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影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42986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造影导管,包括造影导管本体,造影导管本体包括:底座、若干依次插装配合的导管和可塑性变形结构;底座形成于第一个导管的始端;相邻两个导管中靠近底座的一个定义为第一导管,另一个定义为第二导管:第二导管的始端与第一导管的末端插装配合,且二者的插装量可调节且可锁止;可塑性变形结构设置于最后一个导管的末端。该造影导管的长度可伸缩延长,并且可塑性变形结构能够适应并顺利通过血管内的复杂区域,因此,能够有效避免造影导管出现无法到达病变位置的问题。影导管出现无法到达病变位置的问题。影导管出现无法到达病变位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造影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造影导管。

技术介绍

[0002]在医生临床过程中,人身体的一些部位不易进行结构或器官对比,对于不易进行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医生可将密度高于或低于这些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该器官内或者他的周围间隙,使相互产生对比的显影技术,该技术被称之为造影术。造影术是介入医学的一种,是在影像医学(X线、超声、CT) 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通过人体原有孔道,将造影导管插入到病变部位进行造影。
[0003]但是,对于普通造影导管来说,在经过主动脉较短、较宽,头臂干迂曲或主动脉瓣异常、桥血管造影等情况时,需要对导管塑形来完成冠脉造影,但普通导管可塑性差,难以塑形并通过病变,多次尝试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临床风险。且现有的造影导管,其导管长度定形,无法伸缩延长,但医生所遇病况不同,患者不同,往往会造成造影导管长度不足,无法到达病变位置。
[0004]综上所述,如何解决造影导管容易出现无法到达病变位置的问题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造影导管,以解决造影导管容易出现无法到达病变位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造影导管,包括造影导管本体,所述造影导管本体包括:底座、若干依次插装配合的导管和可塑性变形结构;
[0008]所述底座形成于第一个所述导管的始端;
[0009]相邻两个所述导管中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个定义为第一导管,另一个定义为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的始端与所述第一导管的末端插装配合,且二者的插装量可调节且可锁止;
[0010]所述可塑性变形结构设置于最后一个所述导管的末端。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管的末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始端。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管的末端的内径管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导管的轴向延伸的轴向滑槽和沿所述第一导管的周向延伸的轴向限位槽,所述轴向限位槽与所述轴向滑槽贯通,且所述轴向限位槽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轴向滑槽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导管的始端的外径管壁上形成有滑键,所述滑键能够沿所述轴向滑槽滑动且能够滑入、滑出所述轴向限位槽。
[0013]可选地,所述轴向滑槽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第一导管的内径圆周均匀排布;所述轴向限位槽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管的末端的内径管壁上的环形凹槽;所述滑键的
数量与所述轴向滑槽的数量相同,且布置位置一一对应。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管的末端的内径管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导管的轴向呈阶梯式延伸的阶梯型滑槽;所述第二导管的始端的外径管壁上形成有与所述阶梯型滑槽配合的滑键,且所述滑键能够沿所述阶梯型滑槽滑动。
[0015]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管靠近其自身始端的外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所述插装量的刻度。
[0016]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管靠近其自身始端的外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标识锁止位置和/或插装量调节位置的标记。
[0017]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管的始端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的末端。
[0018]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管的始端的内径管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导管的轴向延伸的轴向滑槽和沿所述第二导管的周向延伸的轴向限位槽,所述轴向限位槽与所述轴向滑槽贯通,所述轴向限位槽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轴向滑槽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导管的末端的外径管壁上形成有滑键,所述滑键能够沿所述轴向滑槽滑动且能够滑入、滑出所述轴向限位槽。
[0019]可选地,所述轴向滑槽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第二导管的内径圆周均匀排布;所述轴向限位槽为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管的始端的内径管壁上的环形凹槽;所述滑键的数量与所述轴向滑槽的数量相同,且布置位置一一对应。
[0020]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管的始端的内径管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导管的轴向呈阶梯式延伸的阶梯型滑槽;所述第一导管的末端的外径管壁上形成有与所述阶梯型滑槽配合的滑键,且所述滑键能够沿所述阶梯型滑槽滑动。
