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6466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若干标准舱、连接节点舱、连接走道舱、过渡舱、设备舱、集污舱、大跨度空间模块单元,各模块单元能够进行平面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自由组拼和功能任意拓展;标准舱用于多种功能场景需求;连接节点舱与连接走道舱用于标准舱之间、标准舱与过渡舱之间、标准舱与大跨度空间之间的空间连通和人员交通;过渡舱用于建筑群室内外压力过渡和人员进出;设备舱内设有智能增压补氧系统;集污舱用于收集和处理建筑群内污废物;大跨度空间用于满足多人群大型会议、大型集会、体育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满足更大空间规模、更高增压能力、更多人居功能、更加低成本运行的设计需求。计需求。计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


[0001]本技术涉及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

技术介绍

[0002]高海拔地区常年低温严寒、空气稀薄、低大气压力和氧分量,地理气候环境恶劣,平原地区人群进入高海拔地区旅居或经济社会建设,大多都会出现心率加快、头昏头胀、体能下降、人体脱水等高原反应,危害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严重时甚至对人体生理机能造成损伤。增压补氧是被证实能够有效解决人员高原反应的有效手段。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增压补氧技术产品空间有限,仅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原反应,无法满足多人群长期生活、居住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该建筑群为更大空间规模、更高增压能力、更多人居功能、更加低成本运行的高海拔增压补氧建筑群,实现建筑群能源自给,满足多人群长期生活、居住,彻底解决高原反应的问题。
[0004]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所述建筑群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若干标准舱、连接节点舱、连接走道舱、过渡舱、设备舱、集污舱、大跨度空间模块单元,各模块单元能够根据场地规模、功能需求和使用人员数量,进行平面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自由组拼和功能任意拓展,形成单层、双层以及多层的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建筑群空间布局;
[0006]所述标准舱用于居住、办公、会议、运动、医疗多种功能场景需求;所述连接节点舱与连接走道舱用于标准舱之间、标准舱与过渡舱之间、标准舱与大跨度空间之间的空间连通和人员交通;所述过渡舱用于建筑群室内外压力过渡和人员进出;所述设备舱内设有智能增压补氧系统,所述智能增压补氧系统用于控制建筑群自动增压、自动减压和自动稳压,并调节建筑群内关键人居环境指标至平原相当水平;所述集污舱用于收集和处理建筑群内污废物;所述大跨度空间用于满足多人群大型会议、大型集会、体育运动。
[0007]上述方案中,所述标准舱、连接节点舱、连接走道舱和过渡舱采用金属板材

骨架焊接加工成型或者玻璃钢整体浇筑成型工艺;结构形式为方形或者筒仓形。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标准舱包括由耐低温金属板和耐低温型金属骨架焊接构成的舱体,所述舱体用于承受5

100KPa内压;所述舱体整体喷涂有用于舱体保温的不燃保温材料,舱体金属板

骨架之间嵌入保温棉材料;所述舱体侧面和顶面开设若干承压气密窗,舱体与相邻模块单元连接侧的端板处安装有标准法兰,舱体底部安装有用于支撑舱体的若干可调节高度支腿。
[0009]上述方案中,所述过渡舱除具有标准舱特征以外,还包括用于建筑群室外压力过
渡和人员进出的承压气密门,所述承压气密门分为内门和外门,内门用于连接和连通建筑群室内,外门用于连接和连通建筑群室外;所述承压气密门包括门框、门板、铰链装置和密封锁具,所述门框与门板之间通过铰链装置连接,所述密封锁具包括安装于门框上的锁槽和安装于门板上的密封锁,所述门板位于门框的内侧,所述承压气密门向舱体内侧开启;所述门板外表面设有密封条槽口,所述密封条槽口内设有密封条;所述密封锁包括锁芯和油封,所述锁芯贯穿门板,所述门板内表面与锁芯连接处设有油封槽,所述油封套在锁芯上并位于油封槽内。
[0010]上述方案中,所述过渡舱内置多级自动增压减压程序,满足不同体质人群对于不同增减压速率需求;过渡舱设置按键式增压减压按键,用于简易直观地进行增减压;过渡舱设置按键式增减压暂停按键,增减压过程人体不适时可暂停增减压;过渡舱内门走道侧和门室外侧的顶部设置有若干多声音提示器和LED显示屏,通过声光综合手段指引使用人员进出过渡舱;过渡舱外门采用电子门禁授权机制。
[0011]上述方案中,连接走道舱和连接节点舱具有标准舱特征以外,其通道数进行模块化设计,通过封板可分别快速切换为两通、三通、四通走道和两通、三通、四通节点,实现多向连接。
[0012]上述方案中,所述承压气密窗包括承压窗框、充气内压玻璃、法兰压条、密封圈和连接件;所述法兰压条安装于承压窗框的内侧,所述充气内压玻璃安装于法兰压条与承压窗框之间,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充气内压玻璃外侧面与承压窗框之间;所述法兰压条与承压窗框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从而将充气内压玻璃与密封圈夹紧;所述充气内压玻璃包括两片间隔设置的平板玻璃以及填充于两片平板玻璃中间的高压气体,所述高压气体的气压高于室内气压5

