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水体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33501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海绵城市水体循环系统,包括下水主管道和下水道汇入管道,所述下水主管道顶部连通有竖直设置的下水道汇入管道,所述下水道汇入管道外侧连通有均匀分布的侧支渗入机构,所述支撑块上方设有弧形设置的支撑环,所述支撑环上方固定连接有向上方凸起设置的过滤罩,所述过滤罩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提拉把手,所述过滤罩内侧设有支撑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的通过设置的侧管道、支管道、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雨水可以通过下水道汇入管道、侧管道和支管道与水泥路下方的土壤接触,此时一部分雨水可以汇入下水主管道,一部分雨水渗透至土壤内部,具有缓解城市内涝的效果。具有缓解城市内涝的效果。具有缓解城市内涝的效果。

A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in sponge 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水体循环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
,具体为一种海绵城市水体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0003]在一些城市中,下雨时雨水通过下水管道汇入地下城市排水系统内,由于城市地面表层覆盖一层水泥,而汇入地下城市排水系统的下水道单元一般都是建设在马路表面,雨水汇入大道上,然后通过下水管道缓慢进行疏水工作,因为城市中大部分区域都是采用水泥覆盖,其无法进行及时土壤与雨水接触,一旦城市中的小沟小河雨水溢出,其容易造成雨水堆积和城市内涝,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海绵城市水体循环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水体循环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海绵城市水体循环系统,包括下水主管道和下水道汇入管道,所述下水主管道顶部连通有竖直设置的下水道汇入管道,所述下水道汇入管道外侧连通有均匀分布的侧支渗入机构,所述下水道汇入管道顶部安装有圆形设置的下水道井盖,所述下水道汇入管道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方设有弧形设置的支撑环,所述支撑环上方固定连接有向上方凸起设置的过滤罩,所述过滤罩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提拉把手,所述过滤罩内侧设有支撑组件。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所述第四支撑杆和第五支撑杆交错连接,且第四支撑杆和第五支撑杆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四支撑杆两端和第五支撑杆两端均与支撑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和第五支撑杆上方均固定连接有呈竖直设置的第六支撑杆,所述第六支撑杆顶部与过滤罩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和第五支撑杆起到支撑支撑环的目的,避免支撑环变形,而上方设置的第六支撑杆可以起到支撑过滤罩的目的,避免过滤罩坍塌。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块数量为四个,且支撑块呈弧形设置在下水道汇入管道的内壁,四个所述支撑块上端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设置的支撑块上方可以放置支撑环,避免支撑环掉落至下水道汇入管道下方,方便取出过滤罩进行后续杂质清理工作。
[0009]优选的,所述侧支渗入机构包括侧管道和支管道,所述侧管道面朝下水道汇入管
道的一侧与下水道汇入管道连通,所述侧管道下方连通有均匀分布的支管道,所述侧管道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竖直设置的第二支撑杆和横向设置的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中央和第三支撑杆中央呈焊接设置,这种设置可以使一部分雨水通过侧管道和支撑管与水泥路下方的土壤接触,然后渗入其中,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0010]优选的,所述侧管道背向下水道汇入管道的一侧呈实心设置,所述支管道内部呈空心设置,且呈上下贯穿设置,所述支管道之间内部均设有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可以支撑支撑管避免其坍塌,而设置的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可以支撑侧管道避免其坍塌。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侧管道、支管道、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雨水可以通过下水道汇入管道、侧管道和支管道与水泥路下方的土壤接触,此时一部分雨水可以汇入下水主管道,一部分雨水渗透至土壤内部,具有缓解城市内涝的效果,而设置的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可以支撑侧管道的作用,而第一支撑杆起到支撑支管道的作用,保证整体稳定性;
[0013]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支撑环、支撑块、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第六支撑杆和过滤罩,雨水和杂物通过下水道井盖流入侧管道,然后通过过滤罩可以将杂物过滤下,呈凸起设置的过滤罩可以避免杂物堵塞网孔而雨水无法下流的情况,而设置的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可以支撑过滤罩,避免其坍塌。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图1的A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图1的B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

下水主管道、2

下水道汇入管道、3

侧管道、4

支管道、5

第一支撑杆、6

第二支撑杆、7

第三支撑杆、8

下水道井盖、9

支撑环、10

支撑块、11

第四支撑杆、12

第五支撑杆、13

第六支撑杆、14

过滤罩、15

提拉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0]一种海绵城市水体循环系统,包括下水主管道1和下水道汇入管道2,所述下水主管道1顶部连通有竖直设置的下水道汇入管道2,所述下水道汇入管道2外侧连通有均匀分布的侧支渗入机构,所述下水道汇入管道2顶部安装有圆形设置的下水道井盖8,所述下水道汇入管道2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支撑块10,所述支撑块10上方设有弧形设置的支撑环9,所述支撑环9上方固定连接有向上方凸起设置的过滤罩14,所述过滤罩14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提拉把手15,所述过滤罩14内侧设有支撑组件。
[0021]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四支撑杆11、第五支撑杆12和第六支撑杆13,所述第四支撑杆11和第五支撑杆12交错连接,且第四支撑杆11和第五支撑杆12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四支撑杆11两端和第五支撑杆12两端均与支撑环9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11和第五支撑杆12上方均固定连接有呈竖直设置的第六支撑杆13,所述第六支撑杆13顶部与过滤罩1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11和第五支撑杆12起到支撑支撑环9的目的,避免支撑环9变形,而上方设置的第六支撑杆13可以起到支撑过滤罩14的目的,避免过滤罩14坍塌。
[0022]所述支撑块10数量为四个,且支撑块10呈弧形设置在下水道汇入管道2的内壁,四个所述支撑块10上端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设置的支撑块10上方可以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水体循环系统,包括下水主管道(1)和下水道汇入管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主管道(1)顶部连通有竖直设置的下水道汇入管道(2),所述下水道汇入管道(2)外侧连通有均匀分布的侧支渗入机构,所述下水道汇入管道(2)顶部安装有圆形设置的下水道井盖(8),所述下水道汇入管道(2)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支撑块(10),所述支撑块(10)上方设有弧形设置的支撑环(9),所述支撑环(9)上方固定连接有向上方凸起设置的过滤罩(14),所述过滤罩(14)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提拉把手(15),所述过滤罩(14)内侧设有支撑组件;所述侧支渗入机构包括侧管道(3)和支管道(4),所述侧管道(3)面朝下水道汇入管道(2)的一侧与下水道汇入管道(2)连通,所述侧管道(3)下方连通有均匀分布的支管道(4),所述侧管道(3)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竖直设置的第二支撑杆(6)和横向设置的第三支撑杆(7),所述第二支撑杆(6)中央和第三支撑杆(7)中央呈焊接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田婷陈珊敖小婷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园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