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结构、车辆和车身结构的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3451329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车辆和车身结构的装配方法,车身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厢体总成,至少两个所述厢体总成围设形成乘坐空间,且相邻两个厢体总成上均具有安装孔;以及,紧固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以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厢体总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提高了相邻两个厢体总成之间连接区域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车身结构的防护性能。身结构的防护性能。身结构的防护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结构、车辆和车身结构的装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结构、车辆和车身结构的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对于一些特种车辆,例如:防弹车辆,这种车辆需要车身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性能,以保证车辆的防护性能。然而,目前的车辆中,车身结构的结构强度较弱,导致车辆可靠性和耐久性下降,车辆的防护性能无法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车辆和车身结构的装配方法。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包括:
[0006]至少两个厢体总成,至少两个所述厢体总成围设形成乘坐空间,且相邻两个厢体总成上均具有安装孔;以及,
[0007]紧固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以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厢体总成。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厢体总成中,至少一个所述厢体总成包括:
[0009]主体部分以及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边缘,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主体部分之间具有预设角度的夹角;至少所述连接部分具有所述安装孔。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分为所述厢体总成的翻边结构。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厢体总成包括:
[0012]下车身总成;
[0013]顶盖总成,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的上方;
[0014]前风窗总成,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的第一端,并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和所述顶盖总成之间,所述前风窗总成通过所述紧固件分别与所述顶盖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连接;
[0015]后围总成,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的第二端,并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和所述顶盖总成之间,所述后围总成通过所述紧固件分别与所述顶盖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端是所述第一端的相反端;以及
[0016]侧围总成,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和所述顶盖总成之间,所述侧围总成通过所述紧固件分别与所述顶盖总成、所述前风窗总成、所述后围总成以及所述下车身总成连接。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车身总成包括:
[0018]底板,与所述顶盖总成相对分布;
[0019]围板,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两端;
[0020]第一连接部分,位于所述围板上,朝向所述乘坐空间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分通过所述紧固件分别与所述前风窗总成和所述后围总成连接;
[0021]第二连接部分,位于所述底板上,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分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分通过所述紧固件与所述侧围总成连接。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车身总成具有定位缺口,所述侧围总成具有定位凸起,或,所述下车身总成具有定位凸起,所述侧围总成具有定位缺口;
[0023]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所述定位缺口中,以使所述下车身总成上的安装孔与所述侧围总成上的安装孔对齐。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与所述下车身总成连接的所述紧固件的强度大于与所述顶盖总成连接的所述紧固件的强度。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身结构。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的装配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结构,所述方法包括:
[0027]固定至少一个厢体总成;
[0028]将紧固件穿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厢体总成的安装孔内,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厢体总成。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至少一个厢体总成包括:
[0030]固定下车身总成;
[0031]将顶盖总成放置在所述下车身总成上方,且所述顶盖总成与所述下车身总成之间的高度为预设高度;
[0032]所述将紧固件穿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厢体总成的安装孔内,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厢体总成,包括:
[0033]在所述顶盖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之间放置前风窗总成,用所述紧固件连接所述前风窗总成和所述顶盖总成,以及,连接所述前风窗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
[0034]在所述顶盖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之间放置后围总成,用所述紧固件连接所述后围总成和所述顶盖总成,以及,连接所述后围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
[0035]在所述顶盖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之间放置侧围总成,用所述紧固件连接所述侧围总成和所述顶盖总成、连接所述侧围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连接所述侧围总成和所述前风窗总成,以及连接所述侧围总成和所述后围总成。
[003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中,相邻两个厢体总成通过紧固件连接,无需使用焊接方式连接,可减少因焊接导致的厢体总成变形对结构强度的影响,这种通过紧固件穿设安装孔的连接方式可减少厢体总成的变形,紧固件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调整,提高了相邻两个厢体总成之间连接区域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车身结构的防护性能。而且,利用紧固件连接相邻两个箱体总成,可以省去焊接工序,有利于缩短车辆的制作周期,提升生产效率。不仅如此,将车身结构分为至少两个厢体总成,且利用紧固件连接相邻两个厢体总成,有利于实现对任一厢体总成的单独拆卸和安装,这种将车身结构分为多个厢体总成的模块化结构,有利于提高车身结构维修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003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2展示了图1中车身结构在装配过程中,下车身总成和顶盖总成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40]图3展示了在图2结构基础上,安装前风窗总成和后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4为图3中前风窗总成和顶盖总成装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2]图5为图3中前风窗总成和下车身总成装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3]图6为图3中后围总成和顶盖总成装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4]图7为图3中后围总成和下车身总成装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5]图8展示了在图3结构基础上,安装侧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9为图8中侧围总成和顶盖总成装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7]图10为图8中侧围总成和前风窗总成装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8]图11为图8中侧围总成和下车身总成装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9]图12为图8中侧围总成和后围总成装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50]附图标记
[0051]车身结构100;乘坐空间110;紧固件120;螺栓121;螺母122;下车身总成130;底板131;围板132;第一连接部分133;第二连接部分134;定位缺口135;顶盖总成140;顶盖总成的主体部分141;顶盖总成的连接部分142;前风窗总成150;前风窗总成的主体部分151;前风窗总成的连接部分152;车窗结构153;后围总成160;后围总成的主体部分161;后围总成的连接部分162;侧围总成170;安装孔180;定位凸起190。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厢体总成,至少两个所述厢体总成围设形成乘坐空间,且相邻两个厢体总成上均具有安装孔;以及,紧固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以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厢体总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厢体总成中,至少一个所述厢体总成包括:主体部分以及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边缘,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主体部分之间具有预设角度的夹角;至少所述连接部分具有所述安装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为所述厢体总成的翻边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厢体总成包括:下车身总成;顶盖总成,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的上方;前风窗总成,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的第一端,并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和所述顶盖总成之间,所述前风窗总成通过所述紧固件分别与所述顶盖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连接;后围总成,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的第二端,并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和所述顶盖总成之间,所述后围总成通过所述紧固件分别与所述顶盖总成和所述下车身总成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端是所述第一端的相反端;以及侧围总成,位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和所述顶盖总成之间,所述侧围总成通过所述紧固件分别与所述顶盖总成、所述前风窗总成、所述后围总成以及所述下车身总成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身总成包括:底板,与所述顶盖总成相对分布;围板,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两端;第一连接部分,位于所述围板上,朝向所述乘坐空间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分通过所述紧固件分别与所述前风窗总成和所述后围总成连接;第二连接部分,位于所述底板上,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分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希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