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神经牵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7764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创神经牵引装置,牵引装置包括相互嵌套的内芯和套管;内芯主体部分为金属材质的通条;通条首端膨大形成穿刺头端,穿刺头端从套管首端穿出;套管包括粗细均匀的管体,管体末端连接锁定箍,锁定箍为圆环形;牵引装置中还设有尾座和扣盖;尾座和扣盖扣压在一起夹紧内芯的尾端并插入锁定箍中;扣盖和尾座外壁与锁定箍内壁紧密贴合。本装置可用于跨面自体神经移植等神经外科手术,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很小,可显著减少手术切口,减少术野暴露范围,有利于加快术后患者恢复,同时使双侧面肌运动同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容貌及面部活动。面部活动。面部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创神经牵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手术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微创神经牵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或头面部外伤往往引起面神经损伤,出现周围性面瘫。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口角歪斜,容貌改变等后遗症,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由于患者损伤较重及病程较长等原因,同侧面神经往往出现萎缩而丧失修复可能。因此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为跨面神经移植与神经转接修复面神经,取自体腓肠神经跨面移植桥接于健侧面神经和患侧面部肌肉以治疗面瘫,适用于对容貌恢复有较大需求的年轻患者或无法进行功能锻炼的青少年患者。跨面神经移植使双侧肌肉运动对称,同时避免了排异反应,从而达到使患者基本恢复面部容貌、表情及活动目的。
[0003]上述治疗方案在实际临床中,现存以下问题需要解决:第一,移植时需要在人面部皮下打通一条“通道”,将腓肠神经从健侧传递至患侧,腓肠神经质地较为柔软,必须小心防止误操作导致神经纤维断开;第二,为了打通皮下通道,医生会用弯钳在皮下钝性分离,该操作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人体组织损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0004]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神经牵引装置,一方面能够高效且低伤害地打通神经纤维传递通道,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保护神经纤维。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同时,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加速患者术后恢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微创神经牵引装置。
[0006]本技术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微创神经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相互嵌套的内芯和套管;所述内芯主体部分为金属材质的通条;通条首端膨大形成穿刺头端,穿刺头端从套管首端穿出;套管主体部分为粗细均匀的管体,管体末端连接锁定箍,锁定箍为圆环形;所述牵引装置中还设有尾座和扣盖;所述尾座和扣盖扣压在一起夹紧内芯的尾端并插入锁定箍中;所述扣盖和尾座外壁与锁定箍内壁紧密贴合。
[0008]进一步的,所述通条后端局部均匀增粗形成环形凸起,通条末端连接有固定环。
[0009]进一步的,所述套管后端安装有两个辅助手柄,辅助手柄安装于管体外壁。
[0010]进一步的,所述尾座后端扩展形成易于手掌接触并施加推力的按压部,按压部通过连接部连接第一夹持部,连接部中心形成凹孔;所述扣盖包括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主体均为相同尺寸的半圆柱型。
[0011]进一步的,所述扣盖与尾座之间形成安装管道,所述安装管道由形成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接触面上的两条第一凹槽组成,第一凹槽中部向外扩张,形成圆弧形且深度均匀的第二凹槽;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接触面上形成相匹配的定位孔和定位柱。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外壁形成圆柱形的限位柱,所述锁定箍上形成限位槽,限位槽起始于锁定箍边缘,其延伸的轨迹在锁定箍上对应的圆心角介于120度~160度之间,限位槽宽度均匀且不小于限位柱的外径。
[0013]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凸起的外径与两条第二凹槽组成的圆柱形空腔的内径相同;所述通条为圆柱形且其外径与两条第一凹槽组成的圆柱形空腔的内径相同。
[0014]进一步的,所述管体的内径不小于内芯的最大外径。
[0015]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微创神经牵引装置,可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或其他相似疾病。本装置在在人体皮下打通一条供神经穿过的通道,并且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很小,可显著减少手术切口,减少术野暴露范围。有利于加快术后患者恢复,同时使双侧面肌运动同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容貌及面部活动。此装置将使跨面神经移植与神经转接治疗达到微创目的。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中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中尾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中扣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中尾座的俯视图(未放置内芯);
[0023]图7是本技术中尾座的俯视图(放置内芯);
[0024]图8是本技术沿图1中A

