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56176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塑烧板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包括脉冲喷吹组件、压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脉冲喷吹组件具有用于向塑烧板吹气的喷吹管,压力传感器设于塑烧板表面以用于采集塑烧板表面的吹气压力数据。压力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装置电性连接。其能够实现在不同喷吹孔径之间的快速切换,大大降低了实验时间的浪费,有助于实验的高效推进。另外,喷吹孔径的改变具有更高的连续性,能够获取更连贯的系列实验数据,与传统的直接更换不同孔径的喷吹管的方式相比,无需预先准备大量的不同孔径的喷吹管,更节约实验成本,也更便于使用。更便于使用。更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塑烧板除尘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今工业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在大工业生产中迫切需要有效的废气除尘技术。目前主要的除尘技术有:旋风除尘技术、高温静电除尘、陶瓷过滤除尘、移动颗粒层过滤除尘、塑烧板除尘等。
[0003]塑烧板除尘器是国外近二十多年来研发生产的新一代超高效除尘器,可以有效捕集0.1微米以上粉尘,捕集效率高达99%以上,排放<1mg/m3,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低排放。其具有耐酸碱、耐强湿、耐磨损、设备体积小等特点,同时还是目前唯一的可以用于处理高浓度、含有大量水及油性粉尘的过滤式除尘设备。塑烧板除尘器目前已在粉体破碎、分级、分离、包装等生产工艺中广泛应用。
[0004]为了继续优化塑烧板除尘器的性能,可以通过脉冲喷吹实验探究喷吹参数与滤板侧壁压力正峰值之间的关系,以获得塑烧板最优喷吹参数组合,建立最优喷吹孔径的数学模型。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为了获得不同喷吹孔径下的实验数据,需要频繁地更换不同孔径的喷吹管,劳动量大,时间耽误也较大,严重拖慢实验的进展。
[000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其能够实现在不同喷吹孔径之间的快速切换,大大降低了实验时间的浪费,有助于实验的高效推进。另外,喷吹孔径的改变具有更高的连续性,能够获取更连贯的系列实验数据,与传统的直接更换不同孔径的喷吹管的方式相比,无需预先准备大量的不同孔径的喷吹管,更节约实验成本,也更便于使用。
[0007]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其包括:脉冲喷吹组件、压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
[0009]脉冲喷吹组件具有用于向塑烧板吹气的喷吹管,压力传感器设于塑烧板表面以用于采集塑烧板表面的吹气压力数据。压力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装置电性连接。
[0010]喷吹管开设有喷吹孔,喷吹孔沿喷吹管的径向设置。喷吹孔的孔壁开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由喷吹孔的孔壁沿其径向凹陷形成,容纳槽沿喷吹孔的周向连续设置呈环形。容纳槽靠近喷吹孔的出口端设置。
[0011]容纳槽内容置有调节环和适应筒,调节环和适应筒二者的内径与喷吹孔的孔径相同且二者均与喷吹孔同心设置。调节环可滑动地配合于容纳槽,适应筒一端与调节环密封连接,适应筒的另一端与容纳槽靠近喷吹孔的出口端的一侧密封连接。适应筒由弹性材料制成。
[0012]容纳槽的槽壁还开设有导向孔,导向孔内可滑动地配合有限位杆,限位杆由第一调节组件驱动。
[0013]喷吹管内还设置有推板、推动柱和定位柱。定位柱沿喷吹孔的轴向设置并可滑动地配合于喷吹管内,定位柱由第二调节组件驱动,推板固定连接于定位柱。推动柱沿喷吹孔的轴向设置,推动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推板,另一端贯穿喷吹管的内壁并延伸至容纳槽内,推动柱与调节环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地,多个限位杆沿喷吹孔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限位杆沿喷吹孔的径向设置。限位杆的端部呈弧形,限位杆的端部被构造为:当多个限位杆均向喷吹孔的中心轴线运动并将喷吹孔的流通面缩小至最小时,限位杆的端部的曲率与最小流通面所对应的曲率相同。
[0015]进一步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转动环、驱动齿条和第一驱动器。
[0016]转动环环设于喷吹孔,转动环开设有斜孔,斜孔朝转动环的中心延伸的同时还沿转动环的周向进行延伸。多个斜孔沿转动环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0017]限位杆固定连接有驱动柱,驱动柱垂直于限位杆设置,导向孔的孔壁还开设有供驱动柱伸出的伸出孔,伸出孔由导向孔的孔壁贯穿至喷吹管的外壁,伸出孔沿导向孔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8]驱动柱延伸至斜孔中,驱动柱可滑动地配合于斜孔当中。转动环具有外齿圈,驱动齿条与转动环啮合,驱动齿条可滑动地配合于喷吹管并由第一驱动器驱动。
[0019]进一步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驱动器和驱动杆,驱动杆具有驱动部,驱动部包括斜杆段、直杆段和垂杆段。直杆段与驱动杆的主杆体平行间隔设置,斜杆段连接于主杆体和直杆段的一端之间,垂杆段连接于主杆体和直杆段的另一端之间。其中,斜杆段与主杆体之间的夹角为15
°
~60
°
,垂杆段垂直于直杆段。定位柱开设有配合通孔,斜杆段可滑动地穿过配合通孔以用于调节定位柱的位置。
[0020]进一步地,配合通孔内设置有两组导轮,两组导轮分设于斜杆段在定位柱的轴向上的相对两侧,两组导轮均与斜杆段贴合。
