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技术

技术编号:345417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该方法用于如下结构形式的装配式结构建筑施工:在水平方向具有多排预制柱;在高度方向上建筑的层数大于1层,所述施工方法为:采用竖向拼装并依次退吊的方式预制部品部件吊装;其中,所述竖向拼装为:通过吊装设备完成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其中,所述竖向层叠形成的建筑节间为多层结构;所述依次退吊为: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完成前方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后,相对于已完成建筑节间,采用吊装设备进行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所述建筑采用所述施工方法获得,采用本方案提出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保障装配式建筑搭建效率,同时有利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性。筑施工的安全性。筑施工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建筑一般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以上预制部品部件可包括预制柱、叠合梁(十字形、L形)、混凝土板(叠合板,双T板、SP板)等,由于预制部品部件可工厂预制,相对于传统建筑施工方法,装配式建筑具有质量可靠、施工效率高、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等特点。
[0003]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以上预制部品部件进行吊装和连接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吊装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方法为分层吊装,如:将建筑单层的预制柱、梁、板吊装和拼接完成后,再进行上层预制柱、梁、板的吊装和拼接;传统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柱、梁、板之间的连接大多为:通过在各部品部件上设置预埋件,所述预埋件可为预留插筋、金属波纹管等,然后通过预埋件进行栓接、焊接,通过在金属波纹管中设置如为纵筋的连接件,最终通过浆锚的方式完成连接。具体现有技术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910656109.3、CN201810771739.0、CN201922410639.8、CN201910484087.7、CN201811228824.9等专利申请文件提供的技术方案。
[0004]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法和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无疑会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提出的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法和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无疑会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建筑。采用本方案提出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保障装配式建筑搭建效率,同时有利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0006]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如下结构形式的装配式结构建筑施工:在水平方向的一对相对侧上,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具有多排预制柱;在高度方向上,建筑的层数大于1层,所述施工方法为:
[0007]采用竖向拼装并依次退吊的方式完成建筑的预制部品部件吊装;
[0008]其中:
[0009]定义多排预制柱中,任意相邻两排预制柱之间形成的一个柱距内的建筑体为建筑节间,所述竖向拼装为:通过吊装设备完成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其中,所述竖向层叠形成的建筑节间为多层结构;
[0010]所述依次退吊为: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完成前方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后,相对于已完成建筑节间,采用吊装设备进行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
间竖向层叠。
[0011]现有技术中,在多层装配式结构建筑现场施工时,针对预制部品部件,通常采用的吊装方式为分层搭建,在吊装顺序上,如图1所示,以建筑为三层,由左侧至右侧,具有五个建筑节间的结构为例(由六排预制柱形成),首先完成底层建筑体吊装,而后由下至上,分别吊装完第二层和第三层,在具体实施时,随着单层建筑面积的增加以及建筑体层高的增高,完成吊装的建筑体会影响在后预制部品部件的吊装(吊车不能抵近吊装),特别是在建筑物平面尺寸较大时,在工程实践上反应出的问题是在后吊装的预制部品部件需要更长的吊臂,为解决吊装安全性问题,通常采用的方式为减小吊装时的起重量或更换满足吊装要求的吊装机械,引入的问题是预制部品部件吊装效率降低、预制部品部件吊装安全性降低、预制部品部件吊装成本增加。
[0012]针对以上问题,本方案提出了一种区别于现有技术的预制部品部件吊装方式。
