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6563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组装至电路板。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多个端子、第一金属壳以及第二金属壳。绝缘本体具有基部与舌部。端子配置于绝缘本体。第一金属壳包覆绝缘本体且具有焊接至电路板的多个第一焊脚。第二金属壳包覆绝缘本体与第一金属壳。第二金属壳具有焊接至电路板的多个第二焊脚。第一焊脚与第二焊脚皆位于绝缘本体的基部旁而远离舌部。第一金属壳与绝缘本体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支撑部,抵接于电路板的非导电处,以使电连接器支撑于电路板上,支撑部邻近舌部且远离基部。支撑部邻近舌部且远离基部。支撑部邻近舌部且远离基部。

Electric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先前技术的电连接器在采用表面贴装技术焊接于电路板时需要电连接器在焊接前于电路板的相应位置处保持稳定平衡,若电连接器的结构不能独立保持平衡时,则需要藉助额外的支撑件以达到平衡支撑,进而使电连接器不至于倾倒。
[0003]目前所知的支撑件均包括从电连接器的外壳后端延伸出的结构,用以插入电路板并焊接在一起,但其在外壳前端并未有任何支撑结构,而使电连接器在历经长久插拔动作后仍会导致前倾的状态。有鉴于此,仍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借由金属壳与绝缘本体的至少其一形成支撑部,而使电连接器能稳定地固持于电路板上。
[0005]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用以组装至电路板。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多个端子、第一金属壳以及第二金属壳。绝缘本体具有基部与舌部。端子配置于绝缘本体。第一金属壳包覆绝缘本体。第一金属壳具有多个第一焊脚,焊接至电路板。第二金属壳包覆绝缘本体与第一金属壳。第二金属壳具有多个第二焊脚,焊接至电路板。第一焊脚与第二焊脚皆位于绝缘本体的基部旁而远离舌部。第一金属壳与绝缘本体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支撑部,抵接于电路板的非导电处,以使电连接器支撑于电路板上,支撑部邻近舌部且远离基部。
[0006]优选地,上述的电连接器是焊接于电路板的插座电连接器。
[0007]优选地,上述的各端子具有彼此相对的对接端与焊接端,对接端从舌部暴露出且用以与另一电连接器的端子对接。焊接端以背离对接端的方向凸出于基部且焊接至电路板。第一焊脚与第二焊脚邻近焊接端且远离对接端,支撑部邻近对接端且远离焊接端。
[0008]优选地,上述的第一焊脚与第二焊脚焊接至电路板的多个接地部。
[0009]优选地,上述的支撑部是第一金属壳的局部破口弯折结构。
[0010]优选地,上述的绝缘本体还包括另一支撑部,位于基部且抵接电路板。
[0011]优选地,上述的支撑部在绝缘本体上的正投影位于基部与舌部的交界处。第一焊脚与第二焊脚分别在绝缘本体上的正投影位于基部。
[0012]优选地,上述的支撑部是从绝缘本体延伸出的凸柱结构。
[0013]优选地,上述的凸柱结构位于基部邻接舌部处优选地,部分上述的第一焊脚与部分上述的第二焊脚彼此叠置而位于绝缘本体的旁侧,支撑部位于第一金属壳的底部而与部分第一焊脚、部分第二焊脚形成类三角支撑配置。
[0014]基于上述,电连接器借由第一金属壳与第二金属壳的第一焊脚与第二焊脚分别焊接至电路板而固持在电路板上,其中第一焊脚与第二焊脚相对于绝缘本体而言是接近基部
且远离舌部,而相对于端子来说,则是接近焊接端且远离对接端。据此,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借由第一金属壳或绝缘本体的至少其一还具有支撑部,其相对于绝缘本体而言是接近舌部且远离基部,而相对端子而言则是接近对接端且远离焊接端,而使支撑部与前述的第一焊脚、第二焊脚形成类三角形配置,借由三点成面的手段让电连接器能平稳地固持在电路板上,以有效地避免电连接器相对于电路板呈现前倾的不良情形。
[0015]附图说明
[0016]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于电路板上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2的电连接器的简单分解示意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4的电连接器于电路板上的示意图。
[0021]图6是图5的电连接器的简单分解示意图。
[0022]符号说明30、40:电路板31、41:绝缘表面32、42:接地部100、200:电连接器110、210:第一金属壳111、211:第一焊脚112:支撑部120、220:第二金属壳121、221:第二焊脚130、230:绝缘本体131、231:基部132、232:舌部133、233:支撑部140、240:端子E1、E3:对接端E2、E4:焊接端。
[0023]具体实施方式
