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菌抗污染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8595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抑菌抗污染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涉及超滤膜技术领域,针对现有的超滤膜的元件在安装和拆卸时不方便,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筒壳、出水端盖和进水端盖,所述进水端盖和出水端盖分别安装于筒壳的两端,所述进水端盖与出水端盖均有部分盖体延伸至筒壳内并与筒壳的圆周内壁滑动抵触;所述出水端盖的中心位置贯穿设置有集污管,所述集污管有出水端盖螺纹连接,所述出水端盖位于筒壳内部的一端沿圆心向外方向呈套设关系依次固定设置有滤管、第一网筒、第二网筒和第三网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实现了纤维超滤膜组件的快捷拆装和清理,提高了实用性,适宜推广。适宜推广。适宜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抑菌抗污染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超滤膜
,尤其涉及一种抑菌抗污染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

技术介绍

[0002]超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之一。超滤膜是一种孔径为1

100nm的非对称性微孔过滤膜,一般分为功能层和支撑层,通常预制成管式、板面式、卷式、毛细管式等各种型的组件,然后组装在一起应用,以增大过滤面积。广泛应用于分离、浓缩、纯化生物制品、医药制品以及食品工业中,还用于血液处理、废水处理和超纯水制备中的终端处理装置。超滤膜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清洗,以延长膜的使用寿命,然而现有的超滤膜的元件在安装和拆卸时不方便,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抑菌抗污染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抑菌抗污染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解决了现有的超滤膜的元件在安装和拆卸时不方便,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抑菌抗污染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包括筒壳、出水端盖和进水端盖,所述进水端盖和出水端盖分别安装于筒壳的两端,所述进水端盖与出水端盖均有部分盖体延伸至筒壳内并与筒壳的圆周内壁滑动抵触;所述出水端盖的中心位置贯穿设置有集污管,所述集污管有出水端盖螺纹连接,所述出水端盖位于筒壳内部的一端沿圆心向外方向呈套设关系依次固定设置有滤管、第一网筒、第二网筒和第三网筒,所述滤管与集污管滑动套设连接,所述第一网筒与第二网筒之间、第二网筒与第三网筒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第一网筒与第二网筒之间设置有第一纤维集束,所述第二网筒与第三网筒之间设置有第二纤维集束,所述出水端盖上开设有若干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位于第三网筒的外侧;所述进水端盖的中心位置固定贯穿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延伸至滤管内。
[0006]优选的,所述筒壳、进水端盖和出水端盖的圆周侧壁上均固定设置有多组对应分布的连接块,每一组所述连接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滤管靠近进水端盖一端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多组呈环形阵列分布的滤孔。
[0008]优选的,所述出水端盖靠近筒壳的端部边缘设置有与筒壳端部圆周侧壁适配的第一密封圈。
[0009]优选的,所述进水端盖靠近筒壳的端部边缘设置有与筒壳端部圆周侧壁适配的第二密封圈。
[0010]优选的,所述进水端盖位于筒壳内部的一端沿圆心向外方向依次开设有与滤管、第一网筒、第二网筒和第三网筒端部适配的环形凹槽。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2]1、通过出水端盖、进水端盖、集污管、滤管、第一网筒、第二网筒、第三网筒、第一纤维集束和第二限位集束的设置,第一网筒、第二网筒和第三网筒对第一纤维集束、第二纤维集束起到限位支撑作用,待过滤水体从进水管进入滤管,依次经滤管、第一纤维集束和第二纤维集束作用后,从出水孔排出,水体中的部分杂质会聚集在集污管内,集污管可以独立拆装,便于高效清理。
[0013]2、通过连接块和螺栓的设置,在筒壳、进水端盖和出水端盖的圆周侧壁上均固定设置有多组对应分布的连接块,每一组连接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从而便于出水端盖和进水端盖的拆装维护。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实现了纤维超滤膜组件的快捷拆装和清理,提高了实用性,解决了现有的超滤膜的元件在安装和拆卸时不方便,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的问题,适宜推广。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纤维集束和第二纤维集束的安装结构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出水端盖与滤管的安装结构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出水端盖与滤管的剖视结构图;
[0020]图6为本技术的进水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标号:1、筒壳;2、出水端盖;3、进水端盖;4、集污管;5、滤管;6、第一网筒;7、第二网筒;8、第三网筒;9、第一纤维集束;10、第二纤维集束;11、出水孔;12、进水管;13、连接块;14、螺栓;15、第一密封圈;16、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参照图1

