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胶管编织机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07517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胶管编织机油路结构,涉及编织机的零部件润滑技术领域,用于编织机的梭子轴与补偿器主轴在转动过程中的润滑油供给,所述梭子轴通过行星轮系绕所述补偿器主轴周向转动,所述行星轮系包括装配于转子体内部的行星齿轮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得装置的每一个核心位置都有独立的油道直达工作面,通过离心力不同并配合压力和流量调节的作用,使得各点都能够分配到适量的润滑油,提高油液分配的均匀性,由于第三待润滑腔距离钢丝最近,只有补偿器主轴达到一定的转速后,才能够使得配重球受到的离心力大于压簧的弹力,第三待润滑腔的内部才能供给到润滑油,控制油量供给,避免出现飞溅现象,降低润滑油飞溅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影响。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胶管编织机油路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编织机的零部件润滑
,具体为一种液压胶管编织机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胶管制造是橡胶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胶管结构通常分为内胶层、外胶层和骨架层。一般以带有钢丝、棉线或纤维编织层作为骨架,在钢丝编织机将钢丝编织到胶管内胶层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先将内胶层预冷,增加内胶层的硬度,避免钢丝挤压损伤内胶层。其内部的传动部件之间频繁的摩擦会造成部件的磨损较大,而缩短部件的使用寿命,为了减小摩擦对零部件磨损的影响,一般都会对传动部件之间出现摩擦的地方进行滴油润滑,达到延长传动部件使用寿命的目的。
[0003]传统编织机一般采用往润滑部位滴淋的方式给摩擦和转动部位供油,这样的方式存在两个缺陷:一、整体供油的均匀性较差,其内部的隐蔽位置无法得到充分的润滑,致使润滑不充分的部件之间出现钢性摩擦的时间较长,造成部件相互之间磨损较为严重;二、局部供油量难以进行控制,导致局部出现供油过量的问题,易出现多余的油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溅到钢丝上,从而致使产品的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胶管编织机油路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部分编织机采用往润滑部位滴淋润滑油的方法进行供油,此法难以进行均匀供油,致使隐蔽位置难以被充分润滑,而增加部件的磨损速度,且局部位置出现供油过量而飞溅到钢丝上,造成产品质量受到较大影响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压胶管编织机油路结构,用于编织机的梭子轴与补偿器主轴在转动过程中的润滑油供给,所述梭子轴通过行星轮系绕所述补偿器主轴周向转动,所述行星轮系包括装配于转子体内部的行星齿轮轴,所述行星齿轮轴外表面的一端固定套接有小行星齿轮,所述补偿器主轴外表面的中间处固定套接有大行星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子轴外表面的中间处固定套接有凸轮盘,所述凸轮盘的一侧将转子体的内部分割成第一待润滑腔和第三待润滑腔,所述补偿器主轴的一端固定套接转子齿轮,所述转子齿轮和转子体与梭子轴的一端共同合围成第二待润滑腔,所述补偿器主轴的内部沿轴向开设有主供油路,所述主供油路内壁的两端和中间处分别开设有第一供油支路和第三供油支路与第二供油支路,所述第一供油支路内部远离主供油路的一端和第三供油支路内部靠近主供油路的一端均固定设置有第一阻尼喷嘴和第三阻尼喷嘴,所述第二供油支路内部的中间处固定设置有第二阻尼喷嘴。
[0006]所述转子体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后偏心轴承套座,所述转子体与后偏心轴承套座的连接触均开设有输油孔,所述转子体内部的一侧固定套接有前偏心轴承套,所述转子体和
前偏心轴承套的内部均开设有导油槽,所述补偿器主轴外表面的一端设置有后滚针轴承,所述后滚针轴承的内部开设有导油孔,所述导油孔内部的一端与第一供油支路内部的一端连通,所述输油孔内部的一端与第二供油支路内部的一端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导油槽的内部相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导油槽内部靠近第三供油支路的一端与第三供油支路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导油槽的内部设置有油量控制机构。
[0007]优选的,所述油量控制机构包括支撑横轴,所述支撑横轴的两端分别与导油槽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横轴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右扇叶和左扇叶,所述支撑横轴顶部的中间处转动连接有螺纹轴,所述导油槽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十字支撑架,所述螺纹轴的一端与十字支撑架一侧的中间处转动连接,所述右扇叶和左扇叶顶部的一侧均铰接有支撑连杆,其中一个所述支撑连杆的一端铰接有配重球,所述配重球的一侧与另一个支撑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配重球的顶部活动套接在螺纹轴外表面的一端,所述螺纹轴外表面的中间处活动套接有压簧,所述配重球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压簧的一端,所述螺纹轴的另一端固定套接有筛分筐和涡扇,所述螺纹轴外表面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调节螺帽,所述调节螺帽的一侧与压簧的另一端搭接,所述筛分筐的内部均匀设置有疏导漏板。