[0021]进一步地,斜杆段和直杆段的外径相同。
[0022]进一步地,多个推动柱沿调节环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0023]进一步地,限位杆靠近适应筒远离调节环的一端设置。
[0024]进一步地,沿喷吹管的轴向,多个喷吹孔均匀间隔设置。
[0025]进一步地,喷吹管的内壁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与喷吹孔同轴心设置,安装孔位于喷吹管内壁的远离喷吹孔的一侧,定位柱可滑动地配合于安装孔内。
[002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包括:
[002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利用第二调节组件驱动定位柱运动,从而使推动柱能够推动调节环运动。其中,当调节环位于容纳槽远离喷吹孔的出口端的一侧时,适应筒被充分拉伸开,此时适应筒的内径与调节环的内径相同,喷吹孔的孔径处于最大的状态。当推动柱将调节环朝靠近喷吹孔的出口端推动时,调节环将适应筒压缩,该状态下适应筒的最小内径是小于调节环的内径的,喷吹孔的孔径就被顺利调小。在利用适应筒调节喷吹孔的孔径的过程中,利用第一调节组件将限位杆朝喷吹孔的中心轴线处推动,使限位杆的端部与适应筒的内径最小处相抵,这样能够使限位杆对适应筒
进行支撑,使适应筒稳定地保持对应的内径,从而使喷吹孔能够在对应的孔径下稳定地喷吹气体。
[0028]利用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能够灵活地改变喷吹孔的孔径,并且能够有效地避免喷吹孔在吹气过程中受气压影响而导致喷吹孔孔径变化,有效地保障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0029]另外,限位杆还能够引导适应筒准确地进行弹性变形,从而使适应筒准确地收缩或者伸展。
[0030]总体而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能够实现在不同喷吹孔径之间的快速切换,大大降低了实验时间的浪费,有助于实验的高效推进。另外,喷吹孔径的改变具有更高的连续性,能够获取更连贯的系列实验数据,与传统的直接更换不同孔径的喷吹管的方式相比,无需预先准备大量的不同孔径的喷吹管,更节约实验成本,也更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脉冲喷吹组件、压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所述脉冲喷吹组件具有用于向塑烧板吹气的喷吹管,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塑烧板表面以用于采集塑烧板表面的吹气压力数据;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数据采集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喷吹管开设有喷吹孔,所述喷吹孔沿所述喷吹管的径向设置;所述喷吹孔的孔壁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由所述喷吹孔的孔壁沿其径向凹陷形成,所述容纳槽沿所述喷吹孔的周向连续设置呈环形;所述容纳槽靠近所述喷吹孔的出口端设置;所述容纳槽内容置有调节环和适应筒,所述调节环和所述适应筒二者的内径与所述喷吹孔的孔径相同且二者均与所述喷吹孔同心设置;所述调节环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容纳槽,所述适应筒一端与所述调节环密封连接,所述适应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纳槽靠近所述喷吹孔的出口端的一侧密封连接;所述适应筒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容纳槽的槽壁还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内可滑动地配合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由第一调节组件驱动;所述喷吹管内还设置有推板、推动柱和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沿所述喷吹孔的轴向设置并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喷吹管内,所述定位柱由第二调节组件驱动,所述推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定位柱;所述推动柱沿所述喷吹孔的轴向设置,所述推动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推板,另一端贯穿所述喷吹管的内壁并延伸至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推动柱与所述调节环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限位杆沿所述喷吹孔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杆沿所述喷吹孔的径向设置;所述限位杆的端部呈弧形,所述限位杆的端部被构造为:当多个所述限位杆均向所述喷吹孔的中心轴线运动并将所述喷吹孔的流通面缩小至最小时,所述限位杆的端部的曲率与最小流通面所对应的曲率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烧板脉冲喷吹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转动环、驱动齿条和第一驱动器;所述转动环环设于所述喷吹孔,所述转动环开设有斜孔,所述斜孔朝所述转动环的中心延伸的同时还沿所述转动环的周向进行延伸;多个所述斜孔沿所述转动环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林福雷铁军高玉明黄娟邓龙康如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茂盛环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