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6539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38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固定部、活动部、驱动组件、电路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电路组件用以电性连接一外部电路。固定部包括对应电路组件的一对应结构。固定部包括对应电路组件的一对应结构。固定部包括对应电路组件的一对应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通过设置于电子装置上的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使用者可以操作电子装置来拍摄图像。当使用者使用电子装置时,可能产生晃动、震动,使得所拍摄的图像产生模糊。因此,需要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0004]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固定部、活动部、驱动组件、电路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电路组件用以电性连接一外部电路。固定部包括对应电路组件的一对应结构。
[0005]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弹性元件。活动部经由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固定部。弹性元件具有与一主轴垂直的一板状结构。弹性元件电性连接驱动组件以及电路组件。驱动组件包括一线圈,且弹性元件电性连接驱动组件的线圈。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还包括一外框、一底座、一框架。外框具有一顶壁以及一侧壁。顶壁具有板状结构且与一主轴垂直。底座与外框形成一容纳空间,以容纳活动部。框架固定地连接底座。框架位于容纳空间。外框具有金属材料。底座具有塑胶材料。框架具有塑胶材料。在主轴上,顶壁与框架的一最短距离小于侧壁与底座对应侧壁的部分的一最短距离。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粘着元件。框架经由第一粘着元件固定地连接外框。第一粘着元件直接接触外框、框架、底座。外框包括面朝框架且与主轴垂直的一第一外框表面。框架包括面朝顶壁且与主轴垂直的一第一框架表面以及面朝底座且与主轴垂直的一第二框架表面。底座具有面朝框架且与主轴垂直的一第一底座表面。沿着主轴观察,第一外框表面、第一框架表面、第二框架表面以及第一底座表面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外框表面与第一框架表面之间形成有一空间,且第二框架表面与第一底座表面之间形成有一凹槽,且第一粘着元件设置于空间以及凹槽。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应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开口,用以容纳电路组件的一第一电路元件。第一开口固定地设置于底座。第一开口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三表面、一第四表面、一固定结构。第一表面面朝第一电路元件。第二表面面朝第一电路元件,且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面朝相反方向。第三表面面朝第一电路元件。第四表面面朝第一电路元件。第四表面与第三表面面朝相反方向且与第一表面不平行,第四表面与第三表面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最短距离。固定结构用以固定第一电路元件并固定地设置于第
一表面。固定结构由第一表面突出并直接接触第一电路元件。固定结构与第二表面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最短距离。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与第二表面的最短距离小于第四表面与第三表面的最短距离。沿着垂直主轴的一第一轴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显露于第一开口。在第一轴上,第一表面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二表面的最大尺寸。固定结构具有沿着第一轴延伸的长条形结构。沿着主轴观察时,固定结构突出第二表面。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粘着元件。外框经由第二粘着元件固定地连接底座。底座包括一粘着元件容纳部。外框还包括一突出部、一粘着元件容纳部、一显露部。突出部由侧壁沿着主轴延伸。粘着元件容纳部对应第二粘着元件。第二粘着元件至少部分容纳于外框的粘着元件容纳部以及底座的粘着元件容纳部。显露部具有开口结构,底座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一电路元件显露于显露部。沿着主轴观察时,显露部位于具有多边形结构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第一角落。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还包括一遮光结构,用以遮蔽一杂散光进入容纳空间。沿着主轴观察时,遮光结构位于第一角落,且遮光结构显露于显露部。遮光结构由底座的一第二底座表面突出,第二底座表面与主轴平行。遮光结构具有一第三底座表面,第三底座表面与主轴垂直。沿着主轴观察时,外框的侧壁与第三底座表面至少部分重叠。侧壁未接触第三底座表面。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突出部还包括一第三外框表面,第三外框表面与主轴垂直。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三外框表面与底座至少部分重叠。底座还包括一定位部,用以定位一外部模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固定地连接外部模块。定位部具有沿着主轴延伸的多个突起。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三粘着元件。第一电路元件经由第三粘着元件固定地连接底座。第三粘着元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并显露于显露部,且第三粘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一表面、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固定结构、第一电路元件。