[0008]优选的,所述补偿器主轴的外表面分别固定套接有主轴齿轮套和前滚针轴承套,所述主轴齿轮套的齿面与小行星齿轮的齿面相啮合,所述转子体的内壁与前滚针轴承套之间活动设置有前滚针轴承,所述补偿器主轴靠近转子体的一端固定套接有主轴端盖,所述补偿器主轴外表面的中间处通过后推力滚子轴承与转子体的内壁活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后偏心轴承套座的内壁固定连设置有后偏心轴承套,所述后偏心轴承套的内部活动套接有后偏心轴,所述后偏心轴外表面的凹槽内活动套接有滚子,所述后偏心轴承套外表面的一端固定套接有后偏心轴承盖。
[0010]优选的,所述后偏心轴的一端均处于第一待润滑腔的内。
[0011]优选的,所述行星齿轮轴和小行星齿轮均处于第二待润滑腔的内部。
[0012]优选的,所述前偏心轴承套的内部活动套接有前偏心轴,所述前偏心轴外表面的卡槽内部也活动设置有滚子,所述滚子的外表面与前偏心轴承套的内壁搭接,所述前偏心轴承套外表面的一端固定套接有前偏心轴承盖。
[0013]优选的,所述前偏心轴的同侧端均处于第三带润滑腔的内部。
[0014]优选的,所述梭子轴外表面的一端固定套接有梭子滚针轴承,所述梭子轴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梭子齿轮和螺纹套内圈,所述螺纹套内圈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外表面活动套接在转子体的内部,所述梭子轴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L型线架。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待润滑腔的内部通过后滚针轴承内部的间隙与导油孔的内部连通。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主供油路和各个支路与各个喷嘴等部件之间相互配合使用,能够使得装置的每一个核心位置都有独立的油道直达工作面,将各个阻尼喷嘴设置在补偿器主轴内部的不同半径上,通过离心力的不同并配合压力和流量调节的作用,使得每个点都能够分配到适量的润滑油,从而使得装置的各个位置既不缺油,又不会出现“大水漫灌”的问题,同时,还能够降低润滑油的浪费量。
[0017]2、本专利技术通过导油槽和油量控制机构等部件之间的配合使用,由于第三待润滑腔距离L型线架上的钢丝最近,只有补偿器主轴达到一定的转速后,才能够使得配重球受到的离心力大于压簧的弹力,从而使其发生形变,并打开左扇叶和右扇叶,这时润滑油才能供给到第三待润滑腔的内部,这样能够对第三待润滑腔的供油量进行控制,避免油量供给过多而飞溅到钢丝上,降低润滑油飞溅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9]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油路分布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胶管编织机油路结构,用于编织机的梭子轴(25)与补偿器主轴(1)在转动过程中的润滑油供给,所述梭子轴(25)通过行星轮系绕所述补偿器主轴(1)周向转动,所述行星轮系包括装配于转子体(2)内部的行星齿轮轴(51),所述行星齿轮轴(51)外表面的一端固定套接有小行星齿轮(52),所述补偿器主轴(1)外表面的中间处固定套接有大行星齿轮(53),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子轴(25)外表面的中间处固定套接有凸轮盘(28),所述凸轮盘(28)的一侧将转子体(2)的内部分割成第一待润滑腔(7)和第三待润滑腔(37),所述补偿器主轴(1)的一端固定套接转子齿轮(3),所述转子齿轮(3)和转子体(2)与梭子轴(25)的一端共同合围成第二待润滑腔(35),所述补偿器主轴(1)的内部沿轴向开设有主供油路(33),所述主供油路(33)内壁的两端和中间处分别开设有第一供油支路(38)和第三供油支路(40)与第二供油支路(39),所述第一供油支路(38)内部远离主供油路(33)的一端和第三供油支路(40)内部靠近主供油路(33)的一端均固定设置有第一阻尼喷嘴(8)和第三阻尼喷嘴(10),所述第二供油支路(39)内部的中间处固定设置有第二阻尼喷嘴(9);所述转子体(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后偏心轴承套座(14),所述转子体(2)与后偏心轴承套座(14)的连接触均开设有输油孔(6),所述转子体(2)内部的一侧固定套接有前偏心轴承套(21),所述转子体(2)和前偏心轴承套(21)的内部均开设有导油槽(36),所述补偿器主轴(1)外表面的一端设置有后滚针轴承(11),所述后滚针轴承(11)的内部开设有导油孔(34),所述导油孔(34)内部的一端与第一供油支路(38)内部的一端连通,所述输油孔(6)内部的一端与第二供油支路(39)内部的一端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导油槽(36)的内部相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导油槽(36)内部靠近第三供油支路(40)的一端与第三供油支路(40)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导油槽(36)和第一供油支路(38)与第二供油支路(39)的内部均设置有油量控制机构(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胶管编织机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量控制机构(41)包括支撑横轴(4101),所述支撑横轴(4101)的两端分别与导油槽(36)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横轴(4101)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右扇叶(4102)和左扇叶(4103),所述支撑横轴(4101)顶部的中间处转动连接有螺纹轴(4104),所述导油槽(36)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十字支撑架(4110),所述螺纹轴(4104)的一端与十字支撑架(4110)一侧的中间处转动连接,所述右扇叶(4102)和左扇叶(4103)顶部的一侧均铰接有支撑连杆(4105),其中一个所述支撑连杆(4105)的一端铰接有配重球(4106),所述配重球(4106)的一侧与另一个支撑连杆(4105)的一端铰接,所述配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翼升李修文刘霞曹锐
申请(专利权)人:中金液压胶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