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韧带重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8437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韧带重建系统,包括连接管和固定装置,连接管的外表面设有用于与胫骨内部相连接的外螺纹,连接管轴向设有用于韧带通过的韧带通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部和限位部,固定部的底部固定连接于连接管的顶部,固定部的内表面设有用于韧带固定的第一夹持部,固定部内表面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连接部,限位部上设有与第一夹持部相配合的第二夹持部,限位部上设有与每一第一连接部相配合的第二连接部。本技术方案中的连接管设置于胫骨隧道的近端,避免了传统韧带重建手术在骨隧道的远端进行韧带固定带来的“雨刷效应”和“钟摆效应”,且便于二次韧带修复。且便于二次韧带修复。且便于二次韧带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韧带重建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韧带重建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其中,交叉韧带在维持膝关节稳定性、防止股骨发生过度向前位移和限制胫骨的过度旋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交叉韧带的损伤发生率很高。运动伤害、车祸、摔伤等对膝关节造成巨大冲击,或随年纪增长膝关节发生老化松弛,使得交叉韧带发生损伤甚至断裂、失去功能,明显限制患者运动,严重影响日常活动;交叉韧带损伤还会加速关节软骨以及半月板的退变,增加关节其他结构发生损伤的发生机率。
[0003]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目前治疗交叉韧带损伤的常用手术方法,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采用移植肌腱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已成为治疗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段。但是术后出现移植肌腱松动、骨隧道扩大、移植韧带再断裂等病例也不少见,特别是在胫骨侧,给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表明,影响韧带重建效果的因素包括移植肌腱的选择、重建及固定的方式等。其中移植肌腱的固定不良是翻修最常见的因素。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不仅能恢复膝关节的功能,而且还有益于移植韧带于骨的愈合,为远期效果提供保障。
[0004]目前常见的用于固定韧带或植入体于胫骨内的装置种类繁多,常见有带线锚钉或带线卡扣固定、挤压螺钉嵌套固定等。
[0005]常用带线卡口固定,如公布号为CN103784172A的“韧带重建系统”,其是在欲植入的韧带或植体两端利用手术线或缝合各连接一扣环式植入物,当该环式植入物穿设入胫骨及股骨预先钻设好的穿孔内时,卡制于胫骨或股骨两端开口,用以固定韧带或植体于胫骨及股骨,该重建系统具有可快速翻修特性,不再需要韧带替代材料与骨通道牢固结合,使自体/异体肌腱以外的人工材料的可靠使用提供了可能。但是,两端的固定件于韧带间的连接处、骨隧道口处仍然容易发生韧带磨损和断裂,即使降低了翻修手术的难度,却没能降低翻修率,还是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负担。同时,肌腱不能很好地和骨道壁接触,难以形成肌腱骨化,影响腱

骨愈合。此外,患者在手术后触摸皮肤时,也会感到有异物感,可能对患者心理上造成额外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韧带重建系统。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新型韧带重建系统,包括连接管和固定装置,所述连接管的外表面设有用于与胫骨内部相连接的外螺纹,所述连接管轴向设有用于韧带通过的韧带通道;
[0009]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部和限位部,所述固定部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的顶部,所述固定部的内表面设有用于韧带固定的第一夹持部,所述固定部内表面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连接部,所述限位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配合的第二夹持部,所述限位
部上设有与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相配合的第二连接部。
[0010]本技术方案中,首先将连接管设置于胫骨内,连接管外表面的外螺纹与胫骨内形成固定连接,需要修复的韧带穿过韧带通道进入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配合使得固定部与限位部形成固定连接,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将韧带夹紧固定,完成韧带修复固定。本技术方案中的连接管设置于胫骨隧道的近端,避免了传统韧带重建手术在骨隧道的远端进行韧带固定带来的“雨刷效应”和“钟摆效应”,且便于二次韧带修复。
[0011]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并且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部为左半环柱,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于所述左半环柱内弧面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左半环柱侧面的滑槽和挡块,所述滑槽的底部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挡块具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半环柱的侧面顶部;
[0012]所述限位部为右半环柱,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于所述右半环柱内弧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滑槽相配合的连接块和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右半环柱的侧面,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
[0013]本技术方案中,韧带固定时,限位部与固定部固定,限位部将韧带压紧于限位部与固定部之间,此时,限位块位于第一限位槽内,第一限位槽限定限位块的径向移动,挡块限定限位块的轴向移动,使得限位部与固定部形成稳定的固定连接,进而保持位于固定部与限位部之间的韧带处于压紧状态。
