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0167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包括主体机构、识别机构、安装机构和散热机构,识别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前端,安装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后端,散热机构位于安装机构的前端,主体机构包括箱体,箱体的右端固定设置有放置槽,放置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充电枪,充电枪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充电线,充电线的另一端延伸至箱体的内部。该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通过安装识别摄像头可对使用者的面部进行识别扫描,避免外部人员非正常使用汽车充电设备,有效的避免了充电设备因非正常使用导致破坏,且使用更加的便捷。且使用更加的便捷。且使用更加的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具体为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0003]新能源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车辆进行充电来保持车辆的续航,但现有的个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地库或者时停车场使用时,由于汽车充电口通用性较高,所以容易受到外人的非正常使用,导致充电设备受损,影响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通过安装识别摄像头可对使用者的面部进行识别扫描,避免外部人员非正常使用汽车充电设备,有效的避免了充电设备因非正常使用导致破坏,且使用更加的便捷,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相关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为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包括主体机构、识别机构、安装机构和散热机构,识别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前端,安装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后端,散热机构位于安装机构的前端,识别机构包括识别摄像头,识别摄像头位于箱体前端上端的中部,识别摄像头的后端延伸至箱体的内部,识别摄像头前端的外端固定安装有补光灯,补光灯在识别摄像头前端的外端均匀分布,识别摄像头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红外感应器,红外感应器与识别摄像头电性连接,隔板上端的左端固定安装有识别控制器,识别控制器与识别摄像头电性连接,识别控制器与继电器电性连接;
[0007]主体机构包括箱体,箱体的右端固定设置有放置槽,放置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充电枪,充电枪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充电线,充电线的另一端延伸至箱体的内部,箱体内部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逆变器,逆变器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充电控制器,充电控制器与充电线固定连接,箱体内部的中部固定安装有隔板,隔板上端的右端固定安装有继电器,继电器与充电控制器电性连接,继电器与逆变器电性连接。
[0008]进一步的,安装机构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位于箱体的后端,安装支架的中部固定安装有防潮板,防潮板的中部固定设置有圆孔。
[0009]进一步的,散热机构包括散热孔,散热孔位于箱体的上端,散热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除湿板。
[0010]进一步的,箱体的后端位于安装支架的前端固定安装有通风框架,通风框架的前端固定安装有横向百叶,横向百叶在通风框架的前端均匀分布,通风框架的后端固定安装
有竖向百叶,竖向百叶在通风框架的后端均匀分布。
[0011]进一步的,圆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扇,圆孔的后端固定安装有防尘网。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该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通过安装识别摄像头可对使用者的面部进行识别扫描,避免外部人员非正常使用汽车充电设备,有效的避免了充电设备因非正常使用导致破坏,且使用更加的便捷;
[0014]2、该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通过安装除湿板可将空气中的水汽进行过滤,避免空气中的水汽进入到箱体的内部对内部的元器件造成损坏,进一步的提高该设备的使用寿命;
[0015]3、该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通过安装通风框架利用其前后两端的竖向百叶与横向百叶可有效的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阻挡,避免灰尘进入设备内部对长期对设备造成损坏,有效的提高了该充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及防尘效果。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箱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安装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通风框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散热孔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3]1、主体机构;101、箱体;102、放置槽;103、充电枪;104、充电线;105、逆变器;106、充电控制器;107、隔板;108、继电器;2、识别机构;201、识别摄像头;202、补光灯;203、红外感应器;204、识别控制器;3、安装机构;301、安装支架;302、防潮板;303、圆孔;4、散热机构;401、散热孔;402、除湿板;403、通风框架;404、横向百叶;405、竖向百叶;406、散热风扇;407、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包括主体机构1、识别机构2、安装机构3和散热机构4,识别机构2位于主体机构1的前端,安装机构3位于主体机构1的后端,散热机构4位于安装机构3的前端;
[0028]主体机构1包括箱体101,箱体101的右端固定设置有放置槽102,放置槽102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充电枪103,充电枪10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充电线104,充电线104的另一端延伸至箱体101的内部,箱体101内部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逆变器105,逆变器105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充电控制器106,充电控制器106与充电线104固定连接,箱体101内部的中部固定安装有隔板107,隔板107上端的右端固定安装有继电器108,继电器108与充电控制器106电性连接,继电器108与逆变器105电性连接,识别机构2包括识别摄像头201,识别摄像头201位于箱体101前端上端的中部,识别摄像头201的后端延伸至箱体101的内部,识别摄像头201前端的外端固定安装有补光灯202,补光灯202在识别摄像头201前端的外端均匀分布,识别摄像头201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红外感应器203,红外感应器203与识别摄像头201电性连接,隔板107上端的左端固定安装有识别控制器204,识别控制器2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新能源汽车控制设备,包括主体机构(1)、识别机构(2)、安装机构(3)和散热机构(4),其特征在于:识别机构(2)位于主体机构(1)的前端,安装机构(3)位于主体机构(1)的后端,散热机构(4)位于安装机构(3)的前端,识别机构(2)包括识别摄像头(201),识别摄像头(201)位于箱体(101)前端上端的中部,识别摄像头(201)的后端延伸至箱体(101)的内部,识别摄像头(201)前端的外端固定安装有补光灯(202),补光灯(202)在识别摄像头(201)前端的外端均匀分布,识别摄像头(201)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红外感应器(203),红外感应器(203)与识别摄像头(201)电性连接,隔板(107)上端的左端固定安装有识别控制器(204),识别控制器(204)与识别摄像头(201)电性连接,识别控制器(204)与继电器(108)电性连接;主体机构(1)包括箱体(101),箱体(101)的右端固定设置有放置槽(102),放置槽(102)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充电枪(103),充电枪(10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充电线(104),充电线(104)的另一端延伸至箱体(101)的内部,箱体(101)内部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逆变器(105),逆变器(105)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充电控制器(106),充电控制器(106)与充电线(104)固定连接,箱体(101)内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呈呈夏庆国郑骆荣梅小云王亦栋徐杨东张素香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