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构造体和电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2571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5:56
冷却构造体(50)具备:主体部(10),其使从发热源接受到的热经过散热面(12)和多个散热片(13)放出;盖构件(20),其具有空气导入口(21H)和紧固于主体部(10)的紧固部(22a~22d);以及风扇机构(30)。盖构件(20)通过配置为盖构件(20)从末端(13b)侧覆盖多个散热片(13)而形成流路(18)。风扇机构(30)具有:风扇主体(31),其产生气流;和台座部(32),其保持风扇主体(31)并且将风扇主体(31)安装于盖构件(20)。台座部(32)接受从主体部(10)相对于台座部(32)的作用力),或者通过紧固件(29)紧固于主体部(10)。冷却构造体(50)具备:能够抑制在形成流路的盖构件产生振动的结构。形成流路的盖构件产生振动的结构。形成流路的盖构件产生振动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冷却构造体和电气装置


[0001]本说明书涉及冷却构造体和电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如日本特开平10

145079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电气装置中,在壳体内收容有各种元件(发热源)。在壳体中为了散热而设置有冷却构造体。冷却构造体具备多个散热片和用于促进由多个散热片形成的散热的风扇机构。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

145079号公报
[0004]冷却构造体还具备盖构件。通过以覆盖多个散热片的方式配置有盖构件,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具有隧道形状的流路。通过驱动风扇机构,使空气等制冷剂在流路内通过,促进由散热片形成的散热。存在风扇机构不是在设置有多个主体鳍片的主体部侧固定,而是在形成上述流路的盖构件固定这种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风扇旋转容易使盖构件振动,容易产生因盖构件的振动引起的噪声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公开具备能够抑制在形成流路的盖构件产生振动的结构的冷却构造体和具备这样的冷却构造体的电气装置。
[0006]基于本公开的冷却构造体具备:主体部,其具有散热面和从上述散热面起突出且从上述散热面侧的基端朝向末端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散热片,并使从发热源接受到的热经过上述散热面和多个上述散热片放出;盖构件,其具有空气导入口和紧固于上述主体部的紧固部;以及风扇机构,其固定于上述盖构件,上述盖构件通过配置为上述盖构件从上述末端侧覆盖多个上述散热片,从而上述盖构件与上述散热面和多个上述散热片一起形成流路,上述风扇机构具有:风扇主体,其通过被旋转驱动而产生上述空气导入口这侧成为上游且上述流路这侧成为下游的气流;和台座部,其保持上述风扇主体,并且将上述风扇主体安装于上述盖构件,上述台座部接受从上述主体部相对于上述台座部的作用力,或者通过紧固件紧固于上述主体部。
[0007]基于本公开的电气装置具备壳体和收容于上述壳体内的发热源,在上述壳体设置有基于本公开的上述的冷却构造体。
[0008]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结构,能够获得具备能够抑制在形成流路的盖构件产生振动的结构的冷却构造体和具备这样的冷却构造体的电气装置。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1的冷却构造体50的电气装置100的立体图。
[0010]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冷却构造体50所具备的主体部10的俯视图。
[0011]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冷却构造体50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2]图4是沿着图1中的IV

IV线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且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冷却构造
体50的截面构造。
[0013]图5表示比较例的冷却构造体50Z的截面构造。
[0014]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冷却构造体50A的剖视图。
[0015]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冷却构造体所具备的主体部10A的立体图。
[0016]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冷却构造体50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形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件和相当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存在不反复重复的说明的情况。
[0018][实施方式1][0019](电气装置100)
[0020]图1是表示具备冷却构造体50的电气装置100的立体图。电气装置100具备壳体40和收容于壳体40内的发热源42。发热源42由各种元件构成,并因工作而发热。在壳体40为了散热而设置有冷却构造体50。
[0021](冷却构造体50)
[0022]图2是表示冷却构造体50所具备的主体部10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冷却构造体50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1中的IV

