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底坑爬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6259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爬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底坑爬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梯底坑爬梯都是固定式的,在进行使用中不能进行上下高度的调节,一般需要现场定制爬梯,不仅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爬梯使用的便捷性的问题。一种电梯底坑爬梯,包括底板,且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爬梯,且第一爬梯的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二爬梯,第二爬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提出的方式,通过对第二爬梯的上下调节,进而可以适应不同的电梯底坑使用,再通过对承载杆的调节,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持整个爬梯的稳定性,避免了传统中不能进行上下高度的调节,一般需要现场定制爬梯,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爬梯使用的便捷性的问题。捷性的问题。捷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底坑爬梯


[0001]本技术涉及爬梯
,尤其涉及一种电梯底坑爬梯。

技术介绍

[0002]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在进行电梯的使用中,在电梯的底坑需要使用到爬梯。
[0003]现有技术中的电梯底坑爬梯都是固定式的,在进行使用中不能进行上下高度的调节,一般需要现场定制爬梯,不仅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爬梯使用的便捷性,显得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底坑爬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梯底坑爬梯都是固定式的,在进行使用中不能进行上下高度的调节,一般需要现场定制爬梯,不仅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爬梯使用的便捷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电梯底坑爬梯,包括底板,且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爬梯,且第一爬梯的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二爬梯,第二爬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且两个滑块均通过滑槽分别贯穿第一爬梯的两侧,并且两个滑块的延伸部分上均固定连接有承载板,两个承载板的一侧均设有支杆,且支杆的一端通过槽口贯穿承载板,并且第一爬梯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配合支杆使用的插槽,底板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底框,且两个底框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转动杆,并且两个转动杆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底框,其中两个转动杆的延伸端上均开设有承载槽,两个承载槽的内侧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杆,且限位杆的延伸端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并且固定板的上部与下部均固定连接有外管,其中外管的内侧弹性连接有内杆,内杆的一端与底框的外壁一侧固定连接,两个转动杆上均固定连接有承载杆。
[0007]优选的,两个承载杆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防滑板。
[0008]优选的,两个限位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动块,且滑动块通过若干个滑动槽与承载槽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
[0009]优选的,四个内杆的一端均通过挤压弹簧分别与四个外管的内壁之间弹性连接。
[0010]优选的,两个转动杆的一端均通过转轴分别与两个底框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且两个转动杆的另一端均通过轴承套分别贯穿两个底框的侧壁。
[0011]优选的,两个支杆的一端上均套设有拉伸弹簧,且支杆的一端通过拉伸弹簧与承载板的一侧之间弹性连接。
[0012]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中一种电梯底坑爬梯进行使用时,首先将第二爬梯利用两个滑块通过
手动的方式进行上下调节,进而可以使得整个爬梯的高度根据实际所需的高度进行调节,再将支杆的一端与第一爬梯一侧的若干个插槽中的一个进行插接,最后在对承载板底部的两个承载杆进行调节,即根据第一爬梯的倾斜角度将承载杆在底框中进行调节,进而可以使得承载杆对第一爬梯进行支撑,最后再将限位杆滑入到承载槽中对转动杆上的承载杆进行限位,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梯底坑爬梯都是固定式的,在进行使用中不能进行上下高度的调节,一般需要现场定制爬梯,不仅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爬梯使用的便捷性的问题,本技术中提出的方式,通过对第二爬梯的上下调节,进而可以适应不同的电梯底坑使用,再通过对承载杆的调节,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持整个爬梯的稳定性,避免了传统中不能进行上下高度的调节,一般需要现场定制爬梯,不仅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爬梯使用的便捷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插槽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承载槽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第一爬梯;2、第二爬梯;3、滑块;4、滑槽;5、底板;6、承载板;7、支杆;8、拉伸弹簧;9、槽口;10、底框;11、承载杆;12、防滑板;13、转动杆;14、固定板;15、外管;16、内杆;17、挤压弹簧;18、限位杆;19、滑动块;20、滑动槽;21、插槽;22、承载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参照图1

5,一种电梯底坑爬梯,包括底板5,且底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爬梯1,且第一爬梯1的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二爬梯2,第二爬梯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3,且两个滑块3均通过滑槽4分别贯穿第一爬梯1的两侧,并且两个滑块3的延伸部分上均固定连接有承载板6,两个承载板6的一侧均设有支杆7,且支杆7的一端通过槽口9贯穿承载板6,并且第一爬梯1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配合支杆7使用的插槽21,底板5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底框10,且两个底框10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3,并且两个转动杆13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底框10,其中两个转动杆13的延伸端上均开设有承载槽22,两个承载槽22的内侧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杆18,且限位杆18的延伸端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4,并且固定板14的上部与下部均固定连接有外管15,其中外管15的内侧弹性连接有内杆16,内杆16的一端与底框10的外壁一侧固定连接,两个转动杆13上均固定连接有承载杆11,具体的,通过对第二爬梯
2的上下调节,进而可以适应不同的电梯底坑使用,再通过对承载杆11的调节,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持整个爬梯的稳定性,避免了传统中不能进行上下高度的调节,一般需要现场定制爬梯,不仅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爬梯使用的便捷性的问题。
[0023]本方案具备以下工作过程:
[0024]本技术中一种电梯底坑爬梯进行使用时,首先将第二爬梯2利用两个滑块3通过手动的方式进行上下调节,进而可以使得整个爬梯的高度根据实际所需的高度进行调节,再将支杆7的一端与第一爬梯1一侧的若干个插槽21中的一个进行插接,最后在对承载板6底部的两个承载杆11进行调节,即根据第一爬梯1的倾斜角度将承载杆11在底框10中进行调节,进而可以使得承载杆11对第一爬梯1进行支撑,最后再将限位杆18滑入到承载槽22中对转动杆13上的承载杆11进行限位。
[0025]根据上述工作过程可知:
[0026]通过对第二爬梯2的上下调节,进而可以适应不同的电梯底坑使用,再通过对承载杆11的调节,可以最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底坑爬梯,包括底板(5),且底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爬梯(1),且第一爬梯(1)的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二爬梯(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爬梯(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3),且两个滑块(3)均通过滑槽(4)分别贯穿第一爬梯(1)的两侧,并且两个滑块(3)的延伸部分上均固定连接有承载板(6),两个所述承载板(6)的一侧均设有支杆(7),且支杆(7)的一端通过槽口(9)贯穿承载板(6),并且第一爬梯(1)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配合支杆(7)使用的插槽(21),所述底板(5)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底框(10),且两个底框(10)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3),并且两个转动杆(13)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底框(10),其中两个转动杆(13)的延伸端上均开设有承载槽(22),两个所述承载槽(22)的内侧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杆(18),且限位杆(18)的延伸端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4),并且固定板(14)的上部与下部均固定连接有外管(15),其中外管(15)的内侧弹性连接有内杆(16),所述内杆(16)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艳船
申请(专利权)人:中熠天津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