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亚甲基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451607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苯亚甲基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实验表明,苯亚甲基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水合物对CB2受体表现出较高的钙流激动或拮抗活性及较好的选择性,可用于制备CB2受体的特异性激动剂或反向激动剂等,具有较好的药物开发前景。开发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苯亚甲基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苯亚甲基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水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s,CB)属于A型G蛋白偶联受体,至少包括两种亚型,即大麻素I型受体(Cannabinoid type I receptor,CB1)和大麻素II型受体(Cannabinoid type II receptor,CB2)(Pertwee,R.G.et.al,Pharmacol Rev,2010,62(4),588

631)。CB1和CB2具有44%的序列同源性,在相对保守的跨膜区两者的氨基酸序列有68%的同源性(Pacher,P.et al,Pharmacol Rev.2006,58(3),389

462.)。其中CB1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皮层、海马、小脑和基底核等,同时在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也有少量分布,主要参与调节记忆、认知、运动控制和能量代谢等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苯亚甲基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水合物,结构通式I如下:其中:X选自(CH2)n、C(O)、S(O)2,n为0或1

3;R1选自氢、C1‑
C8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
C6环烷基、带有不同取代基的苄基;R2选自带有不同取代基的芳基、C1‑
C8直链或支链烷基、C3‑
C6杂环基、带C3‑
C6杂环烷烃基、金刚烷基;R3选自氢、卤素、C3‑
C6杂环烃基、C1‑
C8直链或支链烷氧基;R4选自氢、C1‑
C8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
C6环烷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亚甲基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水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X为(CH2)n或C(O)或S(O)2,n为0或1;R1选自C3‑
C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
C6环烷基、带有甲基或甲氧基取代的苄基;R2选自带有卤素、氰基、甲氧基或甲基取代的芳基、C3‑
C8直链烷基、C3‑
C6杂环基、带有C3‑
C6杂环烷烃基、金刚烷基;R3选自氢、卤素、C6杂环烃基、C1‑
C3直链烷氧基;R4选自氢、C3‑
C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
C6环烷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亚甲基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水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X选自(CH2)、C(O)、S(O)2;R1选自异丙基、正丙基、正丁基、异丁基、环戊基、环已基、环已烷甲基、4

甲基苄基、3,5

二甲氧苄基;R2选自2

氟苯基、2

氰基苯基、正庚基、3,5

二甲氧基苯基、3

溴苯基、吗啉甲基、3

溴苯基、2

氟苯基、吗啉基、1

金刚烷基、3



2,2

二甲基乙基、2

噻吩基、环丙基、环庚基、4

氯甲基苯基、2

呋喃基、丙基、4

氯丙基、吗啉乙基;R3选自氢、甲氧基、氯、吗啉基;R4选自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亚甲基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水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苯亚甲基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具体为:(1)(Z)
‑2‑
((2

((3

异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氧基)甲基)苄腈;(2)(Z)
‑2‑
((2

((3

异丁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氧基)甲基)苄腈;(3)(Z)
‑2‑
((2

((3

正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氧基)甲基)苄腈;(4)(Z)
‑2‑
((2

((3

正丁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氧基)甲基)苄腈;(5)(Z)
‑2‑
((2

((3

环戊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氧基)甲基)苄腈;(6)(Z)
‑2‑
((2

((3

环已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氧基)甲基)苄腈;(7)(Z)
‑2‑
((2

((3

环已烷甲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氧基)甲基)苄腈;(8)(Z)
‑2‑
((2

((3

二甲氧基苄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氧基)甲基)苄
腈;(9)(Z)
‑5‑
((2

((2

氟苄氧基)苯亚甲基
‑3‑
异丙基噻唑烷

2,4

二酮;(10)(Z)
‑5‑
((2

((3

溴苄氧基)苯亚甲基
‑3‑
异丙基噻唑烷

2,4

二酮;(11)(Z)
‑3‑
异丙基
‑5‑
(2

(2

吗啉乙氧基)苯亚甲基

噻唑烷

2,4

二酮;(12)(Z)
‑5‑
((2

((3,5

二甲氧基苄氧基)苯亚甲基
‑3‑
异丙基噻唑烷

2,4

二酮;(13)(Z)
‑5‑
((2

((2

氟苄氧基)苯亚甲基
‑3‑
异丁基噻唑烷

2,4

二酮;(14)(Z)
‑5‑
((2

((3,5

二甲氧基苄氧基)苯亚甲基
‑3‑
异丁基噻唑烷

2,4

二酮;(15)(Z)
‑5‑
((2

((2

氟苄氧基)苯亚甲基
‑3‑
环戊基噻唑烷

2,4

二酮;(16)(Z)
‑2‑
((3

异丁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3‑
溴苯甲酸酯;(17)(Z)
‑2‑
((3

异丁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2‑
氟苯甲酸酯;(18)(Z)
‑2‑
((3

异丁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辛酸酯;(19)(Z)
‑2‑
((3

异丁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吗啉
‑4‑
甲酸酯;(20)2

((Z)
‑3‑
异丁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金刚烷
‑1‑
甲酸酯;(21)(Z)
‑2‑
((3

异丁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3‑


2,2

二甲基丙酸酯;(22)(Z)
‑2‑
((3

异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吗啉
‑4‑
甲酸酯;(23)(Z)
‑2‑
((3

异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2‑
氟苯甲酸酯;(24)2

((Z)
‑3‑
异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金刚烷
‑1‑
甲酸酯;(25)(Z)
‑2‑
((3

异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噻吩
‑2‑
磺酸酯;(26)(Z)
‑2‑
((3

异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辛酸酯;(27)(Z)
‑2‑
((3

异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3‑


2,2

二甲基丙酸酯;(28)(Z)
‑2‑
((3

异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环丙基甲酸酯;(29)(Z)
‑2‑
((3

异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环庚烷甲酸酯;(30)(Z)
‑2‑
((3

异丙基

2,4

二氧代噻唑啉
‑5‑
基)甲基)苯基
‑6‑
氯代烟酸酯;(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海霞谢欣李静方家慧郑青郭焕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