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12752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包括按底渣流向排布接设的滚筒水冷冷渣单元,卧式螺旋输送单元,斗式提升单元,直线振动筛,储罐,仓泵及气力输送管道。底渣经滚筒水冷被冷却降温,而后被卧式螺旋向远离污泥焚烧炉的方向输送,再被提升至炉顶高度,并依次筛料、存储及气力输送床料至炉内底部。应用该循环利用装置,通过水冷、筛分、仓储、气力输送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将污泥焚烧炉产生高温废弃床料实现现场高效回收再利用,不需单独采购石英砂,节省运营费用;并能够完全克服废弃床料回收过程中的扬尘问题,改善工作环境。境。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泥焚烧炉外附设备改进,尤其涉及一种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属于设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垃圾处理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民生实事,包括尿粪、污水等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等。不同的处理对象,现有大量针对性的处理设备和成熟的处理工艺,才能满足规模日处理量的要求。其中污泥焚烧炉便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设备。
[0003]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在污泥焚烧炉运行过程中,床料是一种重要的蓄热载体。在锅炉启动前和运行时,都需要加入充足的床料以保证物料量,从而使炉内燃料高效稳定地燃烧利用。但锅炉运行的同时也会产生底渣结焦、聚团的现象,给锅炉长期稳定运行带来危害。
[0004]对流化床燃煤锅炉而言,产生的废弃底渣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送至建材厂等资源化利用。但对于污泥焚烧炉而言,由于污泥经干化后多以粉状为主,燃烧后的灰渣主要以飞灰为主,底渣很少。锅炉长期运行中产生焦块、聚团颗粒应及时排除,否则将影响流化质量,危及锅炉正常运行。而在排除底渣的过程中,易于带出床料而使得炉内的物料量减少,影响锅炉的焚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出一种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解决床料再利用和保障锅炉燃烧效率的问题。
[0006]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滚筒水冷冷渣单元,偏上端的入口通过管道对接污泥焚烧炉的炉底出渣口;<br/>[0008]卧式螺旋输送单元,一端对接滚筒水冷冷渣单元的尾部出口,并由内置的螺旋轴受驱转动、向另一端排渣;
[0009]斗式提升单元,底部对接卧式螺旋输送单元的排渣端,并朝上送渣料至直线振动筛;
[0010]直线振动筛,对渣料按粒径筛检为结焦聚团颗粒和可再利用的床料;
[0011]储罐,接收并储存可再利用的床料;
[0012]仓泵及气力输送管道,接设于储罐与污泥焚烧炉侧壁之间,向炉内底侧输送床料。
[0013]上述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进一步地,与炉底出渣口相接的管道在转角处设有可活动启闭的防堵排渣口。
[0014]上述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直线振动筛设有电磁式的振动电机和两种规格的筛网,且对应每层筛网分设有独立的分料出口,其中对应可再利用床料的分料出口对接储罐。
[0015]上述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进一步地,所述斗式提升单元的顶部与直线振动筛之间所设连接管为负压管。
[0016]应用本技术的该循环利用装置,具备的进步性包括:1)、将作为废弃物的底渣从中筛选床料,并进行回收再利用,一方面可减少固废产量、降低处置费用,另一方面又能降低新床料使用量,从而节省锅炉运行成本;2)、采用水冷方式冷渣处理,结合斗式提升的负压接管,能有效抑制现场扬尘,改善工作环境;3)、采用电磁振动筛结合不同规格的筛网分离床料,具有稳定可靠、能耗小、噪音低、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晰的界定。
