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锚杆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5971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7: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锚杆支护结构,解决了在软岩隧道锚杆支护过程,支护力不足,导致岩体不稳定,以及岩体湿度过高导致锚杆和岩体出现不稳定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隧道本体,隧道本体内开设有若干组锚杆固定孔,同组锚杆固定孔等间距分布,锚杆固定孔内均置有固定锚杆,固定锚杆为中空结构,固定锚杆置于锚杆固定孔一端连接有锚杆头,隧道本体内固定连接有置于锚杆固定孔正下方的支护架,支护架上开设有若干和锚杆固定孔相配合的封堵孔,封堵孔内同轴置有和隧道本体固定连接的支护圆板,支护圆板内可拆卸连接有螺纹板,螺纹板和固定锚杆螺纹连接。支撑环套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回形通气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精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实用性。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锚杆支护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锚杆支护设备
,具体是一种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锚杆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锚杆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支护手段,广泛应用于岩土、边坡深基础等地面工程及矿场、隧洞等地下工程。工程中锚杆设置关键内容主要包括锚杆侧阻力分布模式及极限抗拔力,其中锚固体侧阻力分布形式直接决定了锚杆锚固段长短或锚杆极限抗拔力,而极限抗拔力大小则决定了锚杆布置及数量。但是现有的锚杆支护装置结构简单,杆体与砂浆间的握裹力性能差,不利于增加稳固度。尤其对于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由于地质的松软,土质层比较容易出现应力变形,导致整个结构和隧道锚杆固定的不稳定性增强,因此对隧道锚杆的支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0003]但是,目前在对软岩隧道锚杆的支护过程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现在的锚杆和岩层孔洞之间的阻力较小,不便于对锚杆进行支护,同时支护过程不能对隧道内部的应力进行缓冲,不能防止岩层发生形变,不能有效对岩层进行支护,避免锚杆发生不稳定脱落和岩体崩塌;2、由于软岩的特性,锚杆周围的岩体在含水量变大的同时会发生形变,导致结构的不稳定性,现有的支护结构不能对锚杆周围的岩体进行疏通排水处理。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锚杆支护结构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锚杆支护结构,有效的解决了在软岩隧道锚杆支护过程,支护力不足,导致岩体不稳定,以及岩体湿度过高导致锚杆和岩体出现不稳定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包括隧道本体,所述的隧道本体内开设有若干组锚杆固定孔,同组所述的锚杆固定孔等间距分布,所述的锚杆固定孔内均置有固定锚杆,所述的所述的固定锚杆为中空结构,所述的固定锚杆置于所述的锚杆固定孔一端连接有锚杆头;所述的隧道本体内固定连接有置于所述的锚杆固定孔正下方的支护架,所述的支护架上开设有若干和所述的锚杆固定孔相配合的封堵孔,所述的封堵孔内同轴置有和所述的隧道本体固定连接的支护圆板,所述的支护圆板内可拆卸连接有螺纹板,所述的螺纹板和所述的固定锚杆螺纹连接;所述的支护架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的隧道本体上。
[0007]优选的,所述的支护架和所述的隧道本体相贴合一侧开设有滑动轨道,所述的滑动轨道内滑动连接有升降支板,所述的升降支板上开设有和所述的封堵孔相配合的升降套,所述的升降支板和所述的滑动轨道通过强力弹簧相连。
[0008]优选的,所述的升降支板和所述的滑动轨道之间置有和所述的升降支板固定连接
的密封环套,所述的滑动轨道内充满液压油,所述的滑动轨道下端两侧开设有若干通油孔,所述的支护架下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仓,所述的液压仓和所述的通油孔相连通,所述的液压仓内上下滑动连接有滑动活塞板,所述的滑动活塞板上端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所述的液压伸缩杆上端和所述的液压仓上端相连。
[0009]优选的, 所述的升降支板靠近所述的隧道本体一侧开设有前后对称分布的两个导流沟槽,所述的导流沟槽内靠近所述的隧道本体一侧固定连接有隔土网片。
[0010]优选的,所述的锚杆固定孔四周开设有若干导流孔,所述的导流孔内固定连接有导流杆,所述的导流杆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所述的导流杆内部同轴固定连接有导流棉条,所述的导流棉条下端置于所述的导流沟槽内部,所述的导流沟槽内铺设有导流海绵。
[0011]优选的,所述的升降支架下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蓄水仓,所述的蓄水仓和所述的导流沟槽相连通,所述的蓄水仓和外界的抽水装置相连。
[0012]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手套生产烘干装置进行改进,通过增设支撑架、滑动支撑板、收纳孔、支撑环套、供气环、限位气囊环和通气孔有效的解决了对手套的固定以及烘干的问题;通过设置上通管、伸缩气管和喷气孔以及回形通气管有效的解决了对手套内部进行烘干处理的问题;通过设置导流管、导流孔有效地解决了对余热空气进行循环利用以及余热回收的问题;通过设置进气套、过滤环套、除湿棉有效地避免了回收后的气流中水分的循环的问题;且结构简洁稳定,具有极高的普适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立体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锚杆和导流杆立体示意图。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锚杆和导流杆安装示意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支撑板及其连接件示意图。
