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8520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包括浮床框体,浮床框体安装在下托床盒上,浮床框体上开设有预留孔,预留孔内设置有生态盆,生态盆内种植有水生植物,下托床盒外壁设置有透水孔,下托床盒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方面保留了生态浮床的景观功能,另一方面利用下托床盒中各个填料层提高了净水能力,同时通过用不同填料层将下托床盒分层填充形成“头轻脚重”性状,可大大增强其抗风能力,解决了风雨期、水流波动期浮床容易侧翻的问题,具有改装简便、投资低、经济性高、推广性强等特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生态浮床,又称人工浮床、生态浮岛等。它是人工浮岛的一种,它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
[0003]生态浮床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目的。
[0004]但实际工程中,构建生态浮床的景观功能远大于其水体净化功能。主要原因有浮床及其上水生植物较沉水植物或其他设备而言漂浮于水面,易于实现景观功能,另外浮床自身构造限制了其上水生植物种植量,从而减弱了其水体净化能力,再者有限的种植空间和有限的水生植物种植量,在有限的生长环境下也仅能产生有限的净化效果。
[0005]在水体污染越发严重,水质指标日趋严格的环境下,亟需寻求一种具有高效水体净化能力的浮床。另外,现有实际工程中生态浮床抗风稳定性差,水流波动时的侧翻风险大,如何保证生态浮床景观功能不被破坏、净化水体功能维持稳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
[0007]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
[0008]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包括浮床框体,浮床框体安装在下托床盒上,浮床框体上开设有预留孔,预留孔内设置有生态盆,生态盆内种植有水生植物,下托床盒外壁设置有透水孔,下托床盒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
[0009]如上所述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的总重量依次增大。
[0010]如上所述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为陶粒或者活性炭粒。
[0011]如上所述第一填料层的高度为下托床盒高度的1/5;第二填料层的高度为下托床盒高度的1/5;第三填料层的高度为下托床盒高度的3/5。
[0012]如上所述生态盆内设置有种植填料,水生植物种植在种植填料上。
[0013]如上所述种植填料为炭粒或者陶粒或浮石粒。
[0014]如上所述水生植物为美人蕉或鸢尾或梭鱼草或千屈菜或风车草或香菇草。
[0015]如上所述浮床框体和下托床盒均为泡沫塑料。
[0016]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一方面保留了生态浮床的景观功能,另一方面利用下托床盒中各个填料层提高了净水能力,同时通过用不同填料层将下托床盒分层填充形成“头轻脚重”性状,可大大增强其抗风能力,解决了风雨期、水流波动期浮床容易侧翻的问题,具有改装简便、
投资低、经济性高、推广性强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生物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浮床框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下托床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

水生植物;2

浮床框体;3

下托床盒;4

预留孔;5

生物盆;6

第一填料层;7

第二填料层;8

第三填料层;9

种植填料;10

框体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4]实施例
[0025]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包括浮床框体2,浮床框体2安装在下托床盒3上,浮床框体2上开设有预留孔4,预留孔4内设置有生态盆5,生态盆5内种植有水生植物1,下托床盒3外壁设置有透水孔,下托床盒3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填料层6、第二填料层7和第三填料层8。下托床盒3朝上开口的盒状,浮床框体2整体呈圆形或椭圆形或方形,作为一种可选连接方式,框体固定螺栓穿过浮床框体2和下托床盒3的边缘固定耳部并通过螺母锁紧,或者框体固定螺栓穿过浮床框体2和下托床盒3上的螺母固定件连接。预留孔4为通孔,生态盆5的尺寸与预留孔4尺寸一致,生态盆5嵌入预留孔4中,生态盆5为网孔状盆。下托床盒3外壁的透水孔的孔径为4~6mm,所有透水孔的总开孔面积为70~80%的下托床盒3外壁面积。
[0026]本实施例中,生态盆5的内径为0.1m,高度为0.1m,浮床框体2和下托床盒3均为泡沫塑料材质,浮床框体2直径为2m,高度为0.4m。下托床盒3的开口直径为2m,高度为0.4m。
[0027]生态盆5内设置有种植填料9,水生植物1种植在种植填料9上。种植填料9为炭粒或者陶粒或浮石粒,或者种植填料9为质量比为1:(1~1.5):(1~2)的炭粒、陶粒和浮石粒。
[0028]第一填料层6、第二填料层7和第三填料层8的总重量依次增大。第一填料层6、第二填料层7和第三填料层8为陶粒或者活性炭粒。第一填料层填料密度为300

400kg/m3,第二填料层填料密度为400

500kg/m3,第三填料层填料密度为500

800kg/m3。第三填料层8总重量大于第二填料层7,第二填料层7总重量大于第一填料层6,最终使得下托床盒3形成“头轻脚重”,具有“不倒翁”的特点,可显著改善浮床抗风性,增强稳定性。第一填料层6的高度为下托床盒3高度的1/5;第二填料层7的高度为下托床盒3高度的1/5;第三填料层8的高度为下托床盒3高度的3/5。
[0029]水生植物1为美人蕉或鸢尾或梭鱼草或千屈菜或风车草或香菇草。
[0030]浮床框体2和下托床盒3均为泡沫塑料。
[0031]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包括浮床框体(2),其特征在于,浮床框体(2)安装在下托床盒(3)上,浮床框体(2)上开设有预留孔(4),预留孔(4)内设置有生态盆(5),生态盆(5)内种植有水生植物(1),下托床盒(3)外壁设置有透水孔,下托床盒(3)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填料层(6)、第二填料层(7)和第三填料层(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料层(6)、第二填料层(7)和第三填料层(8)的总重量依次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料层(6)、第二填料层(7)和第三填料层(8)为陶粒或者活性炭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生态浮床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飞刘恋胡啸赵琴郑晨肖磊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