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和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6428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和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包括井体、消能组件、导流墙、虹吸雨水管、上游雨水管和下游雨水管,其中,消能组件为虹吸雨水消能组件;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包括消能喇叭管和消能墙,消能喇叭管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用于与虹吸雨水管连接,所述消能喇叭管的内径自所述进水端向所述出水端呈渐大设置;消能墙与所述出水端相对设置,所述消能墙的迎水面设置有挡水结构,所述挡水结构位于所述出水端下方,用于减缓所述出水端流出的水流速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雨水从消能喇叭口的出水端流出后撞击至消能墙的挡水结构上,可降低水流速度,对流速较大的雨水起到消能效果。水起到消能效果。水起到消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和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建造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和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

技术介绍

[0002]最近我国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医院、火车站、博物馆、剧院、展览馆、文化中心等重要公共建筑及厂房和库房工业建筑。这部分建筑大型屋面面积越来越大,不易采用传统的重力雨水。虹吸式屋面雨水系统是一种按虹吸满管压力流原理设计、可有效控制管内雨水压力和流速的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它具有排水能力强、用材省、水平管道不需设坡度、安装空间小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公共建筑或工业建筑的大型屋面。系统的维护已成为管理单位的日常工作,这是系统安全运行,减少溢流事故的可靠保障。满管压力流排水管系出口应放大管径,其出口水流速度不宜大于1.8m/s,当其出口水流速度大于1.8m/s时,应采取消能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和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
[000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包括:
[0005]消能喇叭管,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用于与虹吸雨水管连接,所述消能喇叭管的内径自所述进水端向所述出水端呈渐大设置;
[0006]消能墙,与所述出水端相对设置,所述消能墙的迎水面设置有挡水结构,所述挡水结构位于所述出水端下方,用于减缓所述出水端流出的水流速度。
[0007]进一步地,所述消能墙的迎水面上设有挡水板形成所述挡水结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挡水板顶部向内凹陷形成挡水槽。
[0009]进一步地,所述挡水槽的截面呈V形设置;和/或,
[0010]所述挡水槽侧壁顶部呈锯齿状形成三角堰。
[0011]进一步地,所述消能墙的迎水面呈拉毛处理形成所述挡水结构;和/或,
[0012]所述消能喇叭管的出水端的内径是进水端内径的8

10倍。
[0013]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包括:
[0014]井体;
[0015]消能组件,如上所述的虹吸雨水消能组件;
[0016]导流墙,所述导流墙与所述消能墙呈角度连接形成分隔墙,固定于所述井体底部,所述消能墙延伸至所述井体侧壁,所述导流墙与所述井体侧壁之间呈间隔设置形成水流通道,所述分隔墙内侧形成消能腔,外侧形成排水腔,所述消能喇叭管的出水端固定于所述消能腔内,与所述消能墙迎水面相对,所述进水端与虹吸雨水管连接;
[0017]上游雨水管和下游雨水管,分别与所述排水腔连通。
[0018]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于所述消能腔内,所述消能喇叭管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
[0019]进一步地,还包括隔水墙,所述隔水墙两端分别与井体侧壁和所述导流墙连接,所述隔水墙底部与所述井体底部间隔形成排水通道,所述隔水墙贯穿设有供所述消能喇叭管安装的安装孔。
[0020]进一步地,所述消能喇叭管的进水端安装于所述隔水墙的安装孔处,所述虹吸雨水管贯穿所述井体侧壁与所述进水端连接。
[0021]进一步地,所述分隔墙贯穿设有流通孔,以连通所述消能腔和所述排水腔;和/或,
[0022]还包括重力排水管,所述重力排水管与所述排水腔连通。
[002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虹吸雨水管内的雨水进入消能喇叭管后,由于消能喇叭管的内径逐渐变大,使雨水流速降低,雨水从消能喇叭口的出水端流出后撞击至消能墙的挡水结构上,可进一步降低水流速度,对流速较大的雨水起到消能效果。同时雨水在撞击消能墙之前,经过消能喇叭管的消能作用,可以减小雨水对消能墙的冲击。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5]图2是图1中A

A

的剖面图;
[0026]图3是图1中B

B

的剖面图;
[0027]图4是图1中C

C

的剖面图;
[0028]图5是图1中D

D

的剖面图。
[0029]图中:虹吸雨水消能组件100、消能喇叭管110、进水端111、出水端112、消能墙120、迎水面121、挡水板130、挡水槽131、三角堰132、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200、井体1、导流墙2、虹吸雨水管3、上游雨水管4、下游雨水管5、水流通道6、消能腔7、排水腔8、防水套管9、人孔检修盖板10、防坠板11、爬梯12、重力排水管13、流通孔14、隔水墙15、排水通道16、安装板17。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0031]请参见图1至图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虹吸雨水消能组件100和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200,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200包括井体1、消能组件、导流墙2、虹吸雨水管3、上游雨水管4和下游雨水管5,其中,消能组件为虹吸雨水消能组件100。
[0032]虹吸雨水消能组件100包括消能喇叭管110和消能墙120,消能喇叭管110具有进水端111和出水端112,所述进水端111用于与虹吸雨水管3连接,所述消能喇叭管110的内径自所述进水端111向所述出水端112呈渐大设置;消能墙120与所述出水端112相对设置,所述消能墙120的迎水面121(面向所述出水端112的一侧)设置有挡水结构,所述挡水结构位于所述出水端112下方,用于减缓所述出水端112流出的水流速度。
[0033]虹吸雨水管3内的雨水进入消能喇叭管110后,由于消能喇叭管110的内径逐渐变
大,使雨水流速降低,雨水从消能喇叭口的出水端112流出后撞击至消能墙120的挡水结构上,可进一步降低水流速度,对流速较大的雨水(流速大于1.8m/s)起到消能效果。同时雨水在撞击消能墙120之前,经过消能喇叭管110的消能作用,可以减小雨水对消能墙120的冲击。
[0034]消能喇叭管110的出水端112的内径是进水端111内径的8

10倍,可以将流速从12m/s降至1.5~1.2m/s。所述消能墙120的迎水面121呈拉毛处理形成所述挡水结构,水流撞击至消能墙120上,消能墙120拉毛处理形成的凹凸面可降低水流速度。所述消能墙120的迎水面121上设有挡水板130形成所述挡水结构,本实施例中,挡水板130设有多个,多个挡水板130间隔设置于消能墙120的迎水面121上,水流在重力作用下逐层落至挡水板130上,进一步减小水流速度。挡水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形式,只要可以起到减缓水流速度即可。
[0035]所述挡水板130顶部向内凹陷形成挡水槽131(请参见图2),所述挡水槽131的截面呈V形设置,所述挡水槽131侧壁顶部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消能喇叭管,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用于与虹吸雨水管连接,所述消能喇叭管的内径自所述进水端向所述出水端呈渐大设置;消能墙,与所述出水端相对设置,所述消能墙的迎水面设置有挡水结构,所述挡水结构位于所述出水端下方,用于减缓所述出水端流出的水流速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墙的迎水面上设有挡水板形成所述挡水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顶部向内凹陷形成挡水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槽的截面呈V形设置;和/或,所述挡水槽侧壁顶部呈锯齿状形成三角堰。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墙的迎水面呈拉毛处理形成所述挡水结构;和/或,所述消能喇叭管的出水端的内径是进水端内径的8

10倍。6.一种虹吸雨水消能复合井,其特征在于,包括:井体;消能组件,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虹吸雨水消能组件;导流墙,所述导流墙与所述消能墙呈角度连接形成分隔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振华郑凡张璇赵正昆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天华华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