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34079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泡壳背网蝽室内扩繁方法包括卵的收集、卵的孵化和若虫饲养、成虫饲养等步骤,以泡壳背网蝽的寄主植物肾茶叶片作为产卵基质,精简了饲养步骤,有助于泡壳背网蝽标准化饲养扩繁;添加由傣百解和绞股蓝制成的中药液,可降低真菌感染率30%左右;抗菌保湿基质和对肾茶叶片进行消毒保湿处理,可以将叶片保鲜时间由1天延长至10天左右。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简单实用,省时省工,提高了泡壳背网蝽的存活率,并降低真菌感染,避免了实验室种群的衰退,可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虫龄一致的网蝽,可为实验室提供稳定虫源,为泡壳背网蝽的生物学、生态学和毒理学等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基础。基础。

A method of indoor propagation of net bug with bubble shell b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昆虫饲养
,具体涉及一种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泡壳背网蝽(Cochlochila bullita)属半翅目网蝽科壳背网蝽属,是申请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次发现的一种肾茶上的重大害虫,具有分布广、寄主植物多、繁殖能力强和危害严重等特点。该虫广泛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南非等,国内则主要分布于云南。该网蝽寄主植物主要有肾茶(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C.Y.Wu)、罗勒(Ocimum basilicum Linnaeus)、圣罗勒(Ocimum sanctum Linnaeus)、樟脑罗勒(Ocimum kilmandscharicum Linnaeus)以及唇形科的其它多种植物。该虫在较多国家爆发为害,对肾茶等唇形科植物危害十分严重。该虫曾在美国入境口岸多次被截获,可见该有害生物的经济重要性以及其入侵到西半球的潜力。
[0003]在危害肾茶时,泡壳背网蝽将卵产在肾茶植株上,进而以若虫、成虫对其进行危害,成虫个体较小,约3mm,在肾茶上聚集取食,并在叶子表面留下排泄物,导致被害叶片枯萎、脱落,严重时甚至整株枯死。在西双版纳州,该虫可全年发生危害,一般危害率为30%

60%,严重时可高达80%以上,是肾茶的主要害虫之一,对肾茶及肾茶相关产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肾茶广泛分布在我国云南、海南、广东、福建及台湾,可用于治疗肾结石、尿路感染和糖尿病等,是云南西双版纳州农户种植广泛的傣药之一。可见,泡壳背网蝽的防控至关重要。
[0004]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关于泡壳背网蝽形态特征的介绍,尚未有关于该虫饲养技术方面的研究。而如何建立室内稳定的实验种群,获得大量一致的标准化稳定虫源,能为系统开展该虫的生物学、生态学、毒理学以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奠定基础。可见,缺乏泡壳背网蝽室内繁育的关键技术成为了研究其基础生物学、生态学以及毒理学等理论研究的技术瓶颈。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泡壳背网蝽室内扩繁技术,从而持续为该虫的相关研究提供稳定一致的可靠虫源,为该虫的基础生物学及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是当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该方法简单,成本低,泡壳背网蝽的存活率为85%以上,且经低温保存后网蝽卵的孵化率为75%以上,成虫收集率在60%以上。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以肾茶叶片作为产卵基质,将肾茶叶片的叶柄插入装满中药液的管中,并封紧管口同时将叶柄固定,然后将管置于底部有抗菌保湿基质的养虫盒中,接着引入交配过的
泡壳背网蝽成虫进行产卵培养,所述中药液由傣百解和绞股蓝制备得到,所述抗菌保湿基质包括琼脂、中药液和水;
[0009]S2、每天收集携带泡壳背网蝽卵的产卵基质,并补充与收集数量相同的新鲜产卵基质;
[0010]S3、将携带泡壳背网蝽卵的产卵基质置于底部有抗菌保湿基质的养虫盒的新养虫盒中进行孵化和若虫培养,待到有成虫出现时收集成虫。
[0011]本专利技术的泡壳背网蝽室内扩繁方法,整个扩繁过程包括卵的收集、卵的孵化、若虫饲养和成虫饲养等。本专利技术使用了抗菌保湿基质,显著延迟了叶片的保鲜时间,简化了频繁更换叶片饲料的繁琐步骤;本专利技术在养虫盒中添加了由绞股蓝和傣百解制备得到的中药液,有效降低了叶片的真菌感染率;本专利技术的养虫盒中使用了抗菌保湿基质,可延长叶片的保鲜时间至10天左右,同时降低了低龄幼虫的感染率,有效提高孵化率及各虫态成活率。
[0012]优选地,步骤S1至S3中,产卵、孵化和若虫培养的温度为25~30℃,湿度为70%
±
5%,光周期为12L:12D。本专利技术筛选出了25

