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53259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梯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旨在解决传统电梯坠落保护方式使得高层楼的电梯减速过快,电梯产生的缓冲振动容易对电梯乘员造成伤害的问题。该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包括刹车、防坠网部分、复合缓冲部分、对重部分和传感器部分,其中速度传感器用来实时检测电梯的运行速度是否异常,从而判断是否发生坠落事件,第一距离传感器和第二距离传感器用来判断电梯的初始坠落高度,通过刹车、防坠网部分、复合缓冲部分、对重部分和传感器部分的配合,使电梯在下落过程中获得合适的加速度,使得电梯内乘员能被有效保护,解决传统保护方式减速过快,电梯产生的缓冲振动容易对电梯乘员造成伤害的问题。的缓冲振动容易对电梯乘员造成伤害的问题。的缓冲振动容易对电梯乘员造成伤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安全
,尤其涉及一种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楼房的数量和高度均在不断增加,电梯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梯安全尤为重要。
[0003]现有的电梯防坠保护方式还是采用制动器进行坠落急刹,通过弹簧式缓冲器或者液压缓冲器进行坠落缓冲。
[0004]然而,由于现在楼层高度增加,传统的电梯防坠保护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高楼层电梯坠落速度快、坠落能量大的问题,传统电梯坠落保护方式使得高层楼的电梯减速过快,电梯产生的缓冲振动容易对电梯乘员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以解决传统电梯坠落保护方式使得高层楼的电梯减速过快,电梯产生的缓冲振动容易对电梯乘员造成伤害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包括刹车、防坠网部分、复合缓冲部分、对重部分和传感器部分,刹车安装在机房中,刹车与轿厢架通过钢绳连接;防坠网部分安装在每层电梯悬停位置处,防坠网部分包括方形防坠网固定架、收绳电机、牵引绳导向座、防坠网牵引臂固定横梁、第三电磁铁、方形防坠网、防坠网牵引臂和牵引绳固定滑轮,方形防坠网固定架固定在电梯井后侧墙壁上,每个楼层固定两个防坠网牵引臂,防坠网牵引臂的下端转动安装在电梯井后侧墙壁的安装座上,防坠网牵引臂的上端由固定在电梯井后侧墙壁上的第三电磁铁吸合,防坠网牵引臂固定横梁固定在电梯井中且位于轿厢前方,每个楼层对称固定设置两个牵引绳固定滑轮,牵引绳固定滑轮安装在防坠网牵引臂靠近电梯井的一侧,方形防坠网的下端与方形防坠网固定架相连,方形防坠网的上端与防坠网牵引臂相连,每个楼层对称设置两个收绳电机,收绳电机与牵引绳导向座均固定在电梯井前侧墙面上,牵引绳导向座位于收绳电机的两侧,收绳电机上的引线穿过牵引绳导向座和牵引绳固定滑轮与防坠网牵引臂下端设置的孔连接;
[0007]复合缓冲部分安装在电梯井下方,正对轿厢底面,轿厢的下端设置第二电磁铁,复合缓冲部分包括高压气罐和复合缓冲装置,复合缓冲装置包括气囊、第一电磁铁、聚氨酯缓冲柱和水囊,第一电磁铁固定在气囊上,气囊固定在水囊上,水囊上设置容纳聚氨酯缓冲柱的圆柱空间,第二电磁铁与第一电磁铁的磁性相反;对重的两侧固定安装伸缩液压杆,伸缩液压杆的端部安装减速橡胶垫片,对重的底部安装第一距离传感器;传感器部分包括速度传感器、第二距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第二距离传感器安装在轿厢的底部。
[0008]在上述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中,可选的是,方形防坠网的中间网格密,四周网格稀疏。
[0009]在上述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中,可选的是,轿厢架的左右两侧安装可伸缩的
轿厢架导向板。
[0010]在上述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中,可选的是,传感器部分还包括第一光感传感器,第一光感传感器安装在电梯轿厢导轨上。
[0011]在上述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中,可选的是,传感器部分还包括环形的第一电磁传感器和第二电磁传感器,第一电磁传感器和第二电磁传感器固定在机房下方的墙壁上,牵引电梯的钢绳穿过第一电磁传感器,牵引电梯对重的钢绳穿过第二电磁传感器。
[0012]在上述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中,可选的是,传感器部分还包括第二光感传感器和第三光感传感器,第二光感传感器和第三光感传感器安装在机房内,分别位于牵引用的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旁边。
[0013]在上述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中,可选的是,机房内安装控制柜和配电箱,控制柜内安装控制器,电梯对重的下方地面安装缓冲弹簧。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包括刹车、防坠网部分、复合缓冲部分、对重部分和传感器部分,其中,速度传感器用来实时检测电梯的运行速度是否异常,从而判断是否发生坠落事件,第一距离传感器和第二距离传感器用来判断电梯的初始坠落高度,为后续选择刹车的摩擦系数和方形防坠网的工作楼层提供依据,通过刹车、防坠网部分、复合缓冲部分、对重部分和传感器部分的配合,使电梯在下落过程中获得合适的加速度,使得电梯内乘员能被有效保护,解决传统保护方式减速过快,电梯产生的缓冲振动容易对电梯乘员造成伤害的问题。
[0015]本专利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专利技术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的防坠网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的复合缓冲部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的对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的刹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的刹车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轿厢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的方形防坠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控制柜;2

