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体及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1233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1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及电池、用电装置。该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布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卷芯,每一所述卷芯具有极耳,至少一端的所述极耳形成为覆盖卷芯端面的揉平面;极柱;以及连接所述极柱和所述至少两个卷芯的所述极耳的转接件。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通过将卷芯上的至少一端的极耳形成为覆盖卷芯端面的揉平面,可减小极耳对电池空间的占用,增加卷绕空间,进而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揉平面可与转接件稳定连接,克服多极耳需对齐才能保证与转接片稳定连接的问题,从而提高产线生产效率,降低电池制作成本。降低电池制作成本。降低电池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单体及电池、用电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单体及电池、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0003]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0004]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大,无记忆效应、环保无污染等优点,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卷芯作为电池的核心部件,通常采用叠片和卷绕两种方式进行装置。其中,卷绕方式因具有工艺简单、装配效率高、易于自动化等优点,被广大电池制造企业所采用。
[0005]相关技术中,电池卷芯的极耳占用较大空间,会造成电池能量的牺牲。此外,极耳与转接片的连接要求较高,使得电池产线生产效率低,造成电池制作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及电池、用电装置,以降低电池能量的牺牲和电池制造成本。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第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至少一个卷芯,布置于所述壳体内,每一所述卷芯具有极耳,至少一端的所述极耳形成为覆盖所述卷芯的端面的揉平面;极柱;以及转接件,所述转接件连接所述极柱和所述至少一个卷芯的所述极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包括布置在所述卷芯的第一端的第一极耳,以及布置在所述卷芯的第二端的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形成为覆盖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的第一揉平面,和/或所述第二极耳形成为覆盖于第二端的端面的第二揉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芯由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共同卷绕形成,所述第一极片具有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集流体具有第一涂覆区和第一无涂覆区,所述第一无涂覆区位于所述卷芯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片具有第二集流体,所述第二集流体具有第二涂覆区和第二无涂覆区,所述第二无涂覆区位于所述卷芯的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二极耳,其中,所述第一无涂覆区在揉平后沿所述卷芯的外部向中心依次搭接,以使第一极耳形成为覆盖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的第一揉平面;和/或,所述第二无涂覆区在揉平后沿所述卷芯的外部向中心依次搭接,以使第二极耳形成为覆盖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的第二揉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芯由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共同卷绕形成,所述第一极片具有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集流体具有第一涂覆区以及沿所述第一集流体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若干第三无涂覆区,若干第三无涂覆区位于所述卷芯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片具有第二集流体,所述第二集流体具有第二涂覆区以及沿所述第二集流体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若干第四无涂覆区,若干第四无涂覆区位于所述卷芯的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二极耳;其中,所述若干第三无涂覆区在揉平后沿卷芯的卷绕方向依次搭接的同时,沿所述卷芯的外部向中心依次搭接,以使所述第一极耳形成为覆盖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的第一揉平面,和/或,所述若干第四无涂覆区在揉平后沿所述卷芯的卷绕方向依次搭接的同时,沿所述卷芯的外部向中心依次搭接,以使所述第二极耳形成为覆盖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的第二揉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芯由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共同卷绕形成,所述第一极片具有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集流体具有第一涂覆区和第一无涂覆区,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虎李星董娇牛少军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