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597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7: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光伏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均匀排列在水面上的若干光伏组件,以及限制光伏组件排列位置的限位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具有浮力的浮体壳,浮体壳包括透明的筒壳,所述筒壳具有圆柱空腔,所述圆柱空腔内适配滑动有弧形的光伏板,光伏板可沿圆柱空腔圆周转动,筒壳的两端设置有环状的接电组件,光伏板的两端固定有电极板,光伏板通过电极触块与接电组件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筒壳、凸台构成密闭的圆柱空间,对弧形的光伏板转动密闭限制,使光伏板在重力作用下始终处于筒壳的底部,保证光伏组件受水面作用晃动时,光伏板始终保持稳定的上表面接收阳光,高效光伏发电。高效光伏发电。高效光伏发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太阳能发电是现在较为热门的新能源获取方式,利用光伏电池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为大量获取电能,将若干光伏板排列在地面,形成大面积的发电区域,缓解生活、生产用电问题。
[0003]现有专利文件CN106877807A公开一种手动双轴跟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该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可调节支架、电池板固定框、横梁、传动带、太阳方位跟踪器等,可调节支架主要由钢管构成,包括三角形支架座,半圆型支杆等,通过插销将三角形支架座上的孔与半圆型支杆上的不同位置的孔同轴固定,实现支撑杆的角度调整和固定,太阳能电池板固定框由型材、传力杆等组成,传力杆两端与传动带活动连接,通过传动带实现多个太阳能电池板同步转动,太阳方位跟踪器由一个六面体盒子组成,盒子顶部有孔,用于光线射入盒子底部形成光斑,盒子内底面有“十”字型标记,通过调节两个不同方向的半圆型支杆使得光斑在“十”字型标记的交叉点上,实现太阳方位的双轴跟踪。
[0004]现有的发电系统大多设置在地面,占地空间较大,若将光伏板设置在水面上,极大节省地面的占用,也降低阳光对水面的蒸发,具有凸出的优势。
[0005]采用漂浮方式将光伏组件设置在水面是较为理想的方式,由于水面频繁出现波动,导致光伏板跟随水面晃动,光伏板与阳光的对应角度时刻发生变化,不便于根据阳光的照射角度固定光伏板在特定位置保持高效发电。

技术实现思路
<br/>[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下问题:采用漂浮方式将光伏组件设置在水面是较为理想的方式,由于水面频繁出现波动,导致光伏板跟随水面晃动,光伏板与阳光的对应角度时刻发生变化,不便于根据阳光的照射角度固定光伏板在特定位置保持高效发电。
[0007]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均匀排列在水面上的若干光伏组件,以及限制光伏组件排列位置的限位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具有浮力的浮体壳,浮体壳包括透明的筒壳,所述筒壳具有圆柱空腔,所述圆柱空腔内适配滑动有弧形的光伏板,光伏板可沿圆柱空腔圆周转动,筒壳的两端设置有环状的接电组件,光伏板的两端固定有电极板,电极板的表面固定有与所述接电组件滑动接触的电极触块,光伏板通过电极触块与接电组件电性连接,限位装置圈出限定区域的水面,若干组光伏组件漂浮在该水面内,光伏板处于圆柱空腔的底部,阳光穿过筒壳照在光伏板上表面进行光伏发电,通过电极触块、接电组件将光伏板产生的电能传导至岸边的蓄电用电设备,当水面的拨动带动筒壳晃动时,光伏板受重力作用与筒壳发生滑动始终处于筒壳的最底部位置,保持稳定角度的阳光照射面,而且电极触块与环状的接电组件滑动接触,保持时刻电路畅
通。
[0008]优选的,所述光伏板的弯曲角度小于150
°
,使光伏板的弯曲上表面无遮挡的接触光线。
[0009]优选的,所述接电组件包括电极圈,电极圈的直径小于所述圆柱空腔的直径,圆柱空腔的两端分别同心设置有两个电极圈,电极圈与筒壳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电极板位于间隙内,所述电极触块与所述电极圈对位滑动接触,相邻光伏组件之间固定连接有密封软管,密封软管内穿插有与电极圈电性连接的线路,通过电极圈与筒壳内壁之间的间隙使光伏板始终贴在筒壳内壁上,并且可围绕间隙相对筒壳转动,而电极触块与电极圈外壁滑动接触使光伏板相对筒壳转动时保持稳定电传导,相邻的光伏组件通过密封软管连接一体,也用于线路密闭传导。
[0010]优选的,所述筒壳的一端密闭、另一端具有螺纹开口,筒壳密闭的一端内部固定有凸台,筒壳的螺纹开口端螺纹安装有端盖,端盖的内端具有缩径部位,所述电极圈分别固定在凸台外部和端盖的缩径部位,端盖与筒壳的螺纹连接,使筒壳内部形成密闭空间,避免光伏板以及线路接触水,将端盖打开,用于光伏板以及电路的安装维护。
