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磁感应控制电路及电磁加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磁感应加热
,具体涉及一种磁感应控制电路及电磁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卷烟需要通过明火点燃燃烧产生烟草烟雾,烟草在高温燃烧过程中释放对人体有害的混合物高达上千种,该混合物由挥发物、存在于颗粒中的半挥发物及灰尘组成,如一氧化碳、酚类、醛类、尼古丁(烟碱)、烟焦油等,而低温不燃烧烘烤型烟草,能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
[0003]虽然目前市场上的电子烟和低温烘烤烟能够降低吸烟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但是在用户体验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为:对发烟材料进行直接加热以释放挥发性化学混合物,挥发物处于加热区域中,烟气温度普遍较高,灼烧感和刺激性较强,对烟气感官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0004]目前市场上低温不燃烧烘烤烟具采用电阻式加热针或加热片插入发烟料内部,发热部位太集中,会产生烟料碳化碎末脱落,使用完的烟支极不卫生,烟具的发热部件也容易积垢或折断。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感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感应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011)、谐振频率控制单元(012)、MOS驱动单元(013);微控制器(011)用于电路检测,以及控制MOS管驱动栅极驱动器的脉冲宽度调制;MOS驱动单元(013)为MOS管驱动栅极驱动器供电的升压电路;谐振频率控制单元(012)用于通过改变微控制器(011)的脉冲宽度调制的占空比以调节磁感应输出功率的大小;谐振频率控制单元(012)分别与微控制器(011)和MOS驱动单元(013)电性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感应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微控制器(011)的型号为STM32G031G8,微控制器(011)的引脚3为工作电压输入端MCU
‑
2.8V,微控制器(011)的引脚7为电流检测端I
‑
DET,微控制器(011)的引脚12为电池检测端BAT
‑
DET,微控制器(011)的引脚12为脉冲宽度调制端PWM,微控制器(011)的引脚28为开关电源控制端POWER
‑
CTRL;MOS驱动单元(013)包括DC
‑
DC升压芯片U5、电感器L5、二极管D5、电容C21、电容C27、电容C39、电容C42、电阻R14、电阻R12、电阻R10,电容C42的一端接保护地,电容C39的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相连后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容C42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连接DC
‑
DC升压芯片U5的引脚1和电感器L5的一端,DC
‑
DC升压芯片U5的引脚2接保护地,DC
‑
DC升压芯片U5的引脚3连接电容C39的另一端后分别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接保护地,DC
‑
DC升压芯片U5的引脚4和引脚5相连后分别连接电阻R14的一端和电容C27的一端,电容C27的另一端接保护地,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器L5的另一端和电容C21的一端,电容C21的一端还连接电池电源端,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谐振频率控制单元(012)的频率控制范围在3
‑
6MHz,谐振频率控制单元(012)包括电流检测放大器U1、栅极驱动器U2、MOS管Q2、MOS管Q3、电感器L2、三极管Q1、电容C22、电容C8、电容C7、电容C20、电容C12、电容C28、电容C24、电容C23、电容C13、电容C6、电容C1、电阻R46、电阻R41、电阻R39、电阻R17、电阻R9、电阻R1、电阻R4、电阻R11、电阻R25、电阻R29、电阻R49、电阻R16、电阻R34、电阻R27;MOS管Q2为高频开关管,用于为高频谐振回路提供3MHZ的开关电流;MOS管Q3为低功耗开关管,用于微控制器(011)处于低功耗睡眠时将后续电路完全切断以达到无功耗电流的目的;栅极驱动器U2用于将微控制器(011)提供的高频PWM信号驱动MOS管Q2;电流检测放大器U1与电阻R4配合检测负载电流,电阻R25和电阻R29用于检测负载电压,电阻R25和电阻R29能够配合负载电流进行PWM调节输出平均功率;电容C23、电容C13与电感器L2进行并联谐振,用于调整MOS管Q2上的谐振波形,使得MOS管Q2在电压过零点时打开,在电流过零点时关闭,以提供MOS管Q2的效率,减少能量耗散损耗;;MOS管Q3的引脚1、引脚2、引脚3相连后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和电阻R46的一端,MOS管Q3的引脚4分别连接电阻R46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1的引脚3,三极管Q1的引脚1分别连接电阻R41的一端和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微控制器(011)的引脚28,三极管Q1的引脚2和电阻R39的另一端相连后接保护地,MOS管Q3的引脚5、引脚6、引脚7、引脚8、引脚9相连,MOS管Q3的引脚8还连接电池电源端,MOS管Q3的引脚9还分别连接电阻R4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电流检测放大器U1的引脚1和引脚2相连后接地,电流检测放大器U1的引脚3连接电容C8的一端后再分别连接电阻R17的一端和电容C22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接电容C42的另一端,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电流检测放大器U1的引脚4分别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和电容C7的一端,电流检测放大器U1的引脚5分别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和电阻R11的一端,电流检测放大器U1的引脚6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0的一端和微控制器(011)的引脚7,
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义辉,张广杰,张夕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锐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