A

线的剖面图(限位柱未锁定);
[0025]图9是本技术沿图1中A

A

线的剖面图(限位柱锁定);
[0026]图10是本技术的横剖面图。
[0027]其中,1.内芯;101.穿刺头端;102.通条;103.环形凸起;104.固定环;2.套管;201.管体;202.辅助手柄;203.锁定箍;204.限位槽;3.尾座;301.按压部;302.第一夹持部;303.连接部;304.凹孔;305.限位柱;306.定位孔;4.扣盖;401.第二夹持部;402.定位柱;5.安装管道;501.第一凹槽;502.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9]如图1~10所示,一种微创神经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相互嵌套的内芯1和套管2;所述内芯1主体部分为金属材质的通条102;通条102首端膨大形成椭球型的穿刺头端101,穿刺头端101从套管2首端穿出;套管2包括粗细均匀的管体201,管体201为不锈钢材质,其末端连接锁定箍203,锁定箍203为圆环形;所述牵引装置中还设有尾座3和扣盖4;所述尾座3和扣盖4扣压在一起夹紧内芯1的尾端并插入锁定箍203中;所述扣盖4和尾座3外壁与锁定箍203内壁紧密贴合。
[0030]所述通条102后端局部均匀增粗形成环形凸起103,通条102末端连接有固定环104。通条102为不锈钢材质,细长且粗细均匀,具有一定的弹性,通过手部对其施加外力,可
使其弯曲,撤去外力后自然回弹,恢复原本的形状。
[0031]所述套管2后端安装有两个辅助手柄202,辅助手柄202安装于管体201外壁。管体201也不是刚体,通过手部对其施加外力,可使其弯曲,撤去外力后,并不会回弹,依然保持弯曲后的形状。故在图1中,将管体201绘制成有一定曲度的形状,而在其他附图中将其绘制为笔直的形状,并不矛盾,因为图1中展示的是本技术使用时的状态,而其他附图旨在描述各个部件的形状结构特征。本技术中,管体201和锁定箍203在外形上是一体的,并且二者的中轴线是同一条直线,这里将二者分别命名,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锁定箍203需要有更强的硬度,即使一体成型也要增加热处理的工艺环节,否则外壁容易形变,影响使用;另一方面锁定箍203的外径和内径都要更大一些。
[0032]所述尾座3包括按压部301,按压部301的设置易于手掌接触并施加推力;按压部301通过连接部303连接第一夹持部302,连接部303中心形成凹孔304;所述扣盖4包括第二夹持部401;所述第一夹持部302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创神经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相互嵌套的内芯(1)和套管(2);所述内芯(1)主体部分为金属材质的通条(102);通条(102)首端膨大形成穿刺头端(101),穿刺头端(101)从套管(2)首端穿出;套管(2)包括粗细均匀的管体(201),管体(201)末端连接锁定箍(203),锁定箍(203)为圆环形;所述牵引装置中还设有尾座(3)和扣盖(4);所述尾座(3)和扣盖(4)扣压在一起夹紧内芯(1)的尾端并插入锁定箍(203)中;所述扣盖(4)和尾座(3)外壁与锁定箍(203)内壁紧密贴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神经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条(102)后端形成环形凸起(103),通条(102)末端连接有固定环(10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神经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2)后端安装有两个辅助手柄(202),辅助手柄(202)安装于管体(201)外壁。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创神经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座(3)包括按压部(301),按压部(301)通过连接部(303)连接第一夹持部(302),连接部(303)中心形成凹孔(304);所述扣盖(4)包括第二夹持部(401);所述第一夹持部(3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雯李俊昇赵继宗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