[0014]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并且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挡块位于所述滑槽轴向开口的上方;
[0015]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设有径向方向的导向槽;
[0016]所述右半环柱底部设有与所述导向槽相配合的导向杆;
[0017]初始状态:所述导向杆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槽内,且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导向槽内的部分与所述导向槽最外端,所述右半环柱底部与所述连接管的顶部相接触,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滑槽内;
[0018]固定状态: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导向槽最内端,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左半环柱上的第一夹持部与所述右半环柱上的第二夹持部相互配合夹紧韧带,所述挡块位于所述限位块的上方。
[0019]本技术方案中,初始状态:限位块位于滑槽内,导向杆位于导向槽内,挡块位于限位块的上方,限位部滑动设置于连接管的顶部,限位滑动连接于连接管与固定部,韧带修复时,首先将初始状态的连接管、固定部与限位部设置于胫骨内,韧带穿过韧带通道与固定部与限位部之间后,推动限位部,导向槽与导向杆的配合限定限位部的移动方向,限位块进入第一限位槽,形成固定状态,第一限位槽限定限位块的径向移动,挡块限定限位块的轴向移动,限位部第一夹持部将韧带压紧于固定部的第二夹持部。
[0020]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并且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轴向开口的上方;
[0021]初始状态: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固定部处于分离状态;
[0022]固定状态:所述限位块经由所述滑槽进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左半环柱上的第一夹持部与所述右半环柱上的第二夹持部相互配合夹紧韧带,所述挡块位于所述限位块
的上方。
[0023]本技术方案中,初始状态,固定部固定设置于连接管的顶部,限位部与固定部处于分离状态,韧带修复时,首先将连接管与固定部设置于胫骨内,待修复的韧带穿过韧带通道,然后继续拉动韧带露出固定部的顶部,此时将限位部上的限位块对准滑槽顶部,限位块沿着滑槽轴向滑动,直到限位部的底部与连接管的顶部相接触,滑动停止,然后径向推动限位部使得限位块进入第一限位槽内,形成固定状态,第一限位槽限定限位块的径向移动,挡块限定限位块的轴向移动,限位部第一夹持部将韧带压紧于固定部的第二夹持部。
[0024]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并且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滑槽底部两侧分别设有向第一限位槽内延伸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块上设有用于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
[0025]本技术方案中,限位块经由滑槽进入第一限位槽内,第一限位槽限定限位块的移动,限位部上的第二夹持部压紧固定部上的第一夹持部,韧带被固定于固定部与限位部之间。
[0026]在上述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韧带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管和固定装置,所述连接管的外表面设有用于与胫骨内部相连接的外螺纹,所述连接管轴向设有用于韧带通过的韧带通道;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部和限位部,所述固定部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的顶部,所述固定部的内表面设有用于韧带固定的第一夹持部,所述固定部内表面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连接部,所述限位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配合的第二夹持部,所述限位部上设有与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相配合的第二连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韧带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左半环柱,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于所述左半环柱内弧面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左半环柱侧面的滑槽和挡块,所述滑槽的底部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挡块具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半环柱的侧面顶部;所述限位部为右半环柱,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于所述右半环柱内弧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滑槽相配合的连接块和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右半环柱的侧面,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韧带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位于所述滑槽轴向开口的上方;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设有径向方向的导向槽;所述右半环柱底部设有与所述导向槽相配合的导向杆;初始状态:所述导向杆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槽内,且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导向槽内的部分与所述导向槽最外端,所述右半环柱底部与所述连接管的顶部相接触,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滑槽内;固定状态: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导向槽最内端,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左半环柱上的第一夹持部与所述右半环柱上的第二夹持部相互配合夹紧韧带,所述挡块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诚功聂茂丹王慧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