[0011]优选的,所述光伏板的径向侧边固定有条座,条座的表面等距螺纹固定有螺钉,条座位于光伏板一侧,配合其表面的螺钉改变光伏板的重心位置,使光伏板在筒壳底部具有一定的偏转角度,达到最佳照射角度,通过增、减螺钉的数目,改变光伏板的偏转量,用于适应不同地区的光照进行调整。
[0012]优选的,所述电极触块与电极圈的接触面转动有圆柱形金属件,所述圆柱空腔的表面涂设有透明聚四氟乙烯层,降低光伏板与电极圈、筒壳的摩擦力,使取转动更加灵敏。
[0013]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矩形分布的基柱,若干光伏组件均匀排列在基柱分布的矩形范围内,若干光伏组件排列分成多组,每一组所述光伏组件连接有一条传导钢丝,位于所述光伏组件圆形端面侧的基柱之间连接有限位钢丝,所述传导钢丝的连接所述限位钢丝,基柱插在水域内作为受力基础,在两条限位钢丝之间平行连接若干条传导钢丝,同等数目的光伏组件通过密封软管线性连接形成一组,每一组光伏组件依附一条传导钢丝,使光伏组件分布均匀,避免受水面拨动造成线路缠绕。
[0014]优选的,所述传导钢丝为首尾连接的闭合环带,所述限位钢丝的外部转动有多组导轮,每一组所述光伏组件的两端分别对应一个导轮,传导的两端绕在导轮外部,所述浮体壳的底部通过扭力弹簧弹性转动有夹片,夹片夹持传导钢丝,一条限位钢丝位于岸边,管理人员通过拉动传导钢丝围绕导轮传动,用于向水域内输送或向岸边拉回整组光伏组件,通过夹片的弹性转动,方便将光伏组件与传导钢丝连接或脱离。
[0015]优选的,所述浮体壳还包括多组固定在筒壳外壁的插槽,插槽与筒壳轴向平行,且插槽的间隔角度相同,插槽内穿插有浮体条,所述浮体条相对与筒壳的分布角度小于180
°
,均匀分布的浮体条使浮筒壳稳定浮在水面。
[0016]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本专利技术通过筒壳、凸台构成密闭的圆柱空间,对弧形的光伏板转动密闭限制,使光伏板在重力作用下始终处于筒壳的底部,保证光伏组件受水面作用晃动时,光伏板始终保持稳定的上表面接收阳光,高效光伏发电;
[0018]2、本专利技术通过矩形分布的限位组件对线性连接的光伏组件限位,使稳定光伏组件
漂浮在水面进行光伏发电,极大节省陆地空间占用,也降低水源的蒸发,另外光伏组件直接与水接触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
[0019]3、本专利技术通过弹性转动安装的夹片将光伏组件与传导钢丝连接,操作者在岸边转动传导钢丝基壳将光伏组件均匀投入至水面或从水面全部拉回,施工、维护都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光伏组件与传导钢丝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光伏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接电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光伏板截面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浮体条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标号:1、基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均匀排列在水面上的若干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以及限制光伏组件排列位置的限位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具有浮力的浮体壳(3),浮体壳(3)包括透明的筒壳(31),所述筒壳(31)具有圆柱空腔,所述圆柱空腔内适配滑动有弧形的光伏板(6),光伏板(6)可沿圆柱空腔圆周转动,筒壳(31)的两端设置有环状的接电组件,光伏板(6)的两端固定有电极板(61),电极板(61)的表面固定有与所述接电组件滑动接触的电极触块(64),光伏板(6)通过电极触块(64)与接电组件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板(6)的弯曲角度小于15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组件包括电极圈(35),电极圈(35)的直径小于所述圆柱空腔的直径,圆柱空腔的两端分别同心设置有两个电极圈(35),电极圈(35)与筒壳(31)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电极板(61)位于间隙内,所述电极触块(64)与所述电极圈(35)对位滑动接触,相邻光伏组件之间固定连接有密封软管(34),密封软管(34)内穿插有与电极圈(35)电性连接的线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壳(31)的一端密闭、另一端具有螺纹开口,筒壳(31)密闭的一端内部固定有凸台(33),筒壳(31)的螺纹开口端螺纹安装有端盖(32),端盖(32)的内端具有缩径部位,所述电极圈(35)分别固定在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裕达林承湖黄超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超葳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