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调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9388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雨水调蓄系统,包括检查井和上游雨水管网,检查井内设有溢流墙,溢流墙两侧分别为蓄水腔和排水腔,蓄水腔通过上游进水管与上游雨水管网连通,溢流墙顶标高高于上游雨水管网管底标高,排水腔与下游排水管连通;溢流墙贯穿设有过水口,过水口位于蓄水腔底壁上方以使蓄水腔底部形成沉积槽,上游进水管的过水断面面积大于过水口处的过水断面面积;过水口对应设置有过滤结构,用以对流经过水口的物质进行过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检查井内设置溢流墙,使溢流墙的蓄水腔及上游的雨水管网容积作为调蓄容积,从而减少雨水调蓄容积,减少人工维护成本、雨水蓄水池容积建造成本、处理及维护成本。护成本。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调蓄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雨水调蓄
,尤其涉及一种雨水调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其中蓄水池雨水收集承上启下作用,收集起来用于道路浇洒、绿化灌溉、节约水资源。现阶段常规做法根据海绵城市径流控制率计算,当其他海绵储水设施不满足要求时,小区雨水管网末端需设置雨水调蓄池,增加建造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雨水调蓄系统。
[000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调蓄系统,包括检查井和上游雨水管网,所述检查井内设有溢流墙,以使所述检查井形成倒U形的井内空间,所述溢流墙两侧分别为蓄水腔和排水腔,所述蓄水腔通过上游进水管与所述上游雨水管网连通,所述溢流墙顶标高为所述上游雨水管网起端管顶标高以上,所述排水腔与下游排水管连通;
[0005]所述溢流墙贯穿设有过水口,所述过水口位于所述蓄水腔底壁上方以使所述蓄水腔底部形成沉积槽,所述上游进水管的过水断面面积大于所述过水口处的过水断面面积;所述过水口对应设置有过滤结构,用以对流经所述过水口的物质进行过滤。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清理盒,所述清理盒开口朝上且与所述沉积槽相适配,所述清理盒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沉积槽内。/>[0007]进一步地,所述清理盒靠近所述过水口的一侧连接有与所述过水口相对的第一过滤网,形成所述过滤结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清理盒连接有竖向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延伸至所述检查井井口。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间隔设有多个,相邻所述连接杆之间连接有横向加强杆。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顶部连接有把手。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安装于所述过水口处,形成所述过滤结构;和/或,
[0012]所述过水口处过水断面面积为所述上游雨水管过水断面面积的1/10

1/8。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上游进水管管底、下游进水管管底与所述排水腔底壁齐平,所述蓄水腔底壁位于所述排水腔底壁下方。
[0014]进一步地,所述检查井井口安装有防坠板;和/或,
[0015]所述检查井井口安装有人孔检修盖板。
[0016]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墙顶标高与所述上游雨水管网起端管顶标高相同。
[0017]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检查井内设置溢
流墙,使溢流墙的蓄水腔及上游的雨水管网容积作为调蓄容积,从而减少雨水调蓄容积,甚至可以不设置雨水调蓄池,不需要电动控制,不易失效,减少人工维护成本、雨水蓄水池容积建造成本、处理及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雨水调蓄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A

A

剖面图;
[0020]图3是图2中清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检查井1、蓄水腔11、沉积槽11a、排水腔12、溢流墙2、过水口21、上游进水管3、下游排水管4、防坠板5、人孔检修盖板6、清理盒7、第一过滤网71、连接杆72、加强杆73、把手74。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0023]请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调蓄系统,包括检查井1和上游雨水管网,所述检查井1内设有溢流墙2,以使所述检查井1形成倒U形的井内空间,所述溢流墙2两侧分别为蓄水腔11和排水腔12,所述蓄水腔11通过上游进水管3与所述上游雨水管网连通,所述溢流墙顶标高为所述上游雨水管网起端管顶标高以上,所述排水腔12与下游排水管4连通。所述溢流墙2贯穿设有过水口21,所述过水口21位于所述蓄水腔11底壁上方以使所述蓄水腔11底部形成沉积槽11a,所述上游进水管3的过水断面面积大于所述过水口21处的过水断面面积;所述过水口21对应设置有过滤结构,用以对流经所述过水口21的物质进行过滤。
[0024]降雨量较大时,水位上升至过水口21,落叶及杂物会被过滤结构截留,由于过水口21处过水断面面积比雨水管过水断面面积小,具体地,所述过水口21处过水断面面积为所述上游雨水管过水断面面积的1/10

