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无内支撑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47318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无内支撑施工方法,首先浇筑施工封闭成环的围护桩,围护桩内预埋多层锚索施工用钢套筒,然后破除已施工完成的围护桩的桩头,将桩头钢筋剥离,然后在浇筑施工冠梁时锚入冠梁,围护桩施工完成且冠梁封闭成一圈后,开挖第一层土方,第一层土方开挖至第一道腰梁底部不大于50cm位置处时停止,立即施工第一层锚索以及第一道腰梁,之后重复上述过程依次施工其他层锚索以及其他道腰梁,直至最后一道腰梁施工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冠梁和多道腰梁封闭成环形成合理拱轴线,来抵抗超大圆形深基坑外侧土压力,无需设置内支撑,施工更加方便快捷,施工效率高,有助于缩短工期,且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也较高。性也较高。性也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无内支撑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无内支撑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基坑应用越来越广泛,超大深基坑也比较常见。深基坑主要用作建筑后期的车库、商业、功能用房,解决了诸多现实问题。但是超大深基坑的施工风险极高,施工方法相对复杂,传统的深基坑施工工法中通常采用桩基围护结构+支撑结构形式,基坑风险等级越高,其支撑结构越复杂且保守,采用传统的基坑施工方法来施工超大深基坑时,存在造价高、风险大、工期长等问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针对超大深基坑的全新的施工方法,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施工风险,提供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无内支撑施工方法,利用冠梁和多道腰梁封闭成环形成合理拱轴线,来抵抗超大圆形深基坑外侧土压力,无需设置内支撑,施工效率高,施工过程更加安全。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0005]一种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无内支撑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根据施工资料确定合理拱轴线,计算确定超大圆形深基坑支护参数;步骤2:浇筑施工封闭成环的围护桩,围护桩内预埋多层锚索施工用钢套筒,每层的钢套筒均沿围护桩周向间隔均匀布置;步骤3:破除已施工完成的围护桩的桩头,将桩头钢筋剥离,然后在浇筑施工冠梁时锚入冠梁中,冠梁沿围护桩顶部一圈封闭成环设置;步骤4:开始第一层土方的开挖,第一层土方开挖完成后立即施工第一层锚索以及第一道腰梁;步骤5:第一道腰梁施工完成后,继续依次向下开挖其余层土方,依次施工其余层锚索以及其余道腰梁,直至最后一道腰梁施工完成;步骤6:最后一道腰梁施工完成后,继续向下开挖土方至超大圆形深基坑底部,在距离超大圆形深基坑底部30cm位置时采用人工开挖,保证不得超挖,土方全部开挖完成后,进行基坑槽底验收。
[000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采用盆式中心式方法进行土方的开挖操作,开挖时遵循对称平衡、分区分块的原则,且每层土方开挖深度均不大于2m。
[0007]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第一层土方开挖至第一道腰梁底部不大于50cm位置处时停止,然后进行第一层锚索以及第一道腰梁的施工。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锚索施工时,采用钻进机械在围护桩上第一层钢套筒对应
位置钻孔,然后通过钢套筒安装锚索,接着灌浆封闭,在围护桩外侧张拉锚索,待满足要求后封闭锚固端。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道腰梁沿基坑一周封闭成环设置于围护桩内侧壁上,且第一道腰梁位于围护桩内侧壁的第一层锚索的锚固端处,腰梁的施工方法与冠梁相同,施工过程中不损伤已施工完成的锚索。
[0010]进一步地,所述围护桩为直径1.5m的钻孔混凝土灌注桩。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冠梁截面尺寸为1.8
×
2m。
[0012]进一步地,所述锚索为预应力锚索,直径为15cm。
[0013]进一步地,所述腰梁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腰梁的截面尺寸均为0.5
×
0.8m。
[0014]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施工方法中,针对超大圆形深基坑,通过前期大量的计算,利用基坑合理拱轴线来进行设计,即利用冠梁和多道腰梁封闭成环形成合理拱轴线,来抵抗超大圆形深基坑外侧土压力,无需设置内支撑,施工更加方便快捷,施工效率高,有助于缩短工期,且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也较高,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超大圆形深基坑的局部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超大圆形深基坑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