30℃的最适饲养温度,湿度为70%
±
5%,光周期为12L:12D,提高各虫态的存活率达85%以上;明显提高效率,有助于泡壳背网蝽的规模化饲养扩繁。
[0013]优选地,所述中药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绞股蓝和傣百解混合,加水浸泡后,先以武火煎煮,再以文火煎煮,得到的煎煮液经过滤后即得中药液。
[0014]进一步地,所述绞股蓝和傣百解的质量比为(1~5):(1~5)。具体地,所述绞股蓝和傣百解的质量比为1:1。
[0015]进一步地,武火煎煮20

30min,再以文火煎煮10

20min。具体地,武火煎煮25min,再以文火煎煮15min。
[0016]优选地,按重量百分率计,所述抗菌保湿基质包括1%琼脂、1%中药液和98%水。
[0017]优选地,在养殖盒内制备抗菌保湿基质的方法为:先将水煮沸,然后加入琼脂,待琼脂充分融化后加入中药液,再将得到的混合液加入到养虫盒内使其平铺于养虫盒底部,经冷却并凝固后制得。
[0018]优选地,步骤S1中,交配过的泡壳背网蝽成虫的雌雄数量比为2:1。
[0019]优选地,步骤S1中,管中的中药液为用水稀释至重量百分比为5%的中药液。
[0020]优选地,步骤S2中收集得到的泡壳背网蝽卵可在17~20℃下低温保存10~14d后再用于后续的孵化和若虫培养。利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进行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时,得到的泡壳背网蝽的卵可以在17

20℃的较低温度环境中保存10

14d,且还能保证卵的孵化率达75%以上,成虫收集率60%以上。
[0021]优选地,所述养虫盒的盒盖中央设置有长方形口,所述长方形口上粘有纱网。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养虫盒的长宽高为9.5cm
×
7.0cm
×
5.0cm,盒盖中央设置有长为5cm、宽为2cm的长方形口,并在长方形口上粘上200目的纱网。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收集成虫的方法为:利用镊子夹取产卵基质,并用毛笔挑出产卵基质上的泡壳背网蝽成虫。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使泡壳背网蝽成虫交配的方法为:使用小毛笔往塑料指形管(长10.0cm,直径1.3cm)中挑入不超过20头泡壳背网蝽成虫,设置成虫的雌雄数量比为2:1,放置不大于3h,使成虫完成交配。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肾茶新害虫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经卵的收集、卵的孵化和若虫饲养、成虫饲养等步骤后完成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本专利技术将饲养泡壳背网蝽的寄主植物与泡壳背网蝽的产卵载体均设置为肾茶叶片,精简了饲养步骤,有助于泡壳背网蝽标准化饲养扩繁。本专利技术添加由傣百解和绞股蓝制成的中药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以肾茶叶片作为产卵基质,将肾茶叶片的叶柄插入装满中药液的管中,并封紧管口同时将叶柄固定,然后将管置于底部有抗菌保湿基质的养虫盒中,接着引入交配过的泡壳背网蝽成虫进行产卵培养,所述中药液由傣百解和绞股蓝制备得到,所述抗菌保湿基质包括琼脂、中药液和水;S2、每天收集携带泡壳背网蝽卵的产卵基质,并补充与收集数量相同的新鲜产卵基质;S3、将携带泡壳背网蝽卵的产卵基质置于底部有抗菌保湿基质的养虫盒的新养虫盒中进行孵化和若虫培养,待到有成虫出现时收集成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至S3中,产卵、孵化和若虫培养的温度为25~30℃,湿度为70%
±
5%,光周期为12L:12D。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绞股蓝和傣百解混合,加水浸泡后,先以武火煎煮,再以文火煎煮,得到的煎煮液经过滤后即得中药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泡壳背网蝽的室内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珍岳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