[0018]图6为本专利技术支撑板立体示意图。
[0019]图7为本专利技术液压仓以及连接件剖视示意图。
[0020]图8为本专利技术滑动轨道示意图。
[0021]图9位本专利技术导流杆及其内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9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0023]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
[0024]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为一种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锚杆支护结构,包括隧道本体1,所述的隧道本体1为后续结构提供固定支撑基础,所述的隧道本体1内开设有若干组锚杆固定孔2,通过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实现对所述的锚杆的安装,同组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等间距分布,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内均置有固定锚杆3,所述的固定锚杆3置于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一端连接有锚杆头4,所述的固定锚杆3为中空结构,可以通过所述的固定锚杆3向所述的锚
杆固定孔2内灌注混凝土,实现对所述的锚杆头4的固定,同时中空的固定锚杆3里面可以穿设钢丝或者钢索,便于对后续结构的限位固定;所述的隧道本体1内固定连接有置于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正下方的支护架5,通过所述的支护架5实现对所述的隧道本体1进行支撑,避免了所述的隧道本体1出现形变,所述的支护架5上开设有若干和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相配合的封堵孔6,通过所述的封堵控实现对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内浇灌的混凝土进行封堵,避免了没有凝固的混凝土出现脱落现象,所述的封堵孔6内同轴置有和所述的隧道本体1固定连接的支护圆板7,所述的支护圆板7通过膨胀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的隧道本体1上,通过所述的支护圆板7实现对进入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内的结构的支撑,所述的支护圆板7内可拆卸连接有螺纹板,所述的螺纹板和所述的固定锚杆3螺纹连接,通过所述的螺纹板实现对所述的固定锚杆3的支撑,通过所述的螺纹板实现对所述的固定锚杆3的滑动控制,通过固定的所述的螺纹板,实现转动所述的固定锚杆3,实现所述的固定锚杆3的升降滑动控制;所述的支护架5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的隧道本体1上,通过置于地面上的所述的支护架5实现对所述的隧道本体1的支撑,有效的实现了对所述的隧道本体1的支撑,避免了软质岩土出现形变,导致隧道出结构不稳定的现象;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在对锚杆进行固定的过程中,首先将所述的支护架5置于所述的隧道本体1内,然后将所述的支护圆板7固定在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外围,然后将所述的锚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锚杆支护结构,包括隧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隧道本体(1)内开设有若干组锚杆固定孔(2),同组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等间距分布,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内均置有固定锚杆(3),所述的所述的固定锚杆(3)为中空结构,所述的固定锚杆(3)置于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一端连接有锚杆头(4);所述的隧道本体(1)内固定连接有置于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正下方的支护架(5),所述的支护架(5)上开设有若干和所述的锚杆固定孔(2)相配合的封堵孔(6),所述的封堵孔(6)内同轴置有和所述的隧道本体(1)固定连接的支护圆板(7),所述的支护圆板(7)内可拆卸连接有螺纹板,所述的螺纹板和所述的固定锚杆(3)螺纹连接;所述的支护架(5)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的隧道本体(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锚杆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护架(5)和所述的隧道本体(1)相贴合一侧开设有滑动轨道(8),所述的滑动轨道(8)内滑动连接有升降支板(9),所述的升降支板(9)上开设有和所述的封堵孔(6)相配合的升降套,所述的升降支板(9)和所述的滑动轨道(8)通过强力弹簧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锚杆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支板(9)和所述的滑动轨道(8)之间置有和所述的升降支板(9)固定连接的密封环套,所述的滑动轨道(8)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祥朱正国罗章波郭庆昊方智淳孙元国韩伟歌荆鸿飞韩智铭樊浩博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