IV线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且示出冷却构造体50的截面构造。如图1~图4(主要为图3)所示,冷却构造体50具备主体部10、盖构件20和风扇机构30。
[0023](主体部10)
[0024]主体部10具备平板状的基座部11和立设在基座部11上的多个散热片13。基座部11的表面(基座部11的位于基座部11的厚度方向端部侧的面)形成散热面12(图4)。多个散热片13从散热面12起突出,从散热面12侧的基端13a(图3)朝向末端13b而在高度方向H上(图3)延伸。本公开的高度方向H也可以称为基座部11的厚度方向。
[0025]在基座部11上还设置有俯视时沿着基座部11的3条边以大致U字状延伸的比较大的部位。形成于该部位的具有U字状的内周面也形成后述的流路18,因此,该部位也能够具有作为散热片13的功能。
[0026]散热面12包括没有设置有多个散热片13的平坦区域12a,多个散热片13配置为从四周的局部或整体包围平坦区域12a(参照图2)。此外,此处所说的“没有设置有多个散热片13的平坦区域12a”不包含通过细长地延伸的多个散热片13划分出的流路的下表面的部分。在俯视时,平坦区域12a具有比由多个散热片13划分出的流路的下表面(由散热面12形成的表面)大的表面积,并且具有比后述的风扇机构30的风扇主体31大的表面积。
[0027]在主体部10的上表面14设置有4个螺孔17a~17d。上表面14是沿着基座部11的外周缘立设的上述U字状的部位(散热片13)中的与基座部11相反一侧的面。上表面14是散热片13的在与从基端13a朝向末端13b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面中的构成末端13b的面。不是必须使螺孔17a~17d设置于主体部10的作为散热片发挥功能的部位。螺孔17a~17d能够设置于主体部10的任意位置,也可以在不作为散热片发挥功能的部位设置有螺孔17a~17d。
[0028]主体部10还具有:从散热面12起在高度方向H上突出的突起部15。与散热片13相
同,突起部15从散热面12起突出,并从散热面12侧的基端15s(图4)朝向末端15t在高度方向H上延伸。突起部15是供后述台座部32紧固的部分。突起部15的上端面15a(若详述,则为突起部15的在与从基端15s朝向末端15t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面中的构成末端15t的面)在高度方向H上设置于比上表面14的位置低一级的位置。在上端面15a设置有螺孔15b。
[0029]由壳体40内的发热源42(图1)产生的热向基座部11传递。主体部10使经由基座部11从发热源42接受到的热经过散热面12和多个散热片13放出。也可以是,主体部10与壳体40相互独立制作,在壳体40上安装有主体部10。也可以是,主体部10被作为壳体40的构成要素之一而预先与壳体40一体地形成。
[0030](盖构件20)
[0031]盖构件20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并具有紧固于主体部10的紧固部22a~22d。盖构件20配置为从末端13b侧覆盖多个散热片13,从而盖构件20与散热面12和多个散热片13一起形成多个流路18(图1)。
[0032]紧固部22a~22d设置于盖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冷却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部,其具有散热面和从所述散热面起突出且从所述散热面侧的基端朝向末端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散热片,并使从发热源接受到的热经过所述散热面和多个所述散热片放出;盖构件,其具有空气导入口和紧固于所述主体部的紧固部;以及风扇机构,其固定于所述盖构件,所述盖构件通过配置为所述盖构件从所述末端侧覆盖多个所述散热片,从而与所述散热面和多个所述散热片一起形成流路,所述风扇机构具有:风扇主体,其通过被旋转驱动而产生所述空气导入口这侧成为上游且所述流路这侧成为下游的气流;和台座部,其保持所述风扇主体,并且将所述风扇主体安装于所述盖构件,所述台座部接受从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所述台座部的作用力,或者通过紧固件紧固于所述主体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面包括没有设置有多个所述散热片的平坦区域,多个所述散热片配置为从四周的局部或整体包围所述平坦区域,所述风扇主体配置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寿晃竹内崇尾下庆明日高秀彦森谷茂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