100kPa。
[0013]上述方案中,在平面方向,相邻模块单元之间通过标准法兰和柔性气密连接相连;所述标准法兰安装于模块单元上,标准法兰之间通过柔性气密连接相连;所述柔性气密连接包括柔性气密布、对称安装于所述柔性气密布两侧的柔性标准法兰、密封圈;所述柔性标准法兰包括法兰盘、C字型翻边结构和压条;所述法兰盘用于连接标准法兰,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法兰盘与标准法兰的密封面;所述C字型翻边结构和压条用于固定所述柔性气密布,其中,C字型翻边结构的下边延伸至与所述法兰盘连接,C字型翻边结构的上边表面与压条之间铺设部分所述柔性气密布,且压条与C字型翻边结构的上边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柔性标准法兰的法兰盘与标准法兰采用相互适配的内法兰形式。
[0014]上述方案中,在立面方向,通过单向脚柱和连接楔块连接上下两层模块单元的型钢立柱,以实现多层空间的固定与组合;所述单向脚柱包括脚柱调整杆和套装于脚柱调整杆上的脚柱限位器,单向脚柱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楔块与上下两层模块单元的型钢立柱连接,所述连接楔块嵌入型钢立柱内,脚柱调整杆的上下两端分别穿过连接楔块后通过所述脚柱限位器固定位置;最下层模块单元通过万向脚杯与地面连接,所述万向脚杯包括万向调节支撑盘、万向支撑盘固定器、地脚调整杆、调整杆限位器;所述地脚调整杆的下端通过球阀与万向调节支撑盘连接,地脚调整杆的上端通过连接楔块与模块单元的型钢立柱连接,所述连接楔块嵌入型钢立柱内,地脚调整杆的上端螺栓连接楔块后通过所述调整杆限位器固定位置;所述万向支撑盘固定器穿过地脚调整杆禁锢其下端球体,并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万向调节支撑盘上,实现万向调节支撑盘大角度连续调节功能,从高度、角度两个
层面满足复杂地形服役条件。
[0015]上述方案中,所述大跨度空间包括外部结构、中间结构、内部结构和支撑结构;所述外部结构是通过环绕所述中间结构的多个环状承力构件沿各自的轴向阵列而形成的自平衡结构体系,为主受力结构;所述中间结构固定安装于外部结构内,中间结构通过若干中间结构单元装配而成,为大空间的保温围护结构,并传递高内部压力;所述内部结构贴靠于中间结构内,确保大空间的高气密性;内部结构采用气密性高的整张气膜式结构,大空间未加压时,内部结构能够与中间结构脱开,大空间加压后,压力使内部结构紧贴中间结构;所述外部结构整体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上,外部结构不与地面接触,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群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若干标准舱、连接节点舱、连接走道舱、过渡舱、设备舱、集污舱、大跨度空间模块单元,各模块单元能够进行平面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自由组拼和功能任意拓展,形成单层、双层以及多层建筑群;在平面方向,相邻模块单元之间通过标准法兰和柔性气密连接相连;在竖直方向,通过单向脚柱和连接楔块连接上下两层模块单元的型钢立柱,以实现多层空间的固定与组合;所述标准舱用于居住、办公、会议、运动、医疗多种功能场景需求;所述连接节点舱与连接走道舱用于标准舱之间、标准舱与过渡舱之间、标准舱与大跨度空间之间的空间连通和人员交通;所述过渡舱用于建筑群室内外压力过渡和人员进出;所述设备舱内设有智能增压补氧系统,所述智能增压补氧系统用于控制建筑群自动增压、自动减压和自动稳压,并调节建筑群内关键人居环境指标至平原相当水平;所述集污舱用于收集和处理建筑群内污废物;所述大跨度空间用于满足多人群大型会议、大型集会、体育运动;所述标准舱、连接节点舱、连接走道舱和过渡舱采用金属板材

