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制造工艺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69575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包括电单元,电单元的外侧依次包覆有内护套层第一铠装层和第一外护套层,第一铠装层为非磁性不锈钢带;内护套层与电单元之间设置有呈S形分布的测温单元;测温单元包括光纤,光纤外侧套置有第二铠装层,第二铠装层为非磁性不锈钢管;光纤与第二铠装层之间填充有第一非金属加强件;第二铠装层外侧设置有第二非金属加强件,第二非金属加强件的外侧包覆有加强层,加强层外包覆有第二外护套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特殊结构的测温单元,增加测温单元内光纤的柔韧性和抗拉强度,保证检测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将测温单元设置在线缆内部,避免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干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制造工艺及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光线传输监测
,尤其是指一种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制造工艺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缆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供电网络载体,由于电缆分布众多,环境、施工、电缆本身寿命均有可能引起电缆的事故,如何提高电缆运行效率和保障电缆运行安全,是用电部门所要面临的问题。因用电安全问题引发灾害可造成重大直接财产损失,并且修复周期长。而且电缆的敷设使用环境比较复杂,不能排除用电安全问题对其他管线、建筑、设施和人员安全的威胁。
[0003]电力电缆线路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温度,进而对电网的整体稳定性产生影响。为了实现电网的正常稳定运行,需要实现对电力电缆线路运行温度的有效检测。
[0004]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点式感温电缆探测技术和电缆表面分布式测温火灾报警系统。点式感温电缆探测技术由于电信号,易受电磁干扰,造成报警信号不灵敏;电缆表面分布式测温火灾报警系统,由于采用分布式测温光缆敷设在电缆表面进行监测,由于电缆表面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大、测温精度差等原因,容易造成系统误报警,影响系统的运维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电缆测温系统易受外界干扰,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的缺陷。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包括电单元,
[0007]所述电单元的外侧包覆有内护套层,所述内护套层的外侧依次包覆有第一铠装层和第一外护套层,所述第一铠装层为非磁性不锈钢带;
[0008]所述内护套层与所述电单元之间设置有测温单元,所述测温单元在所述内护套层和电单元之间呈S形分布;
[0009]所述测温单元包括光纤,所述光纤外侧套置有第二铠装层,所述第二铠装层为非磁性不锈钢管;所述光纤与所述第二铠装层之间填充有第一非金属加强件;所述第二铠装层外侧设置有第二非金属加强件,所述第二非金属加强件的外侧包覆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外包覆有第二外护套层。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非金属加强件、第二非金属加强件和加强层的材料均为凯夫拉。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护套采用高弹性耐高温热塑性弹性体护套材料。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护套层与所述第一外护套的材料均为热塑性材料。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单元包括铜导体,所述铜导体的外侧包覆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材料为交联聚乙烯。
[0014]一种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制造工艺,应用于所述的智能监测预警电缆,所述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制造工艺流程如下:
[0015]S1:电单元,所述铜导体与绝缘层共同挤出;
[0016]S2:内护套层,所述测温单元与所述电单元同步通过机头挤出,所述测温单元采用无张力放线或主动放线,且在挤出机机头进线口采用摇摆装置,使测温单元绕电单元左右摆动,摆动角度为120
°
,最后通过挤出机挤出热塑性材料将测温单元呈S形包覆在电单元外侧;
[0017]S3:第一铠装层,将所述非磁性不锈钢带双层间隙绕包在内护套层的外侧,内层非磁性不锈钢带的间隙为外层非磁性不锈钢带靠近中间的部位所覆盖,间隙率不大于非磁性不锈钢带宽度的50%;
[0018]S4:第一外护套,将第一外护套紧密的挤包在铠装层的外侧;
[0019]S5:成品检测,对成品线缆进行各项数据检测,检测合格后包装入库。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温单元制作工艺如下:
[0021]S21:第二铠装层,将耐高温紧套光纤穿设在间隙式螺旋绕包钢管内,并在非磁性不锈钢管与耐高温紧套光纤之间填充凯夫拉;
[0022]S22:加强层,在第二铠装层的外侧通过凯夫拉加强,外围再用凯夫拉编织包覆;
[0023]S23:第二外护套,第二外护套层紧密挤包在加强层的外侧。
[0024]一种摇摆装置,用于制造所述的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包括驱动部、穿线部和连杆,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