[0019]本技术设计者针对现有污泥焚烧炉中底渣处理不合理、固废产量大、床料使用量和需补充量大的问题,仰赖于设备维护的经验,创新提出了一种循环利用装置,以筛分底渣中的床料,回送至炉底提高床料利用率,并以低成本保障锅炉燃烧效率的问题。
[0020]从技术概述来看,该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包括滚筒水冷冷渣单元2,偏上端的入口通过管道91对接污泥焚烧炉1的炉底出渣口11;卧式螺旋输送单元3,一端对接滚筒水冷冷轧单元2的尾部出口21,并由内置的螺旋轴31受驱转动、向另一端排渣;斗式提升单元4,底部对接卧式螺旋输送单元3的排渣端,并朝上送渣料至直线振动筛;直线振动筛5,对渣料按粒径筛检为结焦聚团颗粒和可再利用的床料;储罐6,接收并储存可再利用的床料;仓泵7及气力输送管道8,接设于储罐6与污泥焚烧炉1侧壁之间,向炉内底侧可控地输送床料。
[0021]由此可见,通过对污泥焚烧炉外围设置底渣的外循环路径,配合冷却、筛分、存储以及不同位置、不同方式的输送方式,能提高底渣的处理效率,减少固废产量的同时能提高床料的重复利用率。其中底渣在滚筒水冷冷渣单元中沿通道叶片位移,且通过间壁水渣换热实施冷却降温;而在卧式螺旋输送单元中则仅为自然冷却的水平输送过程,而输送动力则为受控转动的螺旋轴,均匀地朝斗式提升单元送料。此外,上述直线振动筛为倾斜状设置,以使铺陈其上的底渣得以朝斜上方抛起,由不同粒径和自重从而形成不同距离的抛物线落料,再结合不同规格的筛网,实现所需的分料结果。
[0022]从更进一步细化特征来看,图示中与炉底出渣口11相接的管道91在转角处设有可活动启闭的防堵排渣口12。以此避免因底渣在管道91中过度积聚造成堵塞而使循环利用装置整体空载运行。
[0023]而上述直线振动筛5设有电磁式的振动电机和两种规格的筛网,且对应每层筛网分设有独立的分料出口,其中对应可再利用床料的分料出口对接储罐6;相应地,对应结焦聚团颗粒的分料出口则对接固废收集桶或收料传送带等。
[0024]并且,上述斗式提升单元4的顶部与直线振动筛5之间所设连接管92为负压管,配合基本密封的整体装置和水冷措施,能防止渣料输送过程中产生扬尘,改善现场工人的工
作环境。
[0025]从底渣外循环的过程来理解本循环利用装置的功能实用性:污泥焚烧炉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废弃渣料通过炉膛下方炉底出渣口11从焚烧炉排出,然后通过管道落入滚筒水冷冷渣单元2中进行冷却降温。高温废弃渣料水冷完成后从尾部出口21落入卧式螺旋输送单元3中。先后通过卧式螺旋输送单元3和斗式提升单元4的输送到直线振动筛5中进行筛选,其中粒径合适且能够重新利用的床料回收输送至储罐6中留以备用,待炉膛内床料降至需补充的程度时,优选储罐中可再次利用的床料进行补充。可通过仓泵7和气力输送管道8输送回炉内。
[0026]综上关于本技术循环利用装置方案介绍及实施例详述可见,本方案具备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性:1)、将作为废弃物的底渣从中筛选床料,并进行回收再利用,一方面可减少固废产量、降低处置费用,另一方面又能降低新床料使用量,从而节省锅炉运行成本;2)、采用水冷方式冷渣处理,结合斗式提升的负压接管,能有效抑制现场扬尘,改善工作环境;3)、采用电磁振动筛结合不同规格的筛网分离床料,具有稳定可靠、能耗小、噪音低、寿命长等优点。
[0027]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焚烧炉底料的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水冷冷渣单元,偏上端的入口通过管道对接污泥焚烧炉的炉底出渣口;卧式螺旋输送单元,一端对接滚筒水冷冷渣单元的尾部出口,并由内置的螺旋轴受驱转动、向另一端排渣;斗式提升单元,底部对接卧式螺旋输送单元的排渣端,并朝上送渣料至直线振动筛;直线振动筛,对渣料按粒径筛检为结焦聚团颗粒和可再利用的床料;储罐,接收并储存可再利用的床料;仓泵及气力输送管道,接设于储罐与污泥焚烧炉侧壁之间,向炉内底侧输送床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孝阳宋月阳王玉龙于超王海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绿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