[0013]具体的,本方法适用的建筑层数大于1层,在建筑的一对相对侧上,由一侧至另一侧,通过多排预制柱形成至少两个所定义的建筑节间,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定义的方向(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所述建筑节间即为一个柱距内的建筑体,这样,通过首先形成具有多层结构的建筑节间,同时在在先形成的建筑节间的基础上,采用退吊的方式逐一形成后续建筑节间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在整个过程中,吊装机械均可以抵近所形成建筑体的方式完成预制部品部件吊装,这样,可有效减小吊装机械的臂长,在满足吊装安装性的情况下可保障起吊重量,减小对吊装机械的性能要求,从而达到保障装配式建筑搭建效率、有利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有利于减小装配式建筑搭建成本的目的。
[0014]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具体实施时,最先进行竖向层叠的建筑节间可为建筑的边缘建筑节间,也可以为处于两端之间的中间建筑节间。针对所述边缘建筑节间,依次退吊采用向另一端逐一完成各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即可;针对所述中间建筑节间,依次退吊采用:首先完成一侧的各建筑节间竖向层叠,而后完成另一侧的各建筑节间竖向层叠。
[0015]以图2要形成的建筑为例,该建筑为三层结构,同时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六排预制柱,六排预制柱形成五个建筑节间。在具体施工时,所述竖向拼装为:首先完成左侧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且层叠出的层数为三层,而后逐一由左至右分别完成其他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针对后续的建筑节间吊装,每次均将该建筑节间层叠为三层结构,直至完成最右侧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
[0016]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本方案的核心构思为竖向拼接以及依次退吊,图2所展示的施工工艺应当理解为该构思下的一个典型施工工艺,如,在进行竖向拼接时,由于前后方向具有六排预制柱,所述三层的建筑节间可为仅包括前后方向的两排预制柱、三排预制柱、四排预制柱或五排预制柱。即:定义多层结构为一个竖向单元,该竖向单元包括的预制柱排数以及列数根据具体施工而设定(不做限定),在完成一个竖向单元层叠后,单方向依次完成其他竖向单元层叠,在一个方向的竖向单元全部层叠后,同样采用依次退吊的方式向其他方向依次层叠竖向单元,直至完成最后一个竖向单元层叠。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建筑的大小以及现场施工条件合理选择建筑中采用竖向拼装以及依次退吊部分,本方案并不局限于全部预制部品部件均采用竖向拼装并依次退吊的方式。
[0017]作为所述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0018]作为建筑节间的具体施工方式,设置为:形成所述建筑节间的预制部品部件包括
预制柱和预制梁;
[0019]在竖向拼装时,首先完成建筑节间中预制柱的吊装,而后吊装预制梁并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的连接。本方案在具体实施,首先完成第一个建筑节间的吊装,为获得稳定的框架式结构体系,在第一个建筑节间并不能依附于已完成吊装的预制柱时,需要吊装的预制柱至少有两排,在后续吊装其他建筑节间时,预制部品部件中预制柱吊装至少一排即可,在完成预制柱吊装后,在预制柱的基础上搭建所述预制梁即可得到临时的装配式框架结构。
[0020]作为一种在现有吊装能力允许以及经济的情况下,可减小竖向上预制柱的接头数量,解决接头连接存在的安装就位难度大、所采用的灌浆连接方式存在可靠性相对较低、需要搭设临时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如下结构形式的装配式结构建筑施工:在水平方向的一对相对侧上,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具有多排预制柱;在高度方向上,建筑的层数大于1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为:采用竖向拼装并依次退吊的方式完成建筑的预制部品部件吊装;其中:定义多排预制柱中,任意相邻两排预制柱之间形成的一个柱距内的建筑体为建筑节间,所述竖向拼装为:通过吊装设备完成建筑节间的竖向层叠,其中,所述竖向层叠形成的建筑节间为多层结构;所述依次退吊为:由建筑的一侧至另一侧,完成前方建筑节间竖向层叠后,相对于已完成建筑节间,采用吊装设备进行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建筑节间竖向层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建筑节间的预制部品部件包括预制柱和预制梁;在竖向拼装时,首先完成建筑节间中预制柱的吊装,而后吊装预制梁并完成预制柱与预制梁的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为多层建筑,所述预制柱的长度满足:单根预制柱的长度覆盖建筑的各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预制柱进行吊装之前,对预制柱施加沿着预制柱长度方向、对预制柱为压应力的预应力;完预制柱吊装后,释放对预制柱的预应力。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的施加方式为:在预制柱内留置预应力孔道并在预应力孔道中设置沿着预制柱长度方向延伸的预应力筋,通过张拉预应力筋的张拉端为预制柱施加预应力;释放所述预应力的方式为:通过所述张拉端释放对预应力筋的张拉。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柱与预制梁内钢筋的连接方式为以下方式中任意一种或两种:方式一、采用直螺纹套筒完成预制柱内钢筋与预制梁内钢筋的连接,其中,预制柱内钢筋与预制梁内钢筋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为:在预制梁或预制柱内设置内径大于钢筋外径的孔道,在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瑜荣游锐涵李东林龚文刘宇陈超席辉王俊刚李斌张鹏徐书凡徐丹刘兰罗忠余唐忠茂杨瀚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第四建筑有限公司四川省第七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