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395356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安装在池塘表面的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水生动物过滤区、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和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包括有种植水培植物的浮床,浮床底部连接有牵引绳,牵引绳连接有配重球;水生动物过滤区包括有养殖滤食性贝类的金属网笼;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与水生动物过滤区之间、水生动物过滤区与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之间设置有若干水流推动器,以及导流板,池塘内部的水流通过导流板的四周与池塘的间隙循环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池塘的进排水自然流动体系,使水体流进池塘到排出池塘经过多级生物过滤,整个系统运用食物链的形式进行水体生态修复更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的尾水净化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池塘养殖是指利用人工开挖或天然的池塘进行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是人们通过苗种和相关的物质投入,干预和调控影响养殖动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以期获得最大产出的复杂的系统活动。
[0003]目前,在池塘养殖生产中,现有的原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布局不合理,而且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主要以物理化学方法为主。这样缺点较为明显。1、沉淀速度慢。2、持续性投入成本大。3、水体净化能力不稳定。4、处理系统环境稳定性弱。由于以上一些缺点,导致养殖生产中养殖尾水的实际处理难度大、效果不佳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可持续性的池塘养殖尾水原位生态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基于物理化学试剂以及水生植物等为主体的养殖尾水原位修复系统的不足。
[0005]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安装在池塘表面的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水生动物过滤区、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和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均包括有种植水培植物的浮床,浮床底部连接有牵引绳,牵引绳连接有配重球,常态下,配重球使牵引绳处于拉直状态;水生动物过滤区包括有养殖滤食性贝类的金属网笼;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与水生动物过滤区之间、水生动物过滤区与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之间均设置有若干水流推动器,和与池塘(1)内水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导流板,导流板常态时悬浮在池塘内部,池塘内部的水流通过导流板的四周与池塘的间隙循环流动,导流板的板面与池塘内水的流动方向垂直。
[0006]进一步地,导流板底部连接固定在池塘底部,导流板的上端连接有浮球。导流板底部固定连接在池塘底部,以防止导流板在水流作用下发生偏转,影响导流的效率,而位于导流板的上端的浮球,能提供一定的浮力,保证导流板与水流方向处于垂直区域,有利于导流板导流。
[0007]进一步地,水生动物过滤区设置有若干根平行设置的梗绳,梗绳上设置有多个浮球,金属网笼固定在梗绳上;将金属网笼固定在梗绳上的方式方便取下金属网笼,方便滤食性贝类的采集。
[0008]进一步地,水生动物过滤区上设置有浮床,金属网笼固定在浮床的底部;浮床具有一定的浮力,能将金属网笼挂在浮床下部,而且浮床可以在水面移动,方便养殖的滤食性贝类的采集,且使池塘表面更加美观。
[0009]进一步地,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与水生动物过滤区之间、水生动物过滤区与第二
水生植物过滤区之间各设置有两处水流推进器;水流推进器的安装方向与池塘中的水流方向平行;水流推进器能使池塘内的水流进行内部循环过滤,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多级过滤效果。
[0010]进一步地,位于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与水生动物过滤区之间、水生动物过滤区与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之间的两处水流推进器分别设置在对应导流隔板的上下侧,两处水流推进器推动水流的方向相反;推动水流方向相反的两处水流推进器使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与水生动物过滤区、水生动物过滤区与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之间形成流动循环水流。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有若干曝气增氧风机,曝气增氧风机设置在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与水生动物过滤区之间,以及水生动物过滤区与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之间;曝气增氧风机能为池塘内提供氧气,有利于池塘内的水生植物生长。
[0012]进一步地,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水生动物过滤区和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的表面总面积与池塘表面面积比为3:10,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与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的表面总面积与水生动物过滤区的水面面积之比1:1。
[0013]进一步地,导流板为泡沫板,泡沫板外部设有塑料壳。泡沫板具有较大的浮力,塑料壳能隔离泡沫板与水,有利于提高导流板的寿命。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采用上述结构的优点在于:
[0015]1、水体在进入养殖池塘时会经过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中水生植物的第一次过滤,使水体的溶氧、微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养殖水体在排出池塘时,会再次经过水生动物过滤区、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再经过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多级过滤,使排出水体达标;当水体不排出时,水流推进器可在池塘内形成水流,加速水体交换与水生态修复。
[0016]2、运用食物链的形式进行水体生态修复,比物理化学方法更具有持续性,比单纯的水生植物修复具有更稳定的特性。
[0017]3、充分利用池塘的进排水自然流动体系,当养殖生物处于高耗能、高排泄季节,增开水流推进器可以增强本系统的修复能力。
[0018]4、本技术的池塘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布局合理,在流进池塘的养殖水体从进入池塘到排出池塘,经过多级生物过滤。
[0019]5、滤食性贝类在系统中加速悬浮颗粒沉降、促进并调控浮游植物的丰度与多样性。
[0020]6、水生植物在系统中吸附悬浮颗粒,吸收溶解性营养物质,作为益生菌的附着基质,对整个池塘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调控与优化。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原理示意图1;
[0022]图2为本技术的原理示意图2;
[0023]其中图中主要部件符号说明如下;
[0024]1、池塘;2、进水口;3、出水口;4、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5、水生动物过滤区;6、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7、水流推进器;8、浮床;9、浮球;10、配重球;11、牵引绳;12、金属网笼;13、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0026]如图1和2所示,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安装在具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的池塘中1,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安装在池塘1表面的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4、水生动物过滤区5、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6;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4和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6均包括有种植水培植物的浮床8,浮床8底部连接有牵引绳11,牵引绳11连接有配重球10,常态下,配重球10使牵引绳处于拉直状态,一般水培植物优选为水葫芦、水菱角、大萍等;水生动物过滤区5包括有养殖滤食性贝类的金属网笼12,养殖滤食性贝类一般优选为河蚌、贻贝、河蚬、河蛎等;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4与水生动物过滤区5之间、水生动物过滤区5与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6之间均设置有若干水流推动器7,以及导流板13,导流板13常态时悬浮在池塘1内部,池塘1内部的水流通过导流板13的四周与池塘的间隙循环流动,导流板13的板面与池塘1内水的流动方向垂直。
[0027]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3底部固定连接在池塘1底部,导流板13的上端连接有浮球9。导流板13底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池塘(1)表面的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4)、水生动物过滤区(5)、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6);所述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4)和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6)均包括有种植水培植物的浮床(8),所述浮床(8)的底部连接有牵引绳(11),所述牵引绳(11)连接有配重球(10);所述水生动物过滤区(5)包括有养殖滤食性贝类的金属网笼(12);所述第一水生植物过滤区(4)与所述水生动物过滤区(5)之间、所述水生动物过滤区(5)与所述第二水生植物过滤区(6)之间均设置有若干水流推进器(7)和与池塘(1)内水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导流板(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13)底部固定连接在池塘(1)底部,所述导流板(13)的上端连接有浮球(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动物过滤区(5)设置有若干根平行设置的梗绳,所述梗绳上设置有多个浮球,所述金属网笼(12)串在梗绳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动物过滤区(5)上设置有浮床(8),所述金属网笼(12)固定在浮床(8)的底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生植物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元亮周剑黄志鹏李强赵瀚赵仲孟张露牟成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