[0021]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管靠近其自身末端的外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所述插装量的刻度。
[0022]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管靠近其自身末端的外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标识锁止位置和/或插装量调节位置的标记。
[0023]可选地,所述底座与第一个所述导管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固定结构。
[0024]可选地,所述底座为热塑性树脂制作而成的底座。
[0025]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管的管壁包括由内到外依次为层叠布置的第一内层、第一中间层和第一外层,其中,所述第一内层和所述第一外层均为高分子塑料层;所述第一中间层为若干层金属编织而成;
[0026]和/或,所述第二导管的管壁包括由内到外依次为层叠布置的第二内层、第二中间层和第二外层,其中,所述第二内层和所述第二外层均为高分子塑料层;所述第二中间层为若干层金属编织而成。
[0027]可选地,所述可塑性变形结构包括设置于最后一个所述导管的末端的可变形主体部和位于所述可变形主体部的末端的可变形端头,所述可变形主体部为多层金属编织而成的网管状结构。
[0028]相比于
技术介绍
介绍内容,上述造影导管,包括造影导管本体,造影导管本体包括:底座、若干依次插装配合的导管和可塑性变形结构;底座形成于第一个导管的始端;相邻两个导管中靠近底座的一个定义为第一导管,另一个定义为第二导管:第二导管的始端与第一导管的末端插装配合,且二者的插装量可调节且可锁止;可塑性变形结构设置于最
后一个导管的末端。该造影导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手术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可塑性变形结构进行塑形调整,直至满足并顺利通过血管内的复杂区域;通过调整相邻两个导管的插装量,可以实现造影导管整体长度的调节,当导管到达靶定区域后,也即可塑性变形结构到达病变位置时,锁止相邻两个导管的插装量,然后开始推送造影剂造影,进行诊断治疗,由于造影导管的长度伸缩延长,并且可塑性变形结构能够适应并顺利通过血管内的复杂区域,因此,能够有效避免造影导管出现无法到达病变位置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造影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管未经过轴向滑槽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管经过轴向滑槽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管的内径管壁上设置轴向滑槽和轴向限位槽的展开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造影导管,包括造影导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造影导管本体包括:底座(1)、若干依次插装配合的导管和可塑性变形结构(2);所述底座(1)形成于第一个所述导管的始端;相邻两个所述导管中靠近所述底座(1)的一个定义为第一导管(3),另一个定义为第二导管(4):所述第二导管(4)的始端与所述第一导管(3)的末端插装配合,且二者的插装量可调节且可锁止;所述可塑性变形结构(2)设置于最后一个所述导管的末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3)的末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导管(4)的始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3)的末端的内径管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导管(3)的轴向延伸的轴向滑槽(5)和沿所述第一导管(3)的周向延伸的轴向限位槽(6),所述轴向限位槽(6)与所述轴向滑槽(5)贯通,且所述轴向限位槽(6)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轴向滑槽(5)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导管(4)的始端的外径管壁上形成有滑键(7),所述滑键(7)能够沿所述轴向滑槽(5)滑动且能够滑入、滑出所述轴向限位槽(6)。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滑槽(5)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第一导管(3)的内径圆周均匀排布;所述轴向限位槽(6)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管(3)的末端的内径管壁上的环形凹槽;所述滑键(7)的数量与所述轴向滑槽(5)的数量相同,且布置位置一一对应。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3)的末端的内径管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导管(3)的轴向呈阶梯式延伸的阶梯型滑槽(8);所述第二导管(4)的始端的外径管壁上形成有与所述阶梯型滑槽(8)配合的滑键(7),且所述滑键(7)能够沿所述阶梯型滑槽(8)滑动。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4)靠近其自身始端的外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所述插装量的刻度。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4)靠近其自身始端的外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标识锁止位置和/或插装量调节位置的标记。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4)的始端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管(3)的末端。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4)的始端的内径管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导管(4)的轴向延伸的轴向滑槽和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丽霞史冬梅王志坚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