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2080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装置,属于煤气发生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两段式煤气发生炉鼓入自然风造成能源消耗,能耗上升等技术问题。解决方案为: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装置,包括两段式煤气发生炉、汽包、电捕焦油器、旋风除尘器、蒸发器、间接冷却器、电捕轻油器、煤气加压机、风冷器和空气鼓风机,所述风冷器包括风冷箱体和换热装置,所述煤气进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煤气出口与间接冷却器的进口连接,所述进风口与空气鼓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出风口与两段式煤气发生炉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煤气发生装置中煤气的自身热量,提高了自然风的温度,减少能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煤气发生设备
,具体涉及的是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节能降耗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源。目前冶金、玻璃、煤化工等领域使用煤制燃料气的设备大部分还是采用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炉底鼓风为常温空气与饱和蒸汽的混合气,进入炉内后与不充分燃烧的原煤发生反应,产生以一氧化碳、甲烷、氢气、氮气为主要成分的发生炉煤气,再经过净化、降温、脱硫送用气单位。
[0003]传统的两段式煤气发生装置存在以下缺点:
[0004]1、炉底鼓风是自然风,是常温常压,进入炉内后需要再次被加热;
[0005]2、自然风与蒸汽混合后降低了蒸汽温度,导致蒸汽冷凝,鼓入炉内后,需再次被加热汽化发生反应,加热过程会造成能源的消耗,导致能耗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装置,解决了传统两段式煤气发生炉鼓入自然风造成能源消耗,能耗上升等技术问题。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装置,包括两段式煤气发生炉、汽包、电捕焦油器、旋风除尘器、蒸发器、间接冷却器、电捕轻油器和煤气加压机,所述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上段煤气经过电捕焦油器后进入间接冷却器中,所述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下段煤气经过旋风除尘器、蒸发器后进入间接冷却器中,所述间接冷却器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电捕轻油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捕轻油器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煤气加压机的入口连接,所述汽包与两段式煤气发生炉连接;其中:
[0008]所述煤气发生炉装置还包括风冷器和空气鼓风机,所述风冷器包括风冷箱体和换热装置,所述风冷箱体内从上至下依次为上风箱区、换热区、下风箱区和水封区,所述上风箱区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连通设置有煤气进口和煤气出口,与所述煤气进口同侧的换热区侧壁上部设置有进风口,与所述进风口同侧的换热区侧壁下部设置有出风口,所述换热装置设于换热区中;
[0009]所述风冷器设于蒸发器和间接冷却器之间,所述煤气进口通过管道与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煤气出口通过管道与间接冷却器的进口连接,所述进风口通过管道与空气鼓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出风口通过管道与两段式煤气发生炉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若干组换热煤气管,若干组所述换热煤气管竖直设置,所述换热煤气管的上端与上风箱区连通,所述换热煤气管的下端与下风箱区连通;
[0011]所述上风箱区中依次设置有第一风箱、第二风箱、第三风箱和第四风箱,所述下风箱区中依次设置有第五风箱、第六风箱和第七风箱,所述煤气进口设于第一风箱侧壁,所述
煤气出口设于第四风箱侧壁;煤气从所述煤气进口依次经过第一风箱、换热煤气管、第五风箱、换热煤气管、第二风箱、换热煤气管、第六风箱、换热煤气管、第三风箱、换热煤气管、第七风箱、换热煤气管和第四风箱后从煤气出口送出。
[0012]进一步,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水平设置的若干组第一导风板和若干组第二导风板,若干组所述第一导风板等距设于靠近进风口一侧的换热区侧壁上,若干组所述第二导风板等距设于远离进风口一侧的换热区侧壁上,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形成S形通道;
[0013]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上与换热煤气管相对位置处均设置有若干组管过孔,所述换热煤气管穿过管过孔后与上风箱区和下风箱区连通;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换热区中,依次经过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后从出风口送出。
[0014]进一步,所述第五风箱、第六风箱和第七风箱底部均连通设置有倒锥形落灰槽,所述落灰槽底部连通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下端设于水封区中。
[0015]进一步,所述水封区侧壁设置有进水口。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中空气鼓风机将自然风送入封闭的风冷器中,煤气通过煤气进口进入风冷器中,自然风和煤气进行换热,将自然风进行加热至150℃左右,加热的自然风作为气化剂参与反应,送入两段式煤气发生炉中,降低了原煤耗用,实现了节能降耗。
[0018]空气的比热容C=1.003J/(kg*k);
[0019]1m3空气质量M=1.29kg;
[0020]1m3空气吸收热量Q=C*M*(t2

t1)=1.003*1.29=1.294J;
[0021]单台炉子鼓风量6000m3/h,1m3空气温度从20℃上升到150℃需要的热能=1*1.294*(150