1/8,水位继续上升至溢流墙顶,雨水和水面上的漂浮物漫过溢流墙2自由落体高速下降排至下游雨水管。待市政管网洪峰流量过后,雨水水位下降至溢流墙顶以下时,由于溢流墙顶标高高于上游雨水管网管底标高,检查井1的蓄水腔11及上游的雨水管网可作为雨水调蓄的一部分容积,雨水缓慢通过过水口21流入下游出水管,减少洪峰流量时市政雨水管网排水压力。同时通过过滤结构过滤出的杂物可沉积在沉积槽11a内,避免对过水口21造成堵塞。
[0025]本实施例中,溢流墙顶与上游雨水管网管顶相平齐,增大雨水调蓄容积,充分利用上游雨水管网的容积。为了便于检查井1内雨水和细小杂物的排出,所述上游进水管3管底、下游进水管管底与所述排水腔12底壁齐平,所述蓄水腔11底壁位于所述排水腔12底壁下方。所述检查井1井口安装有防坠板5和人孔检修盖板6,在人孔检修盖板6破坏后,可以防止坠落。
[0026]进一步地,清理盒7开口朝上且与所述沉积槽11a相适配,所述清理盒7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沉积槽11a内,雨水中过滤的杂物、沉泥等沉积在清理盒7内,工人将清理盒7取出,即可对交叉井内的杂物、沉泥等进行清理。所述清理盒7靠近所述过水口21的一侧连接有与所
述过水口21相对的第一过滤网71,第二过滤网安装于过水口21处,形成所述过滤结构。通过在过水口21对应设置有过滤结构,可以有效过滤,避免杂物、泥土等残渣进入排水腔12。所述清理盒7连接有竖向连接杆72,所述连接杆72延伸至所述井体井口,便于工人通过移动连接杆72即可将清理盒7取出,第一过滤网71与连接杆72固定连接。通过提升清理盒7可去除初期雨水中的杂物、泥土等残渣,减少对排放至江汉、河流的污染。
[0027]所述连接杆72间隔设有多个,相邻所述连接杆72之间连接有横向加强杆73,清理盒7内沉积有杂物、沉泥等后,清理盒7受到的压力变大,通过连接有加强杆73,可增强连接杆72的强度,通过设有多个连接杆72,所述连接杆72顶部连接有把手74,以供工人握持,便于将清理盒7取出。
[0028]落叶季节,环卫工人清扫道路杂物,部分树叶及杂物会掉入雨水口,下雨初期,或暴雨季节,道路雨水积水和排水不畅时,由于雨水流动会夹杂杂质杂物进入检查井1,随着降雨量增加,水位上升至过水口21,落叶及杂物会被过滤结构截留。由于过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查井和上游雨水管网,所述检查井内设有溢流墙,以使所述检查井形成倒U形的井内空间,所述溢流墙两侧分别为蓄水腔和排水腔,所述蓄水腔通过上游进水管与所述上游雨水管网连通,所述溢流墙顶标高为所述上游雨水管网起端管顶标高以上,所述排水腔与下游排水管连通;所述溢流墙贯穿设有过水口,所述过水口位于所述蓄水腔底壁上方以使所述蓄水腔底部形成沉积槽,所述上游进水管的过水断面面积大于所述过水口处的过水断面面积;所述过水口对应设置有过滤结构,用以对流经所述过水口的物质进行过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清理盒,所述清理盒开口朝上且与所述沉积槽相适配,所述清理盒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沉积槽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盒靠近所述过水口的一侧连接有与所述过水口相对的第一过滤网,形成所述过滤结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盒连接有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振华涂亚楠邹典石教顺苟潇谌敏捷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天华华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