图6,一种抑菌抗污染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包括筒壳1、出水端盖2和进水端盖3,进水端盖3和出水端盖2分别安装于筒壳1的两端,在筒壳1、进水端盖3和出水端盖2的圆周侧壁上均固定设置有多组对应分布的连接块13,每一组连接块13通过螺栓14固定连接,便于拆装;进水端盖3与出水端盖2均有部分盖体延伸至筒壳1内并与筒壳1的圆周内壁滑动抵触,在出水端盖2靠近筒壳1的端部边缘设置有与筒壳1端部圆周侧壁适配的第一密封圈15,提高了出水端盖2与筒壳1安装的密封性,在进水端盖3靠近筒壳1的端部边缘设置有与筒壳1端部圆周侧壁适配的第二密封圈16,提高了进水端盖3与筒壳1安装的密封性。
[0024]参照图3

图5,在出水端盖2的中心位置贯穿设置有集污管4,集污管4有出水端盖2螺纹连接,便于独立拆装,进行清理;出水端盖2位于筒壳1内部的一端沿圆心向外方向呈套设关系依次固定设置有滤管5、第一网筒6、第二网筒7和第三网筒8,滤管5与集污管4滑动套设连接,滤管5靠近进水端盖3一端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多组呈环形阵列分布的滤孔,第一
网筒6与第二网筒7之间、第二网筒7与第三网筒8之间均留有间隙,第一网筒6与第二网筒7之间设置有第一纤维集束9,第二网筒7与第三网筒8之间设置有第二纤维集束10,第一网筒6、第二网筒7和第三网筒8对第一纤维集束9、第二纤维集束10起到限位支撑作用。
[0025]参照图4和图5,在出水端盖2上开设有若干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出水孔11,出水孔11位于第三网筒8的外侧;在进水端盖3的中心位置固定贯穿设置有进水管12,进水管12延伸至滤管5内,待过滤水体从进水管12进入滤管5,依次经滤管5、第一纤维集束9和第二纤维集束10作用后,从出水孔11排出,水体中的部分杂质会聚集在集污管4内,集污管4可以独立拆装,便于高效清理;进水端盖3位于筒壳1内部的一端沿圆心向外方向依次开设有与滤管5、第一网筒6、第二网筒7和第三网筒8端部适配的环形凹槽,能够起到限位固定作用。
[0026]工作原理:本技术在使用时,待过滤水体从进水管12进入滤管5,依次经滤管5、第一纤维集束9和第二纤维集束10作用后,从出水孔11排出,水体中的部分杂质会聚集在集污管4内,集污管4可以独立拆装,便于高效清理;在筒壳1、进水端盖3和出水端盖2的圆周侧壁上均固定设置有多组对应分布的连接块13,每一组连接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菌抗污染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包括筒壳(1)、出水端盖(2)和进水端盖(3),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端盖(3)和出水端盖(2)分别安装于筒壳(1)的两端,所述进水端盖(3)与出水端盖(2)均有部分盖体延伸至筒壳(1)内并与筒壳(1)的圆周内壁滑动抵触;所述出水端盖(2)的中心位置贯穿设置有集污管(4),所述集污管(4)有出水端盖(2)螺纹连接,所述出水端盖(2)位于筒壳(1)内部的一端沿圆心向外方向呈套设关系依次固定设置有滤管(5)、第一网筒(6)、第二网筒(7)和第三网筒(8),所述滤管(5)与集污管(4)滑动套设连接,所述第一网筒(6)与第二网筒(7)之间、第二网筒(7)与第三网筒(8)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第一网筒(6)与第二网筒(7)之间设置有第一纤维集束(9),所述第二网筒(7)与第三网筒(8)之间设置有第二纤维集束(10),所述出水端盖(2)上开设有若干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出水孔(11),所述出水孔(11)位于第三网筒(8)的外侧;所述进水端盖(3)的中心位置固定贯穿设置有进水管(12),所述进水管(12)延伸至滤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光周谢学磊臧伯令王晓宇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金泓滤膜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