20)=168.22/4.18=40.24Kcal;单台炉鼓风量提高降低标煤耗34.5kg/h。
[0022]本技术在上段煤气和下段煤气混合之间对下段煤气的热量进行了利用,由于上段煤气出口温度90~120℃,下段煤气出口温度500~600℃,混合后提高了进入间接冷却器的煤气温度,增加了减温负担,充分利用了下段煤气的温度后,减少了后续间接冷却器的工作强度。
[0023]风冷器通过多组换热煤气管和多组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的设置,煤气在风冷器中为S形通道,自然风在风冷器中也形成S形通道,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并且风冷器为整体结构,在同一箱体内完成各个部分的组合,节省空间,便于搬运。
[0024]本技术结构简单,利用煤气发生装置中煤气的自身热量,提高了自然风的温度,减少能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中风冷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中风冷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的俯视图;
[0029]图5为图4的A

A视图;
[0030]图6为图5中去掉换热区中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第一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34]如图1至8所示的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装置,包括两段式煤气发生炉1、汽包2、电捕焦油器3、旋风除尘器4、蒸发器5、间接冷却器6、电捕轻油器7和煤气加压机8,所述两段式煤气发生炉1的上段煤气经过电捕焦油器3后进入间接冷却器6中,所述两段式煤气发生炉1的下段煤气经过旋风除尘器4、蒸发器5后进入间接冷却器6中,所述间接冷却器6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电捕轻油器7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捕轻油器7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煤气加压机8的入口连接,所述汽包2与两段式煤气发生炉1连接;汽包在两段式煤气发生炉1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对炉体内进行供水并聚齐产生的蒸汽体,保证了炉体的正常运行。
[0035]其中:所述煤气发生炉装置还包括风冷器9和空气鼓风机10,所述风冷器9包括风冷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装置,包括两段式煤气发生炉(1)、汽包(2)、电捕焦油器(3)、旋风除尘器(4)、蒸发器(5)、间接冷却器(6)、电捕轻油器(7)和煤气加压机(8),所述两段式煤气发生炉(1)的上段煤气经过电捕焦油器(3)后进入间接冷却器(6)中,所述两段式煤气发生炉(1)的下段煤气经过旋风除尘器(4)、蒸发器(5)后进入间接冷却器(6)中,所述间接冷却器(6)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电捕轻油器(7)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捕轻油器(7)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煤气加压机(8)的入口连接,所述汽包(2)与两段式煤气发生炉(1)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煤气发生炉装置还包括风冷器(9)和空气鼓风机(10),所述风冷器(9)包括风冷箱体(9

1)和换热装置(9

2),所述风冷箱体(9

1)内从上至下依次为上风箱区(9
‑1‑
1)、换热区(9
‑1‑
2)、下风箱区(9
‑1‑
3)和水封区(9
‑1‑
4),所述上风箱区(9
‑1‑
1)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连通设置有煤气进口(9
‑1‑
5)和煤气出口(9
‑1‑
6),与所述煤气进口(9
‑1‑
5)同侧的换热区(9
‑1‑
2)侧壁上部设置有进风口(9
‑1‑
7),与所述进风口(9
‑1‑
7)同侧的换热区(9
‑1‑
2)侧壁下部设置有出风口(9
‑1‑
8),所述换热装置(9

2)设于换热区(9
‑1‑
2)中;所述风冷器(9)设于蒸发器(5)和间接冷却器(6)之间,所述煤气进口(9
‑1‑
5)通过管道与蒸发器(5)的出口连接,所述煤气出口(9
‑1‑
6)通过管道与间接冷却器(6)的进口连接,所述进风口(9
‑1‑
7)通过管道与空气鼓风机(10)的出口连接,所述出风口(9
‑1‑
8)通过管道与两段式煤气发生炉(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煤气发生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9

2)包括若干组换热煤气管(9
‑2‑
1),若干组所述换热煤气管(9
‑2‑
1)竖直设置,所述换热煤气管(9
‑2‑
1)的上端与上风箱区(9
‑1‑
1)连通,所述换热煤气管(9
‑2‑
1)的下端与下风箱区(9
‑1‑
3)连通;所述上风箱区(9
‑1‑
1)中依次设置有第一风箱(9
‑1‑
9)、第二风箱(9
‑1‑
10)、第三风箱(9
‑1‑
11)和第四风箱(9
‑1‑
12),所述下风箱区(9
‑1‑
3)中依次设置有第五风箱(9
‑1‑
13)、第六风箱(9
‑1‑
14)和第七风箱(9
‑1‑
15),所述煤气进口(9
‑1‑
5)设于第一风箱(9
‑1‑
9)侧壁,所述煤气出口(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强陈浩然杨洪峰赵建刚
申请(专利权)人:东方希望晋中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