提升电机;3

第一光感传感器;4

电梯轿厢导轨;5

轿厢架;6

电梯
门;7

方形防坠网固定架;8

高压气罐;9

复合缓冲装置;10

收绳电机;11

牵引绳导向座;12

防坠网牵引臂固定横梁;13

轿厢;14

随行电缆;15

第一电磁传感器;16

刹车;17

配电箱;18

第一定滑轮;19

第二光感传感器;20

第二电磁传感器;21

第三电磁铁;22

对重;23

缓冲弹簧;24

气囊;25

第一电磁铁;26

第二电磁铁;27

第三光感传感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电梯防坠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刹车、防坠网部分、复合缓冲部分、对重部分和传感器部分,所述刹车安装在机房中,所述刹车与轿厢架通过钢绳连接;所述防坠网部分安装在每层电梯悬停位置处,所述防坠网部分包括方形防坠网固定架、收绳电机、牵引绳导向座、防坠网牵引臂固定横梁、第三电磁铁、方形防坠网、防坠网牵引臂和牵引绳固定滑轮,所述方形防坠网固定架固定在电梯井后侧墙壁上,每个楼层固定两个所述防坠网牵引臂,所述防坠网牵引臂的下端转动安装在电梯井后侧墙壁的安装座上,所述防坠网牵引臂的上端由固定在电梯井后侧墙壁上的所述第三电磁铁吸合,所述防坠网牵引臂固定横梁固定在电梯井中且位于轿厢前方,每个楼层对称固定设置两个所述牵引绳固定滑轮,所述牵引绳固定滑轮安装在所述防坠网牵引臂靠近电梯井的一侧,所述方形防坠网的下端与所述方形防坠网固定架相连,所述方形防坠网的上端与所述防坠网牵引臂相连,每个楼层对称设置两个所述收绳电机,所述收绳电机与所述牵引绳导向座均固定在电梯井前侧墙面上,所述牵引绳导向座位于所述收绳电机的两侧,所述收绳电机上的引线穿过牵引绳导向座和牵引绳固定滑轮与防坠网牵引臂下端设置的孔连接;所述复合缓冲部分安装在电梯井下方,正对轿厢底面,所述轿厢的下端设置第二电磁铁,所述复合缓冲部分包括高压气罐和复合缓冲装置,所述复合缓冲装置包括气囊、第一电磁铁、聚氨酯缓冲柱和水囊,所述第一电磁铁固定在所述气囊上,所述气囊固定在所述水囊上,所述水囊上设置容纳所述聚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明超张坤孙政贤黄梁松陈玉猛孙绍安李玉霞丁超崔斌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