[0024]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30、多个端子140、第一金属壳110以及第二金属壳120。绝缘本体130具有基部131与舌部132。端子140配置于绝缘本体130。第一金属壳110包覆绝缘本体130。第二金属壳120包覆绝缘本体130与第一金属壳110,亦即如图1所示,第二金属壳120实质上叠置在第一金属壳110之外。
[0025]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于电路板上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电连接器的简单分解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再者,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是用以焊接于电路板30的插座电连接器,其中第一金属壳110具有焊接至电路板30的多个第一焊脚111,第二金属壳120具有焊接至电路板30的多个第二焊脚121。值得提及的是,如图2与图3所示,将绝缘本体130沿电连接器100的插接轴向而进一步地区分为前述基座131与舌部132后,第一焊脚111与第二焊脚121焊接至电路板30的多个接地部32(例如是接地接垫),且皆位于绝缘本体130的基部131旁而远离舌部132,其中部分第一焊脚111与部分第二焊脚121彼此叠置。
[0026]据此,为了使电连接器100在插拔过程中能克服如上述前倾状态,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金属壳110还具有支撑部112,邻近舌部132且远离基部131,且抵接于电路板30的非导电处,也就是相当于抵接在电路板30的绝缘表面31,以使电连接器100平稳地支撑于电路板30上。
[0027]换句话说,以端子140作为基准,各端子140具有彼此相对的对接端E1与焊接端E2,对接端E1从舌部132暴露出且用以与另一电连接器的端子对接。焊接端E2以背离对接端E1的方向凸出于基部131外且焊接至电路板30。第一焊脚111与第二焊脚121邻近焊接端E2且远离对接端E1,而相反地,支撑部112邻近对接端E1且远离焊接端E2。
[0028]如图1所示,第一焊脚111与第二焊脚121实质上是位于整体结构的相对两旁侧,而如图2所示,第一焊脚111与第二焊脚121实质上是位于整体结构的后侧(图2中的右侧),因此对于电连接器100的整体结构而言,当支撑部112不存在时,其前侧(图2中的左侧)的局部结构实质上是相对于电路板30呈悬空状态,因此在电连接器100与另一电连接器的插拔动作过程中,明显会施加力矩于电连接器100,随着插拔次数的增加,将可能危及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30之间的焊接(电性连接)关系,甚而导致电连接器100从电路板30上脱落。又如图2所示,支撑部112在绝缘本体130上的正投影位于基部131与舌部132的交界处,而第一焊脚111与第二焊脚121分别在绝缘本体130上的正投影是位于基部131(且远离舌部132)。
[0029]据此,本实施例借由在第一金属壳110的底部进行局部破口弯折结构而形成的支撑部112,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组装至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具有基部与舌部;多个端子,配置于所述绝缘本体;第一金属壳,包覆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金属壳具有多个第一焊脚,各所述第一焊脚焊接至所述电路板;以及第二金属壳,包覆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金属壳,所述第二金属壳具有多个第二焊脚,焊接至所述电路板,其中各所述第一焊脚与各所述第二焊脚皆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基部旁而远离所述舌部,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壳与所述绝缘本体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支撑部,抵接于所述电路板的非导电处,以使所述电连接器支撑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支撑部邻近所述舌部且远离所述基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是焊接于所述电路板的插座电连接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子具有彼此相对的对接端与焊接端,所述对接端从所述舌部暴露出且用以与另一电连接器的端子对接,所述焊接端以背离所述对接端的方向凸出于所述基部且焊接至所述电路板,各所述第一焊脚与各所述第二焊脚邻近所述焊接端且远离所述对接端,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淑芬徐屹
申请(专利权)人: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