[0025]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源和旋转臂,所述旋转臂的一端与驱动源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臂的另一端与第一销孔铰接;
[0026]所述穿线部包括支座和穿线摇臂,所述支座内设置有中心孔,所述穿线摇臂一端套设在所述中心孔内,所述穿线摇臂的另一端与第二销孔铰接;所述穿线摇臂上设置有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一穿线孔与所述中心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穿线孔内切设置有第二穿线孔。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穿线摇臂与所述支座的贴合处设置有卡簧。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底座,所述驱动部和穿线部均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0029]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3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智能监测预警电缆,测温单元内的光纤起到传输信号和监测温度两种作用。测温单元紧贴内护套层和电单元,可以精确的监测到线缆内部温度的变化,避免外界环境对光纤温度的影响;
[0031]测温单元内的多层非金属加强层可以提高整个测温单元的柔韧性和抗拉强度,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测温单元外侧的外护套层可以缓冲线缆内部对光纤造成的压力,减小线缆信号传输时的衰减;同时将测温单元呈S型植入线缆内部,可以使测温单元内的光纤有余量,避免线缆架设过程中光纤断裂,保证监测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0032]线缆内部的铠装为非磁性钢铠,其他结构均为非金属材料,不会对线缆内信号的
传输产生任何电磁干扰和影响,提高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3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3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图1中测温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6]图3是本专利技术测温单元在线缆中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0037]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
[0038]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二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9]图6为图5中电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40]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二的工艺流程图;
[0041]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生产设备结构主视图;
[0042]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生产设备结构侧视图;
[0043]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电单元;2、测温单元;3、内护套层;4、第一铠装层;5、第一外护套层;6、驱动部;7、穿线部;8、连杆;9、底座;11、铜导体;12、绝缘层;13、导体屏蔽;14、绝缘屏蔽;15、金属屏蔽;21、光纤;22、第一非金属加强件;23、第二铠装层;24、第二非金属加强件;25、加强层;26、第二外护套层;61、驱动源;62、旋转臂;71、支座;72、穿线摇臂;73、卡簧;81、第一销孔;82、第二销孔;721、第一穿线孔;722、第二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单元,所述电单元的外侧包覆有内护套层,所述内护套层的外侧依次包覆有第一铠装层和第一外护套层,所述第一铠装层为非磁性不锈钢带;所述内护套层与所述电单元之间设置有测温单元,所述测温单元在所述内护套层和电单元之间呈S形分布;所述测温单元包括光纤,所述光纤外侧套置有第二铠装层,所述第二铠装层为非磁性不锈钢管;所述光纤与所述第二铠装层之间填充有第一非金属加强件;所述第二铠装层外侧设置有第二非金属加强件,所述第二非金属加强件的外侧包覆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外包覆有第二外护套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金属加强件、第二非金属加强件和加强层的材料均为凯夫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护套采用高弹性耐高温热塑性弹性体护套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套层与所述第一外护套的材料均为热塑性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单元包括铜导体,所述铜导体的外侧包覆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材料为交联聚乙烯。6.一种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制造工艺,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监测预警电缆制造工艺流程如下:S1:电单元,将铜导体与绝缘层共同挤出;S2:内护套层,所述测温单元与所述电单元同步通过机头挤出,所述测温单元采用无张力放线或主动放线,且在挤出机机头进线口采用摇摆装置,使测温单元绕电单元左右摆动,摆动角度为120
°
,最后通过挤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廉果慕战刚丁志顺王新国张建兵刘威郭少峰李彬王雷莉张晓伟谢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