骨架焊接加工成型或者玻璃钢整体浇筑成型工艺;结构形式为方形或者筒仓形;所述标准舱包括由耐低温金属板和耐低温型金属骨架焊接构成的舱体,所述舱体用于承受5

100KPa内压;所述舱体整体喷涂有用于舱体保温的不燃保温材料,舱体金属板

骨架之间嵌入保温棉材料;所述舱体侧面和顶面开设若干承压气密窗,舱体与相邻模块单元连接侧的端板处安装有标准法兰,舱体底部安装有用于支撑舱体的若干可调节高度支腿;所述连接节点舱和连接走道舱具有标准舱特征以外,其通道数进行模块化设计,通过封板可分别快速切换为两通、三通、四通走道和两通、三通、四通节点,实现多向连接;所述过渡舱除具有标准舱特征以外,还包括用于建筑群室外压力过渡和人员进出的承压气密门;所述大跨度空间包括外部结构、中间结构、内部结构和支撑结构;所述外部结构是通过环绕所述中间结构的多个环状承力构件沿各自的轴向阵列而形成的自平衡结构体系,为主受力结构;所述中间结构固定安装于外部结构内,中间结构通过若干中间结构单元装配而成,为大空间的保温围护结构,并传递高内部压力;所述内部结构贴靠于中间结构内,确保大空间的高气密性;内部结构采用气密性高的整张气膜式结构,大空间未加压时,内部结构能够与中间结构脱开,大空间加压后,压力使内部结构紧贴中间结构;所述外部结构整体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上,外部结构不与地面接触,所述支撑结构安装于地面,支撑结构可调节高度自适应场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气密门分为内门和外门,内门用于连接和连通建筑群室内,外门用于连接和连通建筑群室外;所述承压气密门包括门框、门板、铰链装置和密封锁具,所述门框与门板之间通过铰链装置连接,所述密封锁具包括安装于门框上的锁槽和安装于门板上的密封锁,所述门板位于门框的内侧,所述承压气密门向舱体内侧开启;所述门板外表面设有密封条槽口,所述密封条槽口内设有密封条;所述密封锁包括锁芯和油封,所述锁芯贯穿门板,所述门板内表面与锁芯连接处设有油封槽,所述油封套在锁芯上并位于油封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舱内置多级自动增压减压程序,满足不同体质人群对于不同增减压速率需求;过渡舱设
置按键式增压减压按键,用于简易直观地进行增减压;过渡舱设置按键式增减压暂停按键,增减压过程人体不适时可暂停增减压;过渡舱内门走道侧和门室外侧的顶部设置有若干多声音提示器和LED显示屏,通过声光综合手段指引使用人员进出过渡舱;过渡舱外门采用电子门禁授权机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气密窗包括承压窗框、充气内压玻璃、法兰压条、密封圈和连接件;所述法兰压条安装于承压窗框的内侧,所述充气内压玻璃安装于法兰压条与承压窗框之间,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充气内压玻璃外侧面与承压窗框之间;所述法兰压条与承压窗框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从而将充气内压玻璃与密封圈夹紧;所述充气内压玻璃包括两片间隔设置的平板玻璃以及填充于两片平板玻璃中间的高压气体,所述高压气体的气压高于室内气压5

100kPa。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法兰安装于模块单元上,标准法兰之间通过柔性气密连接相连;所述柔性气密连接包括柔性气密布、对称安装于所述柔性气密布两侧的柔性标准法兰、密封圈;所述柔性标准法兰包括法兰盘、C字型翻边结构和压条;所述法兰盘用于连接标准法兰,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法兰盘与标准法兰的密封面;所述C字型翻边结构和压条用于固定所述柔性气密布,其中,C字型翻边结构的下边延伸至与所述法兰盘连接,C字型翻边结构的上边表面与压条之间铺设部分所述柔性气密布,且压条与C字型翻边结构的上边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柔性标准法兰的法兰盘与标准法兰采用相互适配的内法兰形式。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地区增压补氧模块化人居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脚柱包括脚柱调整杆和套装于脚柱调整杆上的脚柱限位器,单向脚柱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楔块与上下两层模块单元的型钢立柱连接,所述连接楔块嵌入型钢立柱内,所述脚柱调整杆的上下两端分别穿过连接楔块后通过所述脚柱限位器固定位置;最下层模块单元通过万向脚杯与地面连接,所述万向脚杯包括万向调节支撑盘、万向支撑盘固定器、地脚调整杆、调整杆限位器;所述地脚调整杆的下端通过球阀与万向调节支撑盘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琨王辉王开强陈波周继云刘志茂夏劲松刘卫军卢登龙安叶智武黄大凡闵恒董斌李成张进利付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