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38721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地下连续墙结构和内支撑结构;地下连续墙结构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连墙,以及设于第一地连墙外部的第二地连墙,第二地连墙位于红黏土分布区,第一地连墙与第二地连墙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墙结构;内支撑结构包括连接于地下连续墙结构上的多道混凝土支撑结构和多道钢支撑结构,混凝土支撑结构的腰梁为永久性结构,钢支撑结构位于地下连续墙结构的中部靠下位置,钢支撑结构包括钢腰梁和钢支撑,钢腰梁和钢支撑均为临时结构;在基坑外侧的阴角处还设有用于加固基坑的高压旋喷桩。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基坑围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减少回筑阶段拆撑换撑的高风险工况。况。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地,涉及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基坑围护结构的合理选择,是基坑支护设计的首要工作,应根据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的要求及不同支护形式的特点、造价等综合确定。基坑围护结构对于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00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深度大、周边建筑多,且地层条件复杂的基坑越来越多,目前,基坑支护形式多采用围护结构加内支撑体系。
[0004]经过检索发现:
[0005]申请公开号为CN109403342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基坑混合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围护结构、冠梁和腰梁,还包括基坑角部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和基坑中部设置的钢结构支撑体系,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包括钢筋混凝土立柱桩和钢筋混凝土支撑梁,钢结构支撑体系包括钢筋混凝土立柱桩和钢管支撑梁,各层钢筋混凝土支撑梁和钢管支撑梁的两端依次冠梁或腰梁连接,钢管支撑梁的两端分为固定端和活络端,基坑的横截面为包括全规则角部、全不规则角部或两种混合角部的矩形,相应钢筋混凝土支撑梁的形式为全规则梁、全不规则梁或者两种梁混合。本专利技术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支撑共同作用的混合支撑形式,结构简单,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充分利用两证支撑的优点,适用于对周边环境控制严格的基坑工程。但是该专利技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该专利技术的围护结构难以满足在红黏土地层分布区的基坑施工要求,进而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包括地下连续墙结构和内支撑结构;
[0009]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连墙,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地连墙外部的第二地连墙,所述第二地连墙位于红黏土分布区,所述第一地连墙与所述第二地连墙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墙结构;
[0010]所述内支撑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上的多道混凝土支撑结构和多道钢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混凝土支撑结构的腰梁为永久性结构,所述钢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的中部靠下位置,所述钢支撑结构包括钢腰梁和架设于所述钢腰梁下方的钢支撑,所述钢腰梁和所述钢支撑均为临时结构;
[0011]在基坑外侧的阴角处还设有用于加固基坑的高压旋喷桩。
[0012]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深度至红黏土底。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的接头处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支承所述内支撑结构的临时立柱,所述临时立柱呈竖立状设于基坑中,所述临时立柱为钢格构柱;所述临时立柱的底部嵌于立柱桩中,所述立柱桩采用灌注桩且兼抗拔桩。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的厚度为1200mm;所述第二地下连续墙的厚度为1000mm。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和所述第二地下连续墙的插入深度为墙底避开软塑红黏土,当坑底为基岩时,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和所述第二地下连续墙插入坑底以下基岩不小于3m。
[0017]进一步地,沿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的高度方向从上到下,第一道混凝土支撑结构的冠梁设于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的顶端,所述冠梁和所述腰梁的下方均架设有混凝土支撑,所述混凝土支撑为临时结构。
[0018]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支撑结构的腰梁作为主体结构框梁或内衬墙。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上述的基坑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
[0020]第一步:施工准备,平整场地,施工立柱桩、地下连续墙结构和冠梁,施工工作井阴角及盾构始发端头加固;在基坑开挖前施作降水井,确保基坑周边水位降低到设计要求深度后开始基坑开挖;
[0021]第二步:基坑开挖至第一道支撑底面下方0.3~0.5m处,浇筑第一混凝土支撑及系梁;
[0022]第三步:向下开挖至第二道支撑底面以下0.3~0.5m,在第二腰梁施作范围内开挖至其底面以下0.3~0.5m,整体模筑第二道支撑结构;
[0023]第四步:参照第三步的方法,依次开挖并及时整体模筑多道支撑结构,直至开挖至基坑底;
[0024]第五步:待坑底垫层达到设计强度后施作工作井结构底板和部分内衬墙;
[0025]第六步:拆除最下一层钢支撑结构的钢支撑及钢腰梁,施作部分内衬砌和框架。
[0026]第七步:参照第六步的方法,由下至上拆除钢支撑结构的钢支撑和钢腰梁,施作剩余内衬砌和框架。
[0027]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八步:盾构机下井前,根据吊装需求拆除内支撑及系梁格构柱;盾构掘进完成后,浇筑工作井剩余主体结构,根据需要部分切割剩余腰梁的截面,以满足工作井功能需求。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至少之一的有益效果:
[0029]1、本专利技术的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通过地下连续墙和内支撑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且在基坑外侧的阴角处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能够大大提高基坑围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030]2、本专利技术的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开挖及回筑阶段,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形成的支挡结构,共同承担全部水土压力及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压力,能够满足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要求,从而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0031]3、本专利技术的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支护体系的抗剪能力,可抵抗基坑在红黏土区域的抗剪强度,从而避免因地下连续墙抗剪承载力不足造成基坑失稳的现象。
[0032]4、本专利技术的基坑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采用混凝土支撑结构与钢支撑结构结合使用,形成立体的支撑体系,能够保证支撑的稳定性;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两种支撑结构的优点,结构简单,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另外,支撑结构按临时结构与永久结构相结合进行设计,能够减少回筑阶段拆撑换撑的高风险工况。
附图说明
[003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基坑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施工方法第一步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施工方法第二步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施工方法第三步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施工方法第四步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施工方法第五步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施工方法第六步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施工方法第七步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施工方法第八步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中,11为第一地连墙,12为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连续墙结构和内支撑结构;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连墙,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地连墙外部的第二地连墙,所述第二地连墙位于红黏土分布区,所述第一地连墙与所述第二地连墙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墙结构;所述内支撑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上的多道混凝土支撑结构和多道钢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混凝土支撑结构的腰梁为永久性结构,所述钢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的中部靠下位置,所述钢支撑结构包括钢腰梁和架设于所述钢腰梁下方的钢支撑,所述钢腰梁和所述钢支撑均为临时结构;在基坑外侧的阴角处还设有用于加固基坑的高压旋喷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深度至红黏土底。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的接头处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支承所述内支撑结构的临时立柱,所述临时立柱呈竖立状设于基坑中,所述临时立柱为钢格构柱;所述临时立柱的底部嵌于立柱桩中,所述立柱桩采用灌注桩且兼抗拔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的厚度为1200mm;所述第二地下连续墙的厚度为100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和所述第二地下连续墙的插入深度为墙底避开软塑红黏土,当坑底为基岩时,所述第一地下连续墙和所述第二地下连续墙插入坑底以下基岩不小于3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庆龙刘继国舒恒杨林松史世波李金郭锐张军刘夏临宋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