围护桩;2

冠梁;3

腰梁;4

锚索;5

锚固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1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无内支撑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施工准备;根据施工资料确定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合理拱轴线,利用拱形原理消解超大圆形深基坑四周土压力;然后计算确定超大圆形深基坑支护参数;步骤2:围护桩施工;如图1、2所示,合理选择机械设备,浇筑施工封闭成环的围护桩1,在此过程中,在围护桩1内预埋多层锚索4施工用钢套筒,且每层的钢套筒均沿围护桩1周向间隔均匀布置;本实施例中的围护桩1为直径1.5m的钻孔混凝土灌注桩;步骤3:冠梁施工;首先破除已施工完成的围护桩1的桩头,将桩头钢筋剥离,然后在浇筑施工冠梁2时锚入冠梁2中,如图2所示,冠梁2沿围护桩1顶部一圈封闭成环设置,冠梁2截面尺寸为1.8
×
2m;步骤4:土方开挖;当围护桩1施工完成,且冠梁2封闭成一圈后,开始第一层土方的开挖,采用盆式中心式方法进行土方的开挖操作,开挖时遵循对称平衡、分区分块的原则,且保证每层土方开挖深度均不大于2m;第一层土方开挖至第一道腰梁3底部不大于50cm位置处时停止,立即施
工第一层锚索4以及第一道腰梁3,本实施例中,腰梁3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腰梁3的截面尺寸均为0.5
×
0.8m;第一层锚索4施工时,采用钻进机械在围护桩1上第一层钢套筒对应位置钻孔,然后通过钢套筒安装锚索4,接着灌浆封闭,在围护桩1外侧张拉锚索4,待满足要求后封闭锚固端5;本实施例中,锚索4直径为15cm,所采用的锚索4为预应力锚索结构;第一道腰梁3沿基坑一周封闭成环设置于围护桩1内侧壁上,且第一道腰梁3位于围护桩1内侧壁的第一层锚索4的锚固端5处,腰梁3的施工方法与冠梁2相同,施工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不得损伤已施工完成的锚索4。
[0019]步骤5:第一道腰梁3施工完成后,按照步骤4中的方法,继续依次向下开挖其余层土方,依次施工其余层锚索4以及其余道腰梁3,直至最后一道腰梁3施工完成;步骤6:最后一道腰梁3施工完成后,继续向下开挖土方至超大圆形深基坑底部,其中,距离超大圆形深基坑底部30cm位置时采用人工开挖,保证不得超挖,土方全部开挖完成后,进行基坑槽底验收,验收合格即可开始后续施工操作。
[0020]本专利技术利用冠梁2和多道腰梁3封闭成环形成合理拱轴线,来抵抗超大圆形深基坑外侧土压力,无需设置内支撑,节约了支撑结构的施工费用,能够节约40%左右的成本,整体施工更加方便快捷,施工效率高,工期相比较于原技术能够节约35%以上,且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也较高,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0021]所述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无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根据施工资料确定合理拱轴线,计算确定超大圆形深基坑支护参数;步骤2:浇筑施工封闭成环的围护桩(1),围护桩(1)内预埋多层锚索(4)施工用钢套筒,每层的钢套筒均沿围护桩(1)周向间隔均匀布置;步骤3:破除已施工完成的围护桩(1)的桩头,将桩头钢筋剥离,然后在浇筑施工冠梁(2)时锚入冠梁(2)中,冠梁(2)沿围护桩(1)顶部一圈封闭成环设置;步骤4:开始第一层土方的开挖,第一层土方开挖完成后立即施工第一层锚索(4)以及第一道腰梁(3);步骤5:第一道腰梁(3)施工完成后,继续依次向下开挖其余层土方,依次施工其余层锚索(4)以及其余道腰梁(3),直至最后一道腰梁(3)施工完成;步骤6:最后一道腰梁(3)施工完成后,继续向下开挖土方至超大圆形深基坑底部,在距离超大圆形深基坑底部30cm位置时采用人工开挖,保证不得超挖,土方全部开挖完成后,进行基坑槽底验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无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采用盆式中心式方法进行土方的开挖操作,开挖时遵循对称平衡、分区分块的原则,且每层土方开挖深度均不大于2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超大圆形深基坑的无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第一层土方开挖至第一道腰梁(3)底部不大于50cm位置处时停止,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磊袁堃牟凡郭阗胥浩沈兴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