[0014]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公开的固定结构可与电路组件达成紧密配合或干涉配合,故可有效定位并固定电路组件,降低电路组件松动的可能性。因此,可提升稳定度。另外,为了配合安装电路组件,底座可包括相应的遮光结构,以遮蔽一杂散光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内部。因此,可提升成像的品质。
附图说明
[0015]为让本公开的特征或优点能更明显易懂,特举出一些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应注意的是,各种特征并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事实上,可能任意地放大或缩小各种特征的尺寸,并可能示意性地绘制。
[0016]图1是电子装置、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0017]图2是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0018]图3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0019]图4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0020]图5是外框、框架、底座的示意图。
[0021]图6是外框、框架、底座的俯视图。
[0022]图7是外框、框架、底座的侧视图。
[0023]图8是外框、框架、底座上下颠倒的示意图。
[0024]图9是省略外框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0025]图10是承载座的立体图。
[0026]图11以及图12是底座不同视角的立体图。
[0027]图13以及图14是底座不同视角的部分放大图。
[0028]图15以及图16是底座以及电路组件的立体图,其中视角分别与图11以及图12相同。
[0029]图17以及图18是底座以及电路组件的部分放大图,其中视角分别与图13以及图14相同。
[0030]附图标记如下:
[0031]1:电子装置
[0032]10:光学元件
[0033]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034]110:外框
[0035]110S1:第一外框表面
[0036]110S2:第二外框表面
[0037]110S3:第三外框表面
[0038]111:顶壁
[0039]112:侧壁
[0040]113:突出部
[0041]114:粘着元件容纳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且该活动部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以及一电路组件,用以电性连接一外部电路;其中该固定部包括对应该电路组件的一对应结构,且该对应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开口,该电路组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该第一开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弹性元件,该活动部经由该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该固定部,其中该弹性元件具有与一主轴垂直的一板状结构,其中该弹性元件电性连接该驱动组件以及该电路组件,其中该驱动组件包括一线圈,且该弹性元件电性连接该驱动组件的该线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还包括:一外框,具有一顶壁以及一侧壁,该顶壁具有板状结构且与一主轴垂直;一底座,与该外框形成一容纳空间,以容纳该活动部;以及一框架,固定地连接该底座,其中该框架位于该容纳空间;其中该外框具有金属材料,该底座具有塑胶材料,该框架具有塑胶材料;其中在该主轴上,该顶壁与该框架的一最短距离小于该侧壁与该底座对应该侧壁的部分的一最短距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粘着元件,其中该框架经由该第一粘着元件固定地连接该外框,该第一粘着元件直接接触该外框、该框架、该底座;其中该外框包括面朝该框架且与该主轴垂直的一第一外框表面;其中该框架包括面朝该顶壁且与该主轴垂直的一第一框架表面以及面朝该底座且与该主轴垂直的一第二框架表面;其中该底座具有面朝该框架且与该主轴垂直的一第一底座表面;其中沿着该主轴观察,该第一外框表面、该第一框架表面、该第二框架表面以及该第一底座表面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该第一外框表面与该第一框架表面之间形成有一空间,且该第二框架表面与该第一底座表面之间形成有一凹槽,且该第一粘着元件设置于该空间以及该凹槽。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开口用以容纳该电路组件的一第一电路元件,该第一开口固定地设置于该底座,该第一开口包括:一第一表面,面朝该第一电路元件;一第二表面,面朝该第一电路元件,且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面朝相反方向;一第三表面,面朝该第一电路元件;一第四表面,面朝该第一电路元件,其中该第四表面与该第三表面面朝相反方向且与该第一表面不平行,该第四表面与该第三表面的一最短距离大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的一最短距离;以及一固定结构,用以固定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守宸谢伊辑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