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6732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包括诱捕筒,所述诱捕筒正面、背面和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诱捕口,所述诱捕口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引导板,所述诱捕筒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防逃逸机构,所述防逃逸机构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顶盖,所述顶盖的下方活动安装有收集盒。该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通过设置防逃逸机构,连接架的位置将会下降,连接架的位置下降之后将会把连接筒的瓶颈处堵塞,诱捕筒将会被封闭,处于收集盒内部的害虫将无法逃出诱捕筒,工作人员对收集盒内部的害虫清理之后,支撑弹簧失去下压的重力复位,诱捕筒便可以正常工作继续进行害虫诱捕,有效的防止了诱捕之后害虫逃逸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害虫诱捕的效率。提高了害虫诱捕的效率。提高了害虫诱捕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防虫
,具体为一种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和花卉等园艺作物。
[0003]农业种植过程中虫害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会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来抑制虫害,但是喷洒农业可能影响到一些作为的正常生产,且不符合绿色健康标准,因此虫害诱捕装置也受到了大力的推广,而现有的诱捕装置结构简单,被诱捕的害虫容易逃逸,使得诱捕的效果降低,难以达到精良的害虫防治效果,故而提出一种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具备防止害虫逃逸和提高害虫防治效果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诱捕装置结构简单,被诱捕的害虫容易逃逸,使得诱捕的效果降低,难以达到精良的害虫防治效果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包括诱捕筒,所述诱捕筒正面、背面和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诱捕口,所述诱捕口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引导板,所述诱捕筒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防逃逸机构,所述防逃逸机构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顶盖,所述顶盖的下方活动安装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外表面的上方开设有滑槽,所述顶盖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块,所述顶盖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收集盒的外表面且位于两个滑槽的上方均开设有插槽;
[0006]所述防逃逸机构包括连接筒,所述诱捕筒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筒,所述诱捕筒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活动安装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灯头,所述灯头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网罩,所述诱捕筒的内顶壁与连接架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弹簧所述灯头的底部电连接有诱捕灯管,所述灯头的底部且位于诱捕灯管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诱捕液涂抹架。
[0007]进一步,所述连接筒的顶部贯穿诱捕筒并延伸至诱捕筒的内部,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延伸至连接筒的内部。
[0008]进一步,所述连接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与支撑架相适配的插杆,且插杆的顶端插接于支撑架的内部。
[0009]进一步,所述灯头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蓄电池,且蓄电池的输出端与诱捕灯管的输入端电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网罩活动安装于连接筒的内部,所述网罩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处于收
集盒内部的收集板。
[0011]进一步,所述收集盒的顶端插接于顶盖的内部,所述限位块滑动安装于滑槽的内部。
[0012]进一步,所述插槽的宽度不小于限位块的宽度,所述收集盒通过限位块卡接于顶盖的下方。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该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通过设置防逃逸机构,在进行害虫诱捕的时候,将诱捕筒悬挂在果树或者作物旁边,通过诱捕灯管发出的灯光和诱捕液涂抹架上涂抹的含糖诱捕液来对害虫进行吸引,害虫进入到诱捕筒之后将会落在网罩的外表面,当诱捕的害虫数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网罩的重量也会逐步提升,此时支撑弹簧将会受力被拉伸,连接架的位置将会下降,连接架的位置下降之后将会把连接筒的瓶颈处堵塞,诱捕筒将会被封闭,处于收集盒内部的害虫将无法逃出诱捕筒,工作人员对收集盒内部的害虫清理之后,支撑弹簧失去下压的重力复位,诱捕筒便可以正常工作继续进行害虫诱捕,有效的防止了诱捕之后害虫逃逸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害虫诱捕的效率。
[0015]2、该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通过设置限位块,在对收集盒内部的害虫进行清理的时候,只需要将手放置于两个支撑块处,转动收集盒,使得限位块在滑槽的内部移动,当限位块移动至插槽处的时候,便可以将收集盒向下拿下,限位块在插槽的内部向下移动,从而脱离滑槽的限位将收集盒从顶盖的底部拆卸,对收集盒内部的害虫进行清理,使用者可以快速对诱捕装置进行清理,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正视剖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图2中B处结构放大图;
[0020]图5为本技术收集盒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诱捕筒、2诱捕口、3引导板、4防逃逸机构、401连接筒、402支撑架、403连接架、404灯头、405网罩、406支撑弹簧、407诱捕灯管、408诱捕液涂抹架、5顶盖、6收集盒、7滑槽、8支撑块、9限位块、10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5,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包括诱捕筒1,诱捕筒1正面、背面和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诱捕口2,诱捕口2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引导板3,诱捕筒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防逃逸机构4,防逃逸机构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顶盖5,顶盖5的下方活动安装有收集盒6,收集盒6外表面的上方开设有滑槽7,顶盖5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块8,
顶盖5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块9,收集盒6的外表面且位于两个滑槽7的上方均开设有插槽10;
[0024]防逃逸机构4包括连接筒401,诱捕筒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筒401,诱捕筒1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支撑架402,支撑架402的底部活动安装有连接架403,连接架40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灯头404,灯头40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网罩405,诱捕筒1的内顶壁与连接架403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弹簧406灯头404的底部电连接有诱捕灯管407,灯头404的底部且位于诱捕灯管407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诱捕液涂抹架408。
[0025]在实施时,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0026]1)先将诱捕筒1悬挂在果树或者作物旁边,通过诱捕灯管407发出的灯光和诱捕液涂抹架408上涂抹的含糖诱捕液来对害虫进行吸引;
[0027]2)然后害虫进入到诱捕筒1之后将会落在网罩405的外表面,当诱捕的害虫数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网罩405的重量也会逐步提升;
[0028]3)再支撑弹簧406将会受力被拉伸,连接架403的位置将会下降,连接架403的位置下降之后将会把连接筒401的瓶颈处堵塞,诱捕筒1将会被封闭;
[0029]4)最后工作人员对收集盒6内部的害虫清理之后,支撑弹簧406失去下压的重力复位,诱捕筒1便可以正常工作继续进行害虫诱捕。
[0030]综上所述,该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通过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通道落虫防逃逸结构,包括诱捕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筒(1)正面、背面和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诱捕口(2),所述诱捕口(2)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引导板(3),所述诱捕筒(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防逃逸机构(4),所述防逃逸机构(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顶盖(5),所述顶盖(5)的下方活动安装有收集盒(6),所述收集盒(6)外表面的上方开设有滑槽(7),所述顶盖(5)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块(8),所述顶盖(5)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块(9),所述收集盒(6)的外表面且位于两个滑槽(7)的上方均开设有插槽(10);所述防逃逸机构(4)包括连接筒(401),所述诱捕筒(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筒(401),所述诱捕筒(1)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支撑架(402),所述支撑架(402)的底部活动安装有连接架(403),所述连接架(40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灯头(404),所述灯头(40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网罩(405),所述诱捕筒(1)的内顶壁与连接架(403)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弹簧(406),所述灯头(404)的底部电连接有诱捕灯管(407),所述灯头(404)的底部且位于诱捕灯管(407)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诱捕液涂抹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顺潘祥艳曾松夏芳李伟陈全惠吴祝席禹陈建康秦凯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沐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