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深圳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037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包括:微针背衬层、至少一个针尖载药层、储热层和密封层,针尖载药层分布于微针背衬层的其中一面;微针背衬层远离针尖载药层的一面开设有凹槽,在凹槽内填充自发热材料形成储热层;密封层盖设于储热层上方。在凹槽结构中填充的自发热材料可以在使用时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放热,促进药物的渗透。而由防水透气无纺布和胶布组成的密封层则将自发热材料与空气隔绝开,便于自发热微针贴片的长期储存,而在使用时,揭开胶布使得空气可以透过无纺布与自发热材料接触并发生反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复杂昂贵的设备,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产。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
,尤其涉及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经皮给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皮给药的方式可以使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循环,以不同的速度释放药物,甚至可以将药物递送到皮肤局部组织以实现靶向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然而,人体皮肤的角质层阻碍了药物的传递,大大降低了药物的传递效率,进而影响药物的药效。
[0003]由于微针技术应用简便安全,具有注射给药和透皮给药的双重优点,因此,目前常采用微针技术实现经皮给药。但是,单一的微针技术在给皮肤递送药物时,递送效率有限,不能够满足在一定时间内的经皮渗透量达到治疗量的效果,进而影响药物的效率。
[000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微针载药贴片功能较为单一,药物的递送效率较低,经皮渗透效果较差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包括:
[0008]微针背衬层;
[0009]至少一个针尖载药层,所述针尖载药层分布于所述微针背衬层的其中一面;
[0010]储热层,所述微针背衬层远离所述针尖载药层的一面开设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内填充自发热材料,形成所述储热层;
[0011]密封层,所述密封层盖设于所述储热层上方。
[0012]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其中,所述针尖载药层的针尖尺寸为100

1000μm;所述针尖载药层的针尖底座尺寸为5

20mm,且所述针尖底座之间的间距为100

1000μm。
[0013]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其中,所述凹槽的宽度为5~20mm,深度为0.1~4mm。
[0014]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其中,所述密封层由无纺布和胶布组成。
[0015]一种如上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0016]将高分子聚合物和葡聚糖醛酸透明质酸钠溶于水中,搅拌均匀后得到水凝胶溶液;
[0017]将所述水凝胶溶液倒入微针模具中,对所述微针模具进行真空干燥处理;
[0018]真空干燥处理后进行干燥固化,得到具有所述凹槽结构的微针贴片;
[0019]向所述凹槽中加入自发热材料,并进行封装处理,制得所述自发热微针贴片;
[0020]其中,所述高分子聚合物选自透明质酸和/或其衍生物、麦芽糖、壳聚糖、羧甲基纤
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1]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透明质酸的相对分子量为1000至10000;所述葡聚糖醛酸透明质酸钠的相对分子量为1万至10万。
[0022]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水凝胶溶液的浓度为1~50%w/v。
[0023]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的制备方法,其中,当所述高分子聚合物为透明质酸时,所述水凝胶溶液中的透明质酸与透明质酸钠的摩尔比为5:1或5:2。
[0024]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自发热材料为氧化钙、铁粉、水、活性炭、蛭石、吸水性树脂、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5]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真空干燥处理的条件为:在压强

0.1Mpa下,干燥2~10min,重复1~10次。
[0026]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包括:微针背衬层、至少一个针尖载药层、储热层和密封层,所述针尖载药层分布于所述微针背衬层的其中一面;所述微针背衬层远离所述针尖载药层的一面开设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内填充自发热材料形成所述储热层;所述密封层盖设于所述储热层上方。在所述凹槽结构中填充的自发热材料可以在使用时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反应放热,促进药物的渗透。而由防水透气无纺布和胶布组成的密封层则将自发热材料与空气隔绝开,便于自发热微针贴片的长期储存,而在使用时,揭开胶布使得空气可以透过无纺布与自发热材料接触并发生反应。本专利技术的制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复杂昂贵的设备,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制得的微针载药贴片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图片;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制得的微针载药贴片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制得的微针载药贴片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图片;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制得的微针载药贴片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制得的微针载药贴片在不同环境湿度下的自发热表现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制得的微针载药贴片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自发热表现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及其制备方法,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5]为了使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的经皮渗透量达到治疗量,除传统的化学促透方法外,研究人员提出许多新型物理促透方法,包括微针技术、超声导入技术、电致孔技术、离子导入技术、加热促渗技术和驻极体技术等。其中,微针技术应用简便安全,具有注射给药和透皮给药的双重优点,得到人们的广泛研究。
[0036]微针是多个长度小于1mm的细小针尖以阵列方式连接在基座上组成的贴片。将微
针贴片贴在皮肤上以穿透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整个穿刺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微小的孔道,从而使药物能突破皮肤给药屏障,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发挥作用,大大增强了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适合各种药物分子的经皮给药。同时,由于微针只刺穿真皮乳头层,不会对真皮组织及其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造成损伤,可以降低疼痛。而且,表皮在24~48小时内的再生修复,不会促使细菌通过微孔进入体内而引起感染,可以避免潜在的意外伤害风险。
[0037]然而,目前使用微针贴片经皮给药的效果较为单一,不能够使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的经皮渗透量达到治疗量的要求。因此,急需将微针技术与其它促渗技术相结合,共同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能更大程度的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
[0038]基于此,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包括:
[0039]微针背衬层10、至少一个针尖载药层20、储热层30和密封层40;所述针尖载药层分布于所述微针背衬层的其中一面;所述微针背衬层远离所述针尖载药层的一面开设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内填充自发热材料,形成所述储热层;所述密封层盖设于所述储热层上方。
[0040]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针背衬层;至少一个针尖载药层,所述针尖载药层分布于所述微针背衬层的其中一面;储热层,所述微针背衬层远离所述针尖载药层的一面开设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内填充自发热材料,形成所述储热层;密封层,所述密封层盖设于所述储热层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载药层的针尖尺寸为100

1000μm;所述针尖载药层的针尖底座尺寸为5

20mm,且所述针尖底座之间的间距为100

1000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宽度为5~20mm,深度为0.1~4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由无纺布和胶布组成。5.一种如权利要求1

4任一所述的自发热微针载药贴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将高分子聚合物和葡聚糖醛酸透明质酸钠溶于水中,搅拌均匀后得到水凝胶溶液;将所述水凝胶溶液倒入微针模具中,对所述微针模具进行真空干燥处理;真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鹏李星星邵俊东林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