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3982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利用在江心洲上沿的隧道线路中线开挖的基槽作为干坞预制管节,通过基槽两端设置的坞门铰拖第一批管节出坞进行沉放对接,恢复坞门后预制后续批次管节,最后一批管节为基槽内管节,通过地锚铰拖进行沉放对接,最终接头采用水下接头形式浇筑,最终完成沉管隧道的建设。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单独建设干坞,避免了异地干坞选址难度大的问题,不需长距离浮运,避免了大范围航道疏浚,降低了管段浮运风险,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同时,采用水下最终接头,避免了常规轴线干坞施工工期长的问题。避免了常规轴线干坞施工工期长的问题。避免了常规轴线干坞施工工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沉管隧道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沉管隧道在世界各个国家已经有百余年的建筑历史,中国在90年代末期引入此技术,目前中国国内的沉管隧道仅有10余条,因此,对沉管隧道设计、施工的技术研究、再创新有着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0003]管节预制场地也叫干坞,根据与隧址的关系分为异地干坞和轴线干坞。异地干坞即远离隧址选择合适的岸域独立建造干坞。异地干坞最大的优点是岸上段结构、管节制作以及基槽开挖等关键工序可以平行作业,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工期,但增加了干坞建设及航道疏浚的费用。轴线干坞将管节预制场地与隧道岸上段相结合,减少了施工场地的占用,同时岸上段和干坞共用了一部分基坑开挖和支护,可减少部分工程费用,管节从坞内拖出后,直接沿隧道纵向浮运,减少了航道疏浚费用,受工艺影响,最终接头设置于陆域,导致工期较长。
[0004]综上所述,干坞方案的选择是沉管隧道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异地干坞与轴线干坞的优缺点均很突出,因此如何在降低工程费用的同时缩短建设工期是干坞布置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本方法无需在水域旁开挖大型临时基坑作为沉管隧道管节预制场地,而是将沉管隧道管节在江心洲隧道基槽内预制,然后通过设置在基槽两端的坞门铰拖至沉放位置,区别常规轴线干坞采用陆域最终接头,本方法采用水下最终接头,避免了最终接头完成后再进行陆域段明挖结构施工导致工期较长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步骤S1,在江心洲上预施工的基槽周围施工封闭的止水帷幕;
[0009]步骤S2,在江心洲上沿预施工的沉管隧道的隧道线路中线进行基槽开挖施工,在基槽底预埋垫块,并在基槽两侧设置地锚;
[0010]所述基槽呈凸字形,基槽中部向一侧外扩形成外扩段,所述外扩段的场地大小满足短管节临接管节、最终接头短管节的预制及拉合要求;
[0011]步骤S3,在基槽两端端头设置可多次打开及恢复的坞门;
[0012]步骤S4,在基槽内进行第一批管节预制;
[0013]步骤S5,打开基槽两端坞门,浮运并沉放第一批管节;
[0014]步骤S6,恢复坞门,清理基槽场地,预制第二批管节;
[0015]步骤S7,重复步骤S4至S6直至在基槽内最后一批管节预制完成;最后一批管节包括标准管节、短管节临接管节、最终接头长管节、最终接头短管节,其中所述短管节临接管节、最终接头短管节在基槽的外扩段内预制;
[0016]步骤S8,基槽内最后一批管节预制完成后,进行试浮检漏,打开两端坞门,使基槽内外水域连通;
[0017]步骤S9,通过地锚将基槽内最后一批管节铰拖到设计沉放位置进行沉放对接;具体为:通过地锚先将基槽内的标准管节、最终接头长管节铰拖到设计沉放位置进行沉放对接;然后在外扩段内进行短管节临接管节、最终接头短管节的拉合,最后将经拉合的短管节临接管节、最终接头短管节铰拖到设计沉放位置进行沉放对接;
[0018]步骤S10,在最终接头长管节、最终接头短管节之间水下浇筑最终接头,实现沉管隧道的贯通;
[0019]步骤S11,进行灌沙基础施工,并回填至设计标高。
[0020]作为优选,所述基槽两端靠近江心洲岛堤。
[0021]作为优选,所述基槽中除外扩段以外的区域较沉管隧道两侧各宽15m,两侧宽出的部分作为施工便道。
[0022]作为优选,步骤S2中,在基槽内设置满足防洪排涝的排水系统及应急降水井,排水沟及集水井容量根据基槽合围范围降水量计算设计。
[0023]作为优选,步骤S2中,在基槽外围设置基槽边坡。
[0024]作为优选,步骤S2中,所述基槽底标高按管节底板底面设计标高下0.5m设计,在基槽底干环境预埋垫块。
[0025]作为优选,最后一批管节的沉放位置为基槽所在位置。
[0026]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7]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利用隧道轴线上的基槽作为管段预制场地,避免了异地干坞选址难度大的问题,无需单独建设临时干坞,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管段预制场地位于隧道轴线上,不需长距离浮运,避免了大范围航道疏浚,降低了管段浮运风险,降低了工程投资;本专利技术采用水下最终接头,避免了常规轴线干坞施工工期长的缺点。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中沉放对接最后一批管节示意图;
[0031]图3为穿越江心洲的沉管隧道平面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沉管隧道;2.隧道线路中线;3.江心洲岛堤;4.基槽;41.施工便道;42.基槽边坡;43.外扩段;44.坞门;5.标准管节;6.短管节临接管节;71.最终接头长管节;72.最终接
头短管节;73.最终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003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6]步骤S1,在江心洲上预施工的基槽4周围施工封闭的止水帷幕。
[0037]步骤S2,在江心洲上沿预施工的沉管隧道1的隧道线路中线2进行基槽4开挖施工,在基槽4底预埋垫块,并在基槽4两侧设置地锚。基槽4底标高按管节底板底面设计标高下0.5m设计,在基槽4底干环境预埋垫块,较常规水下开挖垫块坑及水下安装垫块具有精度高,施工安全性高,垫块沉降小等优点。
[0038]基槽4两端靠近江心洲岛堤3;基槽4呈凸字形,基槽4中部向一侧外扩形成外扩段43(为满足预制施工操作空间及材料运输,基槽4内管节间距存在一定距离要求,而管节沉放完成后隧道管节间无空隙,短管节临接管节6、最终接头短管节72需在外扩段43进行预制),外扩段43的场地大小满足短管节临接管节6、最终接头短管节72的预制及拉合要求;基槽4中除外扩段43以外的区域较沉管隧道1两侧各宽15m,两侧宽出的部分作为施工便道41;在基槽4内设置满足防洪排涝的排水系统及应急降水井,排水沟及集水井容量根据基槽合围范围降水量计算设计。在基槽4外围设置基槽边坡42。
[0039]步骤S3,在基槽4两端端头设置可多次打开及恢复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在江心洲上预施工的基槽(4)周围施工封闭的止水帷幕;步骤S2,在江心洲上沿预施工的沉管隧道(1)的隧道线路中线(2)进行基槽(4)开挖施工,在基槽(4)底预埋垫块,并在基槽(4)两侧设置地锚;所述基槽(4)呈凸字形,基槽(4)中部向一侧外扩形成外扩段(43),所述外扩段(43)的场地大小满足短管节临接管节(6)、最终接头短管节(72)的预制及拉合要求;步骤S3,在基槽(4)两端端头设置可多次打开及恢复的坞门(44);步骤S4,在基槽(4)内进行第一批管节预制;步骤S5,打开基槽(4)两端坞门(44),浮运并沉放第一批管节;步骤S6,恢复坞门(44),清理基槽(4)场地,预制第二批管节;步骤S7,重复步骤S4至S6直至在基槽(4)内最后一批管节预制完成;最后一批管节包括标准管节(5)、短管节临接管节(6)、最终接头长管节(71)、最终接头短管节(72),其中所述短管节临接管节(6)、最终接头短管节(72)在基槽(4)的外扩段(43)内预制;步骤S8,基槽(4)内最后一批管节预制完成后,进行试浮检漏,打开两端坞门(44),使基槽(4)内外水域连通;步骤S9,通过地锚将基槽(4)内最后一批管节铰拖到设计沉放位置进行沉放对接;具体为:通过地锚先将基槽(4)内的标准管节(5)、最终接头长管节(71)铰拖到设计沉放位置进行沉放对接;然后在外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超邢永辉贺维国叶东明费曼利于勇张光伟答武强余祖峰王之心胡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