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夹盘进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8599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夹盘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盘、第二进料盘,第一驱动部件以及第二驱动部件;第一进料盘的外径边缘以及第二进料盘的外径边缘均设有至少一个槽体;槽体包括平滑连接的渐开边缘以及扇形边缘;渐开边缘的曲率半径大于扇形边缘的半径;从渐开边缘与扇形边缘的连接处开始,渐开边缘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由于电容姿态轻微的偏移都会造成漏检,目前行业内无法完全杜绝异常电容漏检现象的出现,大多数企业只能将设备中电容的隐患交给售后解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巧妙利用料盘与传输带之间的补偿机制,不仅确保电容在高速运动中保持垂直稳定的姿态,而且实现了电容的有序传输、不易损坏,可以真正杜绝异常电容出现的漏检现象。常电容出现的漏检现象。常电容出现的漏检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夹盘进料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容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夹盘进料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5G终端、物联网、消费电子等需求的多重驱动,全球被动元件的市场前景一路向好,而电容作为最主要的被动元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0003]为了保证电容的正常、安全使用,电容在使用前通常要进行参数测试、外观检测,以筛选出质量符合要求的电容。若上述环节出现问题,小至几百元的设备,大至几百万的设备,在电容出现异常后都只能通过售后进行维护,大幅增加了企业日常经营的成本。
[0004]大多数电容的体积较小、传输不便,导致现有技术中电容的自动化检测成本居高不下。由于电容姿态轻微的偏移都会造成漏检,目前行业内对异常电容的漏检率只能达到万分之五左右的指标,虽然表面上接近百分百,但仍然无法完全杜绝异常电容漏检现象的出现。
[0005]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进料机构的研发设计方面存在技术瓶颈。综上所述,目前尚未出现结构精简、成本合理的电容进料机构,来适应实际需求,从根源上降低异常电容的漏检率,真正杜绝异常电容出现的漏检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面对传输不便的电容,怎样从根源上降低异常电容的漏检率,真正杜绝异常电容出现的漏检现象。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双夹盘进料机构,可通过创新型的槽体设计,巧妙利用料盘与传输带之间的补偿机制,精准控制电容的稳定传输,用结构精简、成本合理的方案将所有传输的电容扶正,不仅确保电容在高速运动中保持垂直稳定的姿态,而且实现了电容的有序传输、不易损坏,通过本技术进行电容检测可以真正杜绝异常电容出现的漏检现象。
[0008]本技术提出一种双夹盘进料机构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双夹盘进料机构用于输送电容,所述双夹盘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盘、第二进料盘,第一驱动部件以及第二驱动部件;所述第一进料盘与所述第二进料盘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进料盘与第一驱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进料盘与第二驱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沿同一平面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进料盘的外径边缘以及所述第二进料盘的外径边缘均设有至少一个槽体;所述槽体包括平滑连接的渐开边缘以及扇形边缘;所述渐开边缘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扇形边缘的半径;从所述渐开边缘与所述扇形边缘的连接处开始,所述渐开边缘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
[0009]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扇形的圆心角小于90度。
[0010]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进料盘的边缘与所述第二进料盘的边缘均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渐开边缘相邻。
[0011]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沿同一平面同步转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还包括第三齿轮以及第一同步带;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还包括第四齿轮以及第二同步带;所述第三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料盘与所述第一齿轮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盘以及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缠绕在所述第三齿轮的外侧;所述第四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料盘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料盘以及所述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带缠绕在所述第四齿轮的外侧。
[0012]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进料盘包括第一圆心,所述第二进料盘包括第二圆心,所述第一圆心与所述第二圆心之间的连线为连心线;所述第一进料盘上的凸起部与第一圆心的距离为外半径,所述连心线长度为所述外半径长度的两倍。
[0013]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进料盘上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且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第二进料盘上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第二驱动部件且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孔。
[0014]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传输通道,所述传输通道设于第一驱动部件与第二驱动部件之间,所述第一同步带贴合设于所述传输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同步带贴合设于所述传输通道的另一侧。
[0015]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所述第一同步带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上,所述第二同步带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上。
[0016]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第二驱动部件均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传输通道、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二架体均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接触。
[0017]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齿轮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齿轮的厚度,所述第二齿轮的厚度小于所述第四齿轮的厚度。
[0018]现有技术中,由于电容姿态轻微的偏移都会造成漏检,目前行业内无法完全杜绝异常电容漏检现象的出现,大多数企业只能将设备中电容的隐患交给售后解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为:可通过创新型的槽体设计,巧妙利用料盘与传输带之间的补偿机制,精准控制电容的稳定传输,用结构精简、成本合理的方案将所有传输的电容扶正,不仅确保电容在高速运动中保持垂直稳定的姿态,而且实现了电容的有序传输、不易损坏,通过本技术进行电容检测可以真正杜绝异常电容出现的漏检现象。
[0019]因此,本技术的作用包括,电容通过前端进入电容槽扶正,由于后端相比前端凸出,料盘凸起部可以选择通过后端将位于电容槽内的电容沿着变异渐开线推出,进入检测生产线,该设计可以从根源上降低异常电容的漏检率。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双夹盘进料机构的外观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双夹盘进料机构的局部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双夹盘进料机构的另一局部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双夹盘进料机构的另一外观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双夹盘进料机构的另一局部图。
[00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双夹盘进料机构的另一局部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0.第一进料盘、11.第一圆心、12.第一转轴、13.第一固定孔
[0029]20.第二进料盘、21.第二圆心、22.第二转轴、23.第二固定孔
[0030]30.第一驱动部件、31.第一齿轮、32.第三齿轮、33.第一同步带
[0031]40.第二驱动部件、41.第二齿轮、42.第四齿轮、43.第二同步带
[0032]50.槽体、51.渐开边缘、52.扇形边缘、53.连接处、60.凸起部
[0033]70.传输通道、71.第一架体、72.第二架体、80.底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夹盘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夹盘进料机构用于输送电容,所述双夹盘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盘、第二进料盘,第一驱动部件以及第二驱动部件;所述第一进料盘与所述第二进料盘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进料盘与第一驱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进料盘与第二驱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沿同一平面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进料盘的外径边缘以及所述第二进料盘的外径边缘均设有至少一个槽体;所述槽体包括平滑连接的渐开边缘以及扇形边缘;所述渐开边缘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扇形边缘的半径;从所述渐开边缘与所述扇形边缘的连接处开始,所述渐开边缘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夹盘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的圆心角小于9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夹盘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料盘的边缘与所述第二进料盘的边缘均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渐开边缘相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夹盘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沿同一平面同步转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还包括第三齿轮以及第一同步带;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还包括第四齿轮以及第二同步带;所述第三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料盘与所述第一齿轮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盘以及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缠绕在所述第三齿轮的外侧;所述第四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料盘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料盘以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祥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