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6763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包括有外壳管以及套设在外壳管内的螺旋强化传热管,螺旋强化传热管形成管程空间,且螺旋强化传热管具有多条向外凸伸并螺旋环绕在管壁外的螺旋凸叶以使得螺旋强化传热管为多叶螺旋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和逆流传热方式,在制冷剂冷、热流道中产生的离心力有利于产生二次流,使得换热管壁内外侧的制冷剂热边界层变薄,增加流体湍流度,降低传热热阻,较之传统的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其传热效率高。对于相同的换热量,可减少传热面积,从而减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造价,节约成本,具有体积小、安装空间要求相对较小的优点。对较小的优点。对较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尤其涉及一种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冷冻/冷藏车上,安装了满足冷冻和冷藏需求的制冷系统,为了提高冷冻/冷藏车的低温制冷效果和降低能耗,通常,在制冷系统循环中设计了制冷剂热回收环路,同轴套管热交换器是常用的热回收装置。
[0003]目前,常规的同轴套管热交换器由于体积大、换热效果不佳,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一些冷冻/冷藏车厂家正在尝试用板式换热器取代传统的同轴套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具有体积小,单位面积换热量大的特点,但是,由于板式换热器的冷、热两侧流道的换热空间体积相等,不能很好地适应冷、热流道内气、液态制冷剂由于相变引起的体积流量大小变化的需求,因此,也不是冷冻/冷藏车制冷系统的理想热回收装置。
[0004]基于此,如何解决同轴套管热交换器的体积与换热效率的矛盾,在保证较小体积的前提下,提高同轴套管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改善提高同轴套管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能够解决现有的冷冻/冷藏车同轴套管热交换器效率低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包括有外壳管以及套设在所述外壳管内的螺旋强化传热管,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形成管程空间,且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具有多条向外凸伸并螺旋环绕在管壁外的螺旋凸叶以使得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为多叶螺旋管。
[0008]优选的,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的螺旋凸叶为2至5条,多条螺旋凸叶均匀环绕在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的管壁外。
[0009]优选的,所述外壳管和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为单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直管段一、螺旋管段和直管段二。
[0011]优选的,所述直管段一的端口为制冷剂一入口,所述直管段二的端口为制冷剂一出口。
[0012]优选的,所述外壳管在靠近制冷剂一入口的端口侧壁处设置有制冷剂二出口;所述外壳管在靠近制冷剂一出口的端口侧壁处设置有制冷剂二入口。
[0013]优选的,所述外壳管在靠近制冷剂一入口的端口通过渐扩段与直管段一的端口密封连接;所述外壳管在靠近制冷剂一出口的端口通过渐缩段与直管段二的端口密封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制冷剂二出口、外壳管、螺旋强化传热管和制冷剂二入口均采用可焊接的铜材质制成。
[0015]优选的,所述制冷剂二出口、制冷剂二入口和外壳管构成壳程空间。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螺旋强化传热管,采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和逆流传热方式,在制冷剂冷、热流道中产生的离心力有利于产生二次流,使得换热管壁内外侧的制冷剂热边界层变薄,增加流体湍流度,降低传热热阻,较之传统的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其传热效率高,对于相同的换热量,可减少传热面积,从而减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造价,节约成本;采用螺旋强化传热管作为高效换热管,具有体积小、安装空间要求相对较小,有利于减少冷冻/冷藏车用制冷系统的体积,特别适合于安装空间紧张的冷冻/冷藏车用制冷系统。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8]图1是本技术装置的主视平面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0]其中,图中所示标记为:1

制冷剂一入口,2

制冷剂二出口,3

外壳管,301

壳程空间,4

螺旋强化传热管,401

直管段一,402

螺旋管段,403

直管段二,404

管程空间,5

制冷剂二入口,6

制冷剂一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现有技术的同轴套管热交换器,由于体积大、换热效果不佳,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0025]申请人提供一种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通过设置螺旋强化传热管,采用螺旋强化传热管替代传统的波纹换热管,能有效提高换热效率,降低流动阻力,从而达到体积小、重量轻、换热效果好的目的,是冷冻/冷藏车用传统同轴套管热交
换器的更新换代产品,能避免传统同轴套管热交换器被板式换热器取代的危机。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主要包括有外壳管3以及套设在外壳管3内的螺旋强化传热管4,螺旋强化传热管4形成管程空间404,且螺旋强化传热管4具有多条向外凸伸并螺旋环绕在管壁外的螺旋凸叶以使得螺旋强化传热管4为多叶螺旋管。
[0027]实施时,采用螺旋强化传热管4和逆流传热方式,在制冷剂冷、热流道中产生的离心力有利于产生二次流,使得换热管壁内外侧的制冷剂热边界层变薄,增加流体湍流度,降低传热热阻,较之传统的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其传热效率高。对于相同的换热量,可减少传热面积,从而减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造价,节约成本。采用螺旋强化传热管4作为高效换热管,具有体积小、安装空间要求相对较小,有利于减少冷冻/冷藏车用制冷系统的体积,特别适合于安装空间紧张的冷冻/冷藏车用制冷系统。
[0028]螺旋强化传热管4管内的传热性能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换热管的扭曲引起了换热管管内二次流,二次流的出现带来了合速度分布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流动截面的温度分布。螺旋强化传热管4相对于光管或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外壳管(3)以及套设在所述外壳管(3)内的螺旋强化传热管(4),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4)形成管程空间(404),且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4)具有多条向外凸伸并螺旋环绕在管壁外的螺旋凸叶以使得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4)为多叶螺旋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4)的螺旋凸叶为2至5条,多条螺旋凸叶均匀环绕在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4)的管壁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管(3)和螺旋强化传热管(4)同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强化传热管(4)为单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直管段一(401)、螺旋管段(402)和直管段二(40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冻/冷藏车用螺旋强化传热管同轴套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段一(401)的端口为制冷剂一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应德农雅善刘世杰朱冬生喻继江罗祥文叶美冰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