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头熊蜂人工种群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32972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野生传粉蜂驯化繁育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短头熊蜂人工种群构建的方法,通过营造适宜生境,诱捕野生短头熊蜂蜂王(F0代),饲养成群后,统计繁育特性筛选优良种群,选择蜂王产卵前期小于30天,工蜂数量大于300头的健康蜂群培育子代,子代蜂王数量大于30头的蜂群为种群,结合家系遗传图谱,组织交尾,避免同群近交,F2代时重复引入野生种群F0代筛选优良子代与F3代进行杂交复壮种群,F3代以后,每间隔2代,引入一次F0代进行复壮。逐代筛选,引种复壮,保持人工种群的稳定,持续饲养若干个世代,逐代优选易于人工环境饲养、群势较强且性情温驯的短头熊蜂家系,可生产大量优质蜂王,为短头熊蜂工厂化周年繁育提供种源保障。为短头熊蜂工厂化周年繁育提供种源保障。

A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rtificial population of Bumblebe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短头熊蜂人工种群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野生传粉蜂繁育
,具体涉及一种短头熊蜂人工种群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熊蜂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传粉者,为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授粉,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农业生产安全极为重要。人工繁育熊蜂为农作物授粉是现代农业绿色生产配套技术,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外源植物激素的应用。目前中国市场上主要的授粉熊蜂群大都是从欧洲引进的地熊蜂。研究发现,应用外来熊蜂物种为农作物授粉,存在干扰本土熊蜂交尾、传播病害和生态位竞争等物种入侵风险。因此,驯化繁育本土熊蜂应用于农作物授粉迫在眉睫。
[0003]全球约有260种熊蜂,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但是不同地理分布的熊蜂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不同,不同种熊蜂的驯化繁育难易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全球众多的熊蜂种类中,被驯化,并能人工规模化周年繁育应用于农作物授粉的熊蜂,仅为少数几个物种,且需要长时间的驯化选育,才能形成性状优良的品系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国发现熊蜂125种,虽然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国家,但在本土熊蜂驯化繁育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起步较晚,还未选育出优良的当家授粉熊蜂种。制约本土熊蜂驯化和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性状稳定的可供长期选育人工种群,根源除物种外,更重要的是缺少性状稳定的人工种群及其构建的方法。
[0004]目前国内本土熊蜂的驯化,仅见分布于华北地区的适应温带、寒带气候的少数几种熊蜂的繁育特性和饲养方法研究报道,并未涉及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分布的熊蜂种的驯化。云南境内的优势熊蜂种: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是典型的东洋区物种,分布于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西南山地是其物种多样性分化的中心。在云南,除滇西北高海拔山地外,各地均有短头熊蜂分布,适应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气候,与主要农业种植区重叠,采访茄子、辣椒、黄瓜、丝瓜、南瓜、豌豆、草乌等多种蔬菜和药材,具有较好的农业授粉应用潜能。研究显示,云南热带的短头熊蜂群势大,持续时间长,为花朵数量多、花期长的作物授粉优势突出。但在人工繁育、种群建立繁衍方面方法不成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优良种源。现有种源过渡依赖捕捉野生蜂王,可能引起野生种群数量下降,另外野外随机种源存在数量不稳定和品质不一的问题,不利于持续的驯化和应用研发。本专利技术优选出一种短头熊蜂人工种群构建方法,旨在筛选短头熊蜂优良家系,生产大量优质蜂王,为短头熊蜂工厂化周年繁育提供种源保障,对本土熊蜂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是提供一种本土的短头熊蜂人工种群构建方法,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短头熊蜂人工种群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1)野生资源调查,选定短头熊蜂的原种产地,营造适宜生境,实时收集野生短头熊蜂蜂王(F0);
[0009](2)蜂王放入暗室内的饲喂有蜂花粉和糖水筑巢箱内饲养,诱导蜂王筑巢产卵,培育工蜂,记录繁育性状指标;
[0010](3)蜂群发展工蜂数量达到30头,调节食物配比和环境条件,促进蜂群培育子代蜂王和雄性蜂;
[0011](4)通过繁育性状指标筛选出优良种群,收集优良种群的适龄蜂王和雄性蜂人工控制交尾,防止近交;
[0012](5)诱导蜂王滞育,成功交尾后的蜂王饲喂一段时间后,转入的填充有基质的塑料瓶内,再置于避光冷藏柜内控温冷藏;
[0013](6)诱导蜂王出蛰,选取冷藏滞育一段时间后,体重0.70g以上的蜂王,放入饲喂有糖水的飞翔笼内,活动5

10天;
[0014](7)激活后蜂王进行饲养,重复步骤(2)(3),促进培育可育子代,重复步骤(4)(5)(6),持续培育筛选下一代蜂王;
[0015](8)人工种群复壮,记录每一世代的遗传信息,建立家系谱图,防止同群近交,饲养F2代时,同时引入不同地区的野生短头熊蜂蜂王(F0),重复步骤 (2)、(3)、(4)筛选种群,培育优质雄性蜂与F3代蜂王交尾,F3代以后,每间隔2代,引入一次F0代进行复壮,保持种群性状的稳定。
[0016]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形成稳定的短头熊蜂种源基地,繁育性状筛选结合控制交尾开展母系良种定向选育,多代复壮筛选后形成有亲缘关系的,性状稳定的3个优良家系,构建易于人工环境饲养、群势较强及性情温驯的短头熊蜂人工种群,为短头熊蜂的长期驯化和授粉应用提供种源支撑。
附图说明
[0017]图1短头熊蜂人工种群繁育流程图;
[0018]图2短头熊蜂控制交尾与复壮家系遗传图;(其中:F世代;F0:野外引种;F (1

i):子代;

:蜂王;

:雄性蜂;s:饲养蜂群编号;n:数列项)。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0020]实施例1:
[0021]一种短头熊蜂人工种群构建方法,参照图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2](1)诱捕野生短头熊蜂蜂王
[0023]基于前期资源调查选择有短头熊蜂分布的地区,首年9月

11月种植短头熊蜂蜂王喜欢采访的蜜源植物毛杜鹃、锦绣杜鹃、蔷薇和结香等,到次年春季可以定点捕捉出蛰访花的短头熊蜂蜂王,首先调查短头熊蜂蜂王出蛰情况,在初次见到蜂王访花后的7

15天内捕捉在花朵上觅食的蜂王,选择肢体及被毛完整,毛色鲜亮,花粉筐未携带花粉的蜂王。
[0024](2)诱导蜂王筑巢产卵
[0025]将捕捉后的蜂王放置有蜂王产卵床和饲料的筑巢箱内。卵床上,涂抹中华蜜蜂的蜂蜡来诱导蜂王产卵。环境温度29℃
±
1℃,相对湿度60%
±
5%;饲料主要为糖水和蜂花粉,糖水为浓度40%的糖溶液,蜂花粉为健康西方蜜蜂蜂群采集生产的新鲜花粉,经辐照灭菌后冷冻储存,使用时从冷藏库中取用,品种为杏花粉;同时饲喂糖水和花粉,所有饲料隔一天更换一次,组配不变。
[0026](3)繁育子代蜂王和雄性蜂
[0027]蜂群发展到30头工蜂以上,调整糖水浓度为50%,花粉选用杏花粉、茶花粉和金丝桃花粉按照质量比2:2:1组配;每天观察一次,准确记录蜂群中第一头子代雄性蜂和蜂王出现的时间。
[0028](4)交尾控制
[0029]以见到的第一头雄性蜂或者子代蜂王后24小时为1日龄,雄性蜂8日龄以上可以用于交尾,蜂王9日龄以上用于交尾,选择蜂王和雄性蜂被毛未脱落,颜色鲜艳的个体用于交尾;交尾组织,蜂王与雄性蜂比例为1:2,先将雄性蜂放入交尾笼内自由飞翔15分钟以上,而后再放入蜂王,环境温度25℃
±
1℃,相对湿度55
±
5%,光照度400lux。
[0030](5)诱导蜂王滞育
[00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头熊蜂人工种群构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野生资源调查,选定短头熊蜂的原种产地,营造适宜生境,实时收集野生短头熊蜂蜂王(F0);(2)蜂王放入暗室内饲喂有蜂花粉和糖水的筑巢箱内饲养,诱导蜂王筑巢产卵,培育工蜂,记录繁育性状指标;(3)蜂群发展工蜂数量达到30头,调节食物配比和环境条件,促进蜂群培育子代蜂王和雄性蜂;(4)通过繁育性状指标筛选出优良种群,收集优良种群的适龄蜂王和雄性蜂人工控制交尾,防止近交;(5)诱导蜂王滞育,成功交尾后的蜂王饲喂一段时间后,转入的填充有基质的塑料瓶内再置于避光冷藏柜内控温冷藏;(6)诱导蜂王出蛰,选取冷藏滞育一段时间后,体重0.70g以上的蜂王,放入饲喂有糖水的飞翔笼内,活动5

10天;(7)激活后蜂王进行饲养,重复步骤(2)(3),促进培育可育子代,重复步骤(4)(5)(6),持续培育筛选下一代蜂王;(8)保持种群性状的稳定,记录每一世代的遗传信息,建立家系谱图,防止同群近交,F1代蜂王与同一地区不同群的雄性蜂交尾,F2代蜂王与不同地区的雄性蜂交尾,多地来源蜂群循环组配;饲养F2代时同时引入不同地区的野生蜂王(F0)进行饲养,重复步骤(2)、(3)、(4)筛选优良种群,培育优质雄性蜂与F3代蜂王交尾复壮种群;F3代以后每间隔2代,引入一次F0代进行复壮;重复上述交尾组配,维持人工种群世代延续,获得3以上个家系,性状稳定的优良种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头熊蜂人工种群构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营造适宜生境方法为在短头熊蜂的原种产地种植短头熊蜂喜欢采集的蜜粉源植物,包括毛杜鹃、锦绣杜鹃、豌豆、苕子、深蓝鼠尾草、紫绒鼠尾草、萝卜、夏枯草、蔷薇、结香、白芸豆、山蚂蟥、猪屎豆、紫花苜蓿、南瓜、星毛金锦香、野牡丹、粗叶悬沟子、红车轴草、双颊决明、红豆草、紫穗槐、薰衣草、刺天茄、绣球防风、地桃花、乌头、扁豆、枇杷、苹果中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铖秦加敏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