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膜净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8997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膜净水设备,包括固定架以及设于固定架上的主体和输入输出系统,主体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固定在固定架上并均横向设置的第一管式超滤膜、第二管式超滤膜、第三管式超滤膜、第四管式超滤膜、第一管式纳滤膜和第二管式纳滤膜;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进原水管、过滤器、粗滤水管、第一精滤水管、第一压力泵、第二精滤水管、第三精滤水管、第四精滤水管、终滤水管、第一电磁阀、排污水管和第二电磁阀,进原水管的一端以及粗滤水管的一端分别与过滤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粗滤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管式超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化了结构并大幅缩小了体积,且扩大了水处理量,同时有效提升了净化效果。同时有效提升了净化效果。同时有效提升了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膜净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双膜净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净水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去除水中杂质的过程,现阶段较为流行的一个物理净水方法就是利用膜过滤装置对水进行处理;现有的膜过滤净水设备结构复杂,体积大,水处理量较小,而且仅采用超滤膜来净化水质,所以净化效果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简化了结构并大幅缩小了体积且扩大了水处理量,同时有效提升了净化效果的双膜净水设备。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膜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以及设于固定架上的主体和输入输出系统,所述主体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固定在固定架上并均横向设置的第一管式超滤膜、第二管式超滤膜、第三管式超滤膜、第四管式超滤膜、第一管式纳滤膜和第二管式纳滤膜;所述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进原水管、过滤器、粗滤水管、第一精滤水管、第一压力泵、第二精滤水管、第三精滤水管、第四精滤水管、终滤水管、第一电磁阀、排污水管和第二电磁阀,所述进原水管的一端以及所述粗滤水管的一端分别与过滤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所述粗滤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管式超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管式超滤膜的出水口与第二管式超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精滤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管式超滤膜的出水口和第一压力泵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精滤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压力泵的出水口和第三管式超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压力泵固定在固定架的底部,所述第三管式超滤膜的出水口与第四管式超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三精滤水管的一端与第四管式超滤膜的出水口相连,所述第四精滤水管的一端与第一管式纳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四精滤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三精滤水管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管式纳滤膜的出水口与第二管式纳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终滤水管的一端与第二管式纳滤膜的出水口相连,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终滤水管上;所述第一管式超滤膜、第二管式超滤膜、第三管式超滤膜、第四管式超滤膜、第一管式纳滤膜和第二管式纳滤膜的排污口均并联在排污水管上,所述第二电磁阀设于排污水管上并位于第一管式超滤膜、第二管式超滤膜、第三管式超滤膜、第四管式超滤膜、第一管式纳滤膜和第二管式纳滤膜的排污口的下游侧,所述排污水管的一端封闭。
[0005]优选地,所述固定架的底部还固定有第二压力泵,所述第三精滤水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精滤水管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压力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
[0006]优选地,所述输入输出系统还包括疏通管,所述疏通管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终滤水管和排污水管上并分别位于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下游侧。
[0007]优选地,所述疏通管上还串接有两个第一手动截止阀,所述疏通管上还插接有通用管,所述通用管的插接处设于两个第一手动截止阀之间。
[0008]优选地,所述终滤水管上还设有流量计,所述流量计设于疏通管插接处的下游侧。
[0009]优选地,所述排污水管上还设有第二手动截止阀,所述第二精滤水管上还设有第三手动截止阀。
[0010]优选地,所述粗滤水管上还设有第四手动截止阀,所述进原水管上还设有第五手动截止阀。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简化了结构并大幅缩小了体积,且扩大了水处理量,同时还采用第一管式纳滤膜和第二管式纳滤膜对水质进行进一步的净化,从而有效提升了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右前侧结构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左后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15]为了保持本技术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技术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0016]如图1~2所示,一种双膜净水设备,包括固定架1以及设于固定架1上的主体和输入输出系统,主体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固定在固定架1上并均横向设置的第一管式超滤膜5、第二管式超滤膜6、第三管式超滤膜10、第四管式超滤膜11、第一管式纳滤膜15和第二管式纳滤膜16;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进原水管3、过滤器2、粗滤水管4、第一精滤水管7、第一压力泵8、第二精滤水管9、第三精滤水管12、第四精滤水管14、终滤水管17、第一电磁阀18、排污水管19和第二电磁阀20,进原水管3的一端以及粗滤水管4的一端分别与过滤器2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粗滤水管4的另一端与第一管式超滤膜5的进水口相连,第一管式超滤膜5的出水口与第二管式超滤膜6的进水口相连,第一精滤水管7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管式超滤膜6的出水口和第一压力泵8的进水口相连,第二精滤水管9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压力泵8的出水口和第三管式超滤膜10的进水口相连,第一压力泵8固定在固定架1的底部,第三管式超滤膜10的出水口与第四管式超滤膜11的进水口相连,第三精滤水管12的一端与第四管式超滤膜11的出水口相连,第四精滤水管14的一端与第一管式纳滤膜15的进水口相连,第四精滤水管14的另一端与第三精滤水管12的另一端相连,第一管式纳滤膜15的出水口与第二管式纳滤膜16的进水口相连,终滤水管17的一端与第二管式纳滤膜16的出水口相连,第一电磁阀18设于终滤水管17上;第一管式超滤膜5、第二管式超滤膜6、第三管式超滤膜10、第四管式
超滤膜11、第一管式纳滤膜15和第二管式纳滤膜16的排污口均并联在排污水管19上,第二电磁阀20设于排污水管19上并位于第一管式超滤膜5、第二管式超滤膜6、第三管式超滤膜10、第四管式超滤膜11、第一管式纳滤膜15和第二管式纳滤膜16的排污口的下游侧,排污水管19的一端封闭。
[0017]固定架1的底部还固定有第二压力泵13,第三精滤水管12的另一端和第四精滤水管1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压力泵13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
[0018]输入输出系统还包括疏通管21,疏通管21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终滤水管17和排污水管19上并分别位于第一电磁阀18和第二电磁阀20的下游侧。
[0019]疏通管21上还串接有两个第一手动截止阀22,疏通管21上还插接有通用管23,通用管23的插接处设于两个第一手动截止阀22之间。
[0020]终滤水管17上还设有流量计29,流量计29设于疏通管21插接处的下游侧。
[0021]排污水管19上还设有第二手动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膜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以及设于固定架上的主体和输入输出系统,所述主体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固定在固定架上并均横向设置的第一管式超滤膜、第二管式超滤膜、第三管式超滤膜、第四管式超滤膜、第一管式纳滤膜和第二管式纳滤膜;所述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进原水管、过滤器、粗滤水管、第一精滤水管、第一压力泵、第二精滤水管、第三精滤水管、第四精滤水管、终滤水管、第一电磁阀、排污水管和第二电磁阀,所述进原水管的一端以及所述粗滤水管的一端分别与过滤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所述粗滤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管式超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管式超滤膜的出水口与第二管式超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精滤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管式超滤膜的出水口和第一压力泵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精滤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压力泵的出水口和第三管式超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压力泵固定在固定架的底部,所述第三管式超滤膜的出水口与第四管式超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三精滤水管的一端与第四管式超滤膜的出水口相连,所述第四精滤水管的一端与第一管式纳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四精滤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三精滤水管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管式纳滤膜的出水口与第二管式纳滤膜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终滤水管的一端与第二管式纳滤膜的出水口相连,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终滤水管上;所述第一管式超滤膜、第二管式超滤膜、第三管式超滤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传波张良况黎王俊杨国庆
申请(专利权)人:碧菲分离膜大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