的一端,在顶部连接块二的外周面上环周活动连接有数个顶撑伞骨二,顶撑伞骨二与顶部连接块二活动相接,顶撑伞骨二在顶部连接块二的轴向上进行转动;滑块二活动套设在导丝管二上靠近导管三的一侧,在滑块二的外周面上环周活动连接有数个支撑伞骨二,支撑伞骨二与每根顶撑伞骨二对应设置且支撑伞骨二的外侧端与顶撑伞骨二活动连接,支撑伞骨二在滑块的轴向上进行转动;弹簧二环套在导丝管二上且其两端分别与滑块二和突出块三相连接;在导丝管二上且位于滑块二和顶部连接块二之间环周均布有数个导丝孔二,数根导丝线二设在导丝管二内部,每根导丝线二的一端从对应的导丝孔二中穿出后与滑块二面向顶部连接块二的侧面固定相接、另一端顺次穿过导丝管二、导管三、伸缩气囊、导管二、伞状结构一的主体管道、导管一和丝管二后与旋钮二相连,导丝线二缠绕在旋钮二上,旋钮二转动改变导丝线二在旋钮二上的缠绕长度。
[0011]进一步地,在导丝管二远离导管三的一端设有顶盖,顶盖呈封闭的半圆顶设计。
[0012]进一步地,伸缩囊管是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可伸缩管式结构,伸缩囊管的内部中空,在伸缩囊管内设有抽绳,抽绳的一端与伸缩囊管内靠近导管三的一端固定相接、另一端依次穿过伸缩囊管、导管二、伞状结构一的主体管道和导管一后与主旋钮相接,抽绳缠绕在主旋钮上,主旋钮转动改变抽绳在主旋钮上的缠绕长度。
[0013]作为优选,伞状结构二的主体管道、导管三、伸缩囊管、导管二、伞状结构一的主体管道和导管一均同轴设置。
[0014]作为优选,进气管、丝管一和丝管二是与导管一一体成型的结构,导管一、导管二、导管三、进气管、丝管一和丝管二的主体管道均由天然橡胶、硅橡胶或聚氯乙烯材料制成。
[0015]作为优选,顶撑伞骨一为两段式拼接结构,包括原位伞骨一和衔接伞骨一,原位伞骨一和衔接伞骨一之间可拆卸连接,原位伞骨一活动连接在顶部连接块一上,支撑伞骨一与原位伞骨一活动相接。
[0016]作为优选,顶撑伞骨二为两段式拼接结构,包括原位伞骨二和衔接伞骨二,原位伞骨二和衔接伞骨二之间可拆卸连接,原位伞骨二活动连接在顶部连接块二上,支撑伞骨二与原位伞骨二活动相接。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8]1.本申请公开的组织复位支撑装置的主要支撑部件为纯机械结构,机械强度可以得到保证,相比于气囊结构而言,不用过多考虑装置的气密性问题,因而可以更为安全、准确地针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织复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密闭连接的导管一、伞状机构一、导管二、伸缩囊管、导管三和伞状机构二;导管一、导管二和导管三均为内部中空的连通管道且三者的内部与伞状机构一和伞状机构二的主体管道之间也相互贯通,在导管一上远离伞状机构一的一端环周等角度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气管、丝管一和丝管二,在丝管一和丝管二的开口端分别设有旋钮一和旋钮二,在导管一的开口端设有主旋钮;伞状机构一和伞状机构二的扩展开口方向相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织复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伞状机构一包括导丝管一、顶部连接块一、滑块一和弹簧一;导丝管一是伞状机构一的主体管道,导丝管一的两端分别通过其端部的突出块一和突出块二与导管一和导管二密封相接,导丝管一内部中空且其两端与导管一和导管二的内部相贯通;顶部连接块一固定套设在导丝管一上靠近导管一的一端,在顶部连接块一的外周面上环周均布有数个顶撑伞骨一,顶撑伞骨一与顶部连接块一活动相接,顶撑伞骨一在顶部连接块一的轴向上进行转动;滑块一活动套设在导丝管一上靠近导管二的一侧,在滑块一的外周面上环周活动连接有数个支撑伞骨一,支撑伞骨一与每根顶撑伞骨一对应设置且支撑伞骨一的外侧端与顶撑伞骨一活动连接,支撑伞骨一在滑块一的轴向上进行转动;弹簧一环套在导丝管一上且其两端分别与滑块一和突出块二相连接;在导丝管一上且位于滑块一和顶部连接块一之间环周均布有数个导丝孔一,数根导丝线一设在导丝管一内部,每根导丝线一的一端从相应的导丝孔一中穿出后与滑块一面向顶部连接块一的侧面固定相接、另一端穿过导丝管一、导管一和丝管一后与旋钮一相连,导丝线一缠绕在旋钮一上,旋钮一转动改变导丝线一在旋钮一上的缠绕长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织复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伞状机构二包括导丝管二、顶部连接块二、滑块二和弹簧二,导丝管二是伞状机构二的主体管道,导丝管二的一端通过其端部的突出块三与导管三密封相接,导丝管二内部中空且与导管三的内部相贯通;顶部连接块二固定套设在导丝管二上远离导管三的一端,在顶部连接块二的外周面上环周活动连接有数个顶撑伞骨二,顶撑伞骨二与顶部连接块二活动相接,顶撑伞骨二在顶部连接块二的轴向上进行转动;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振敏徐